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消化病鉴别诊断的高级参考书,由解放军总医院的专家教授编写。全书共分3篇10章。篇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技术,介绍了多种检查及诊断技术,每项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适应证、禁忌证、评价,诊断思维程序与方法等。第二篇消化系统病症状鉴别诊断,介绍了各种症状、体征的发生机制、特点、诊断价值,与其他疾病所致类似症状的鉴别,消化系统综合征的鉴别诊断等。第三篇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为本书重点,详细阐述了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方法。本书内容新颖,理论详尽、注重实用,可供内科医生特别是消化内科医生以及研究生参考阅读。
近年来,肝脏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防治水平的提高,其疾病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主要研究病毒性肝炎,逐步扩大到研究肝纤维化、脂肪、酒精、药物、自身免疫、肝癌和肝移植等。这一方面反映了肝脏疾病谱的变化,另一方面更多地得益于我们对这些疾病认识的不断加深。临床上多种原因(涉及到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等疾病)导致胆汁分泌或排泄障碍都可引起胆汁淤积,尽管当前有不少消化和肝脏病学专著均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胆汁淤积,但目前对这一领域始终缺乏系统的描述和总结,亦无此领域的专著参阅,给临床医生的工作带来了一些不便。显然此书的问世填补了这一空白。
本书以问答形式对结肠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问题,做了通俗的讲解,精选出患者最关心的问题予以解答,为读者提供了防治炎症性肠病的有关知识。本书阐述的问题切合实际、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科学实用,可读性强,适于结肠炎患者及其家属以及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人群阅读,也可作为社区医生和基层医生健康宣教的科普资料。
在21世纪这一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知识更新尤为重要。《人工胃肠支持》一书出版于1993年,由于种种原因,其主要内容仅限于1988年以前的知识水平,再版显然很有必要。 在新世纪初的今天,经过20多年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人们对营养支持有了更全面的知识。例如,以往由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被过分强调,而忽视了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的价值及其实施。目前,这种偏向在发达国家已被纠正,肠内营养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应用。在我国,肠内营养的起步(70年代)虽较肠外营养(60年代)晚了近10年,但这种偏向也正在纠正中。 再版的本书以肠内营养为主线,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和章节,并邀请了一些外学者参加撰写,使全书内容更为全面、系统,一些专题讨论也更能反映当前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本书共分三十五章,其内容包
这是一本有关十二指肠镜操作的专著,分为诊断和治疗两篇。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并参阅大量文献,总结了十二指肠镜术基本技巧的要领,列举了常见困难和克服困难的对策,并介绍了常见胆胰疾病的X线特点。本书重点介绍十二指肠镜治疗的乳头切开、取石和插管引流等最重要的技术,特别是近年来对急性阻塞性化脓性胆管炎和急性重症胰腺炎所开展的高难度的简化乳头切开术及并发症和防范。适用于对十二指肠镜具有操作能力的医师和各级消化内科医师。书中使用大量清晰逼真的照片,可使读者加深理解并指导实践。
当代世界医学有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之分。其实,我国在医事制度上,很早以前也就有专科分治的传统。《周礼·天官·冢宰》云:“凡邦之有疾病者,庀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早年即已将医师分列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几个门类,吾人自可以视此为中医专科医疗建设之雏形。言及专病,先贤名医大家多是以擅治某病服务民众而享誉一方。张仲景精通伤寒病、李东垣擅治脾胃病、傅青主长于月经病、叶天士主攻温病,医界同仁当能知此而如数家珍。是故专科专病之论自是古已有之,今人则倡导加以传承弘扬者。为进一步突出中医药学特色,着力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此前提出“名院、名科、名医”之“三名战略”,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提高中医药的服务能力,十分切合当前中医药创新发展之现实需求。
本书从临床实用出发,由该领域专家根据临床经验和科研资料,并综合外进展编写而成,注重基础理论与临床工作实际的结合。全面系统介绍了肝性脑病的命名、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学、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学、检测方法学、临床疗效指标、临床治疗学和预后学等方面的知识,反映了近10年来本领域的外发展前沿和循证医学的成果,为外反映肝性脑病,尤其是轻微型肝性脑病临床诊治进展的专著。全书共分14章,计72节,图文并茂,内容新颖、实用性强、可供消化病学、肝胆病学、传染病学、急救医学等学科的临床医师和研究生参考。
聂青和编著的《感染性腹泻病》第2版,是由长期从事感染性腹泻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和预防的专家们共同编写。全书共12章,涵盖了理论、临床、实验、预防等内容,从理论到实践全面系统地将感染性腹泻病加以论述,介绍了感染性腹泻病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感染性腹泻病》由三个体系构成:一是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感染性腹泻病领域取得的成果及研究进展;二是以基础研究指导临床实践;三是介绍了基础实验及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医学技术进步及应用对感染性腹泻病研究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同时,对近年来普遍受关注的问题,如旅游者腹泻、非常时期急性感染性腹泻、微生态制剂应用等,以及对新发传染病中的致腹泻病原体,如:人芽囊原虫、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均有所介绍。
进入21世纪,随着免疫学、药理学、影像学及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炎症性肠病(IBD)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也呈现了长足的进步。以胶囊内镜和单抗药物为代表的新技术,带来了IBD在诊断和治疗上革命性的变化。甄韦尔的这本《炎症性肠病诊疗新进展(第2版)》重点介绍了世界范围内关于炎症性肠病研究的进展、热门争议的话题,哪些问题已得到解决,而哪些进展不大、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今后应重点加强哪方面的研究可能取得突破等,都做出了较为客观的分析。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内镜在消化系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和新进展。全书共计11章。内容包括消化内镜基础及操作方法,消化道病变的临床表现与诊断,重点叙述内镜诊断要点与内镜介入治疗的常用方法及临床价值。另外还介绍了内镜及其附件消毒及质控方面的内容。希望本书能够成为一本针对广大临床医师的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消化病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许多消化系疾病是多发病和常见病。近年来,医学科学蓬勃发展,消化病学的病学的研究也不例外,为了能将这些研究成果呈现给广大医学界同仁,本书邀请百余位专家撰写消化病学胃肠、肝胆,胰腺各领域的基础和临床进展。在编写过程中,参编专家们各展所长,就其专业领域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探文讨,并尽可能多地涉猎外有关的新进展和新信息。 本书力求做到内容新颖,重点突出,图文并茂,文字流畅,此外,将消化病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进行阐述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因此我们相信,无论是从事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工作的消化专业人员,都能从本书中得到的启示和帮助。
遵循“生命,时效为先”的急救理念,并从临床实用出发,笔者编写了一套《临床急危重症救治手册系列》,共8个分册,每册分别介绍了诊断、鉴别诊断、急救要点、抢救相关基本操作技术、药物应用等。本册主要介绍消化内科急危重症,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肠道、肝、胆道、胰腺疾病相关急危重症及消化内科急危重症操作技术。《消化内科急危重症救治手册/临床急危重症救治手册系列》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临床实际应用,提供规范化的消化内科急危重症诊治程序和具体处置方案,力求体现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消化内科急危重症救治手册/临床急危重症救治手册系列》内容实用,文字精练,临床针对性强,适合各级医院的消化科医师、医科院校实习生及护师阅读参考。
聂青和编著的《感染性腹泻病》第2版,是由长期从事感染性腹泻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和预防的专家们共同编写。全书共12章,涵盖了理论、临床、实验、预防等内容,从理论到实践全面系统地将感染性腹泻病加以论述,介绍了感染性腹泻病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感染性腹泻病》由三个体系构成:一是集中反映了近年来感染性腹泻病领域取得的成果及研究进展;二是以基础研究指导临床实践;三是介绍了基础实验及分子生物学等现代医学技术进步及应用对感染性腹泻病研究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同时,对近年来普遍受关注的问题,如旅游者腹泻、非常时期急性感染性腹泻、微生态制剂应用等,以及对新发传染病中的致腹泻病原体,如:人芽囊原虫、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均有所介绍。
《肝脏疾病:案例与思考》以各个肝脏病种为主线,每个病种以鲜活真实病例为引,引发读者思考,随后对该病的基础与临床知识点进行重点介绍。介绍过程中辅以原先案例或多个案例的诊疗经过剖析以及潜在的争议与思考点,每个病种在最后以思考与点评进行收尾。 《肝脏疾病:案例与思考》作者陈永平把肝脏疾病相关内容以案例加思考、点评的方式进行叙述,生动活泼的把相关要点、难点以及基础知识、循证医学指南与进展相结合,有的新意与创新。
编者根据40多年的科研、教学、临床治疗经验,分16章详细介绍了肛门直肠解剖特点与生理特点、检查与诊断、围手术期处理、常用麻醉方法,以及痔、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直肠脱垂、大肠息肉、肛管癌、直肠癌、肛周皮肤病、肛门直肠性传播疾病、排便障碍、直肠炎等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注意事项、中西医结合治疗新方法等。本书实用性、指导性强,适合低年资医师,特别是基层肛肠病专科外科医师参考。
本书引用中文文献195篇,外文文献462篇,详尽的了解各位作者对便秘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治方法的新认识和新见解。书中大部分内容还是次成书,如各章节详尽的发病机理及诊治方法、结肠黑变病、盆底四重造影及核磁共振在便秘中的应用、生物反馈治疗便秘等。本书共35.7万字,绘制表格114个,插图68幅,力求简明、形象地阐述便秘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本书作者在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对肝、胆、胰腺、脾、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腹膜后各类疾病从影像检查目的与方案、影像诊断、结合临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临床演变与复查等各个方面进行阐述,使读者对疾病的诊疗以及转归过程中影像检查的作用、方法、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全书图文并茂,行文简洁,内容实用,可供放射科、普通外科等科室的医师参考学习。
本书全面总结国内和国际上肝脏病学的最重要和的成果和知识,并结合作者的经验编写而成。 全书共分26章,包括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描述肝脏的结构、生理和生化、免疫学、再生、损伤、组织和细胞病理学,肝脏病的临床检查、影像学诊断、肝脏病的后果;各论包括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自身免疫,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胆汁淤积,药物和毒物所致的肝病,脂肪,肝脏的遗传,肝脏肿瘤和囊肿,肝脏的血管,肝脏的感染和肉芽肿,全身性和代谢时肝脏影响,儿童期肝病,妊娠期肝病,肝脏病的外科治疗,肝脏病的内科治疗,肝脏病的介入治疗等。本书以实用为原则,将适合临床使用的知识放在首要地位,介绍实用的理论、诊断、预防和治疗措施,其中肝脏病的治疗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和特色之一。本书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重点突出理论指导实践,帮助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