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以适应当新月异的糖尿病防治工作需要。2013年修订版是在2010年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糖尿病流行趋势和循证医学研究的进展,以循证医学为理论基础,既参考了外流行病学资料、近年的临床试验成果及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又结合了我国糖尿病防治的实践和研究数据,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由近百位专家集体讨论和编写,历时两年完成的。及时修订并推广糖尿病防治指南对于指导医护人员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检出率、管理率及控制率,预防并发症,以及制定相应的卫生服务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修订过程中,多位专家提供了对于指南如何实施,如何切合我国国情的真知灼见;更有兄弟学会相关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使我们的指南日趋完善和有代表性。对于一些尚未能形成共识的前沿问题,2013版指南修订采用了开
全书从作者临床经历出发,以常见心身不适为题,以设想如何搭建一个高级智慧生物为引导,把人类生命和思维运行机制生动而系统的展示出来,同时综合多学科研究发展的基础,在不同角度和层面,对疾病的产生和疾病谱做出了阐述和解释。
本书是“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丛书中的一册,本丛书是由中国抗癌协会发起的由诸多院士、学科带头人参与编写的行业指南《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指南)的技术篇。本书为营养疗法分册。 肿瘤营养疗法(cancer nutrition therapy, CNT)是计划、实施、评价营养干预,以治疗肿瘤及其并发症或身体状况,从而改善肿瘤患者预后的过程,包括营养诊断(营养筛查、营养评估、综合评价三级诊断)、营养治疗、疗效评价(包括随访)三个阶段。肿瘤营养疗法是肿瘤的基础治疗或一线疗法,是与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肿瘤基本治疗方法并重的另外一种治疗方法,它贯穿于肿瘤治疗的全过程,融汇于其他治疗方法之中。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肿瘤人群营养不良治疗的相关指南,明确肿瘤患者营养使用指征、营养素选择和临床监测等对患
《头痛》开篇叙述了头痛的诊断,其后基本上根据国际头痛协会的头痛障碍国际分类的诊断标准叙述了原发性头痛、断发性头痛。本书对特殊人群的头痛,如儿童和青少年、年长者、妇女、运动员、潜水员等的头涌,分别作了论述。此外,还对急诊室头痛的诊治、头痛的心理学治疗和局部注射治疗作了简要的介绍。 本书的特点是强调头痛的临床诊治,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参考。
内容简介: 书中内容来源于现有临床证据和实践经验,其中也包括一些亟待解决的争议。内容涉及肺淋巴结区分的定义、淋巴结区分的定义、肺小细胞肺癌病例与靶区定义、小细胞肺癌病例与靶区定义、病例与靶区定义、胸腺肿瘤病例与靶区定义、胸部正常器官勾画和放疗剂量限制等内容。
脑瘤是一种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给病人带来痛苦及残疾。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脑瘤的认识不断深入。《脑瘤》应用通俗语言。向广大群众及医务工作者介绍了脑瘤的流行病学、各种脑瘤的诊断、治疗、保健及预防方法。特别介绍了中医对脑瘤的治疗及预防,使广大患者可以自己掌握疾病的诊断、发展及转归,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脑瘤》可供初中级医师参阅,并可供患者及其亲属阅读。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基础与临床的专著,分为4篇,共计14章。第1篇为总论,主要阐述免疫系统和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基本概述和理论知识;第2篇讲述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病理学研究,重点讲述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特点及PCNSL的病理学特点;第3篇为PCNSL的发病特点及诊断,从发病机制、病理学分型、流行病学特点、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诊断要点等几方面展开;第4篇为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和预后。
本书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和北京民康医院的精神科专家撰写,以问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知识、临床症状与诊断、预防与治疗,以及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和家庭护理知识。此次再版,增加了近年来国内外精神病学研究的新成果和临床治疗的新经验。其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科学新颖,适合患者家属和非精神科医师、社区医师参阅。
《临床医学人文纲要/医学人文书系》介绍了临床医学人文的基本诉求,一是人文理论建树:培育临床医学人文新学说、新理论(叙事与循证互补,尊严与信仰疗法)。二是人文技能提升:培育临床人文胜任力(沟通与共情,共情与反思,共情与共同决策)。三是人文体验改善:培育医患和谐交往的土壤(感受与感动、感悟)。
这是一本中医学教材之肿瘤学。全书共分三篇十三章,内容包括:肿瘤学总论、治疗学各论和抗癌中药制剂,具体介绍了中医肿瘤学与学科发展简史,中医学对恶性肿瘤的认识和诊治,肿瘤急症的中医治疗,中医肿瘤食疗学概论,头颈部癌瘤,胸部癌瘤,腹腔癌瘤,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癌瘤,妇科癌瘤,淋巴造血系统癌瘤,传统抗癌中成药,现代抗癌中药制剂等。适合广大中医学习者学习使用。
《癌症分子检测》共分为两部分,详尽介绍了癌症临床相关的分子病理知识,简明、清晰地阐述了常规应用的分子诊断技术,涵盖近期开展的“二代”分析工具,并系统讲解了各个癌症类型中的分子检测应用,以及癌症诊断、预后和处理的标志物。该书也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其中包括很近明确的和正在出现的生物标志物。《癌症分子检测》由这一领域的专家撰写,对病理科医师、血液科医师、实验室技师以及分子研究人员而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作用。
孙桂芝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博士、博士后导师,她善取百家之长,遍读经典,学验俱丰。 本书从中医的理、法、方、药入手,系统总结了孙桂芝教授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学术思想,全面介绍了孙教授临床治疗肿瘤的经验,医案真实,内容精炼,论述确当。孙教授诊治各种肿瘤患者近60万人次,尤其在治疗胃癌、肠癌、肝癌、、肺癌和乳腺癌等方面,见解独到,屡获奇效,有着重要的临床示范和借鉴意义。
胆管癌的发病率处于原发于肝脏的肿瘤第二位,西方国家正处于的时期。此类肿瘤起源于胆道,按照发生的解剖部位分为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癌;而且肿瘤的预后很差,经常需要实行大块的肝切除以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遗憾的是,许多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处于肿瘤晚期而不能实行根治性切除。近几年来,随着无创的影像诊断技术的提高,对肝脏解剖的进一步了解,术前肝功能的更好的准备(术前胆道引流和门静脉栓塞)以及肝外科手术安全性的提高,改善了本病的治疗效果。本书包含了胆管癌目前诊断和分期方法的综述,指导人们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还总结了外科手术和肝脏移植治疗的效果,同时也详细介绍了手术技术以及根治性和姑息性切除的原则。 本书能对想提高肝内和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方面知识的内科医生和肝胆外科医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