本书由七所医学院医教授缩写,共16章,主要介绍疾病的群体现象及其测量、描述性研究及其评价、病例对照研究及其评价、队列研究及其评价、临床试验研究及其评价、病因学研究及其评价、筛检与诊断试验研究及其评价、疾病预后研究及其评价、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循证医学、临床经济学评价、医学社会学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及其评价、临床研究选题及设计、临床研究论文与综述的撰写及评价。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 本书可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5年制和7年制本科教材,同时可供临床医生参考。
官方霖、王冲主编的《2型糖尿病 预防(营养基因组健康管理指南)》 从分子层面探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并从营养基因组层面提供了一个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相关基因表达的完整健康管理方案,对于改善2型糖尿病起到重要作用。 为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您提供一种有益的方法,为2型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是您防病治病路上的良师益友。
医生和生物学家们都深知,传染病是一个移动的标靶,因为每年都会有新的传染病出现,或者旧的传染病进化出新的形式,而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动荡则改变着疾病的传播路径。本书通过聚焦疾病进化和生态动力学方法,提供了思考传染性疾病的一般性概念框架,即生态学和进化是回答任何有关特定传染病问题的关键,比如:疾病从哪里来?它在人际间如何传播?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 易感?什么样的生化、生态和进化策略能够被用来对抗疾病?在群体层面阻断传播,还是在个体层面阻断感染 为有效?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研究,作者以一种清晰的方式介绍了传染病的主要理念、感染的一般性原则和疾病暴发的管理,以及现已成为众多传染病研究核心的进化和生态学方法。
本书的内容重点是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的特点、传染病的监测与异常情况的发现、风险评估、现场调查、个人防护与安全、实验室检测、传染病常用的消毒器械和消毒剂以及预防性消毒的基本要求等进行了讲解和阐述;本书的编写主要采用传统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原理与防控实践相结合,也引入了许多现代传染病流行病学及监测控制,以及现代应急管理的新理念、新概念和新方法,对于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危害、促进公共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20世纪30年代苏区卫生防疫研究》旨在说明,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真正包容社会全体成员、致力于广大工农群众生命健康的人民卫生防疫事业,奠基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地区。全书共分十章,按照各个革命根据地(苏区)的发展脉络,从卫生行政管理、医疗机构建设、药品器材的筹措、军民卫生防疫运动的开展、医学教育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历史回顾。
南美的金鸡纳树曾因一种烈性传染病——疟疾,令世界各个强国明争暗斗;一场始于美国军营的西班牙流感,终夺走了数亿人的生命,这场大瘟疫在未来世界能否卷土重来?末世杀手艾滋病毒是经过了怎样的变异从与人类和谐相处到杀人于无形。人类世界与病毒的对抗从未停止,然而人类往往在克服一座高峰之后,病毒们又以令人惊叹的变异速度重新收复失地,这是一段仍在书写的历史……
鼠疫、天花、黄热病是人类历史上致死率的烈性传染病,它们消灭了数以亿计的人口,令整个人类世界闻之色变。面对大瘟疫,医生们能做的,一度只能和巫师一样。经过一代代人类精英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对抗这些烈性转染病的方法。鼠疫、天花、黄热病似乎已经远离人类世界、烟消云散,但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隐形杀手会不会又卷土重来?
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的行政法律知识,涉及从事件分级到组织体系,从信息传递到物质保障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全面,结构清晰明了。 在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背景下,本书紧跟突发事件时事动态,特别选取了一些政府、媒体与民众所共同关心、聚焦的问题,如个人发现事件线索的报告流程,事件信息的发布、公示与舆情应对,医疗机构的接诊与病人处置,隔离点的管理,疫情防控下的个人信息安全,公共交通的管制措施,交通工具上的疫情处置,医护人员与医疗用品的运送、运输,物资征收、征用的范围与方式,市场价格的管理与制约,慈善捐赠的渠道,慈善组织的监管,慈善捐赠物品的发放使用等。 本书采用问答形式,而非单纯的说理介绍,其中的提问平实简洁,答案综合多项法律法规,以免读者多方翻找
面对突发疫情,学生是否会焦虑、低落?家长是否因为担心孩子被传染,一味限制孩子正常活动?互联网上信息铺天盖地,如何甄别? 针对突发卫生事件中的上述问题,本书旨在让学生和家长了解疫病知识,有效做好预防措施。同时,针对学生中面对疫情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提出应对方法,发挥医学心理学方面的特长,提供心理健康培训、督导。通过构建心理防线,保持良好的心态,改善气血循环,消除过分焦虑紧张、恐惧、担忧的心态。使学生做好自我防护,主动调适心态,让阳光心态为自己保驾护航。 本书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将医学常识与心理健康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疫病知识、加强防护意识、合理调节情绪,让孩子们在大灾大难面前学会敏锐洞察、深刻思考、坚守信念、尊重知识、从容应对,真正成为一名心有温度、行有智慧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