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特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指导编写,对明代金陵版《本草纲目》重新诠释,删繁就简,精挑细选,用900余幅写实本草图片,以图解的方式对300余种常用中药、1000余种传世药方进行立体展示,全新解密,既有传统中医内涵,又融入了现代中医学的科学观,使广大普通群众更容易阅读、使用,同时也增加了本书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升华了本书的精神品质。
本书由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组织68位上海市名中医编写,收录了每位医家主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学术思想部分着重记述名中医独到的学术观点、理论建树及有创新意义的学说,有深度,有启发性;临床经验部分选择名中医临床最擅长的疾病,撰述其对某种或某类疾病的辨证体会及方药运用经验,并附有典型病案。本书对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有的参考价值。
本书最早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等理论,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血液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第3版)》对血液科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新,采用了的诊疗指南、标准或规范,力求保持本书的先进性,使其能紧跟医学的前沿,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脚步相一致,更具有与时俱进的临床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在2版的基础上,考虑到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的发生逐渐增多,且中医治疗具有优势和特色,增加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将(遗传性贫血)从(溶血性贫血)中独立出来,在本次再版中丰富和填补了血液病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中罕见病种范可尼贫血这一内容。每种疾病包括概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医案精选、名家名医论坛、难点与对策、经验与体会、预后与转归、预防与调护、现代研究、评述与展望15部分。其中(
经络系统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独立联络系统,具有远程循经联系功能,只要对经络经穴进行刺激,就可以远距离调整人体几乎所有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本书作者结合手五里穴禁刺原理、经脉环状联系、经络气血多少、迎随补泻法等,论证指出:营气流注理论自相矛盾、脱离实践,违背人体生命规律、也违背基本科学常识,必须否定,从理论实践两方面破除了营气流注的误导。在此基础上,系统整理并统一经络理论,将其分为经络结构、循行规律、古典理论三类。论证并强调经脉行气,率先提出经脉终始规律、经气双向运行规律、脏腑使道联络规律、经络分野规律,进而结合前人工工作归纳出经脉循行的八项规律。辨析古典经络理论主义,还原经脉循行部位,创立循经排穴法,改进《针灸穴名标准》,彰显经络远程循经联系的重要科学价值。通过严密考证,界定经络
20世纪90年代后期,角膜交联作为一项崭新的技术出现以后,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已经如火如荼地进行了20余年。在国外,角膜交联已经成为以圆锥角膜为代表的角膜扩张性疾病的标准治疗之一。在我国,关于角膜交联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学者能够借鉴的经验很少,且大多数医院还没有开展角膜交联。 《角膜胶原交联技术及临床应用》以编者团队的临床诊治及研究经验为基础,以自主临床数据和循证医学相结合的方法,详细介绍了角膜的生物力学、交联的原理、常规手术步骤及参数的优化、交联在各种疾病中的应用、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等,对交联在圆锥角膜及感染性角膜病中的应用做了详细阐述。同时,对新的各种跨上皮角膜交联方法和仪器也做了较详细的介绍。《角膜胶原交联技术及临床应用》是早系统介绍和阐述角膜交联及其临床应用的
精准医疗是指以个人基因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糖原组、代谢组、人体常量及微量元素等相关信息,为患者量身设计出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大化和副作用小化的一门定制医疗模式。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打开中医黑箱理论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医疗工作,特别是中医临床实践得出的体会和感触,有比较高的实用价值,对于指导和帮助人们认识养生保健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根据现行各版高等中医药院校《黄帝内经》教材,结合作者多年来学习、研究、传授《黄帝内经》的教学经验并汲取学界同仁的研究心得,按照《黄帝内经》原文的顺序,将教材中的内容分解为题解、原文、注释、分析、复习思考题五个部分,对《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形象和直观的归纳分析,以图表解析为主,使经文通俗易懂而不失经旨,理论条理清晰而不致呆板,可起举一反三之功,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理解和记忆,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方便理解经文,加深对《黄帝内经》理论的掌握和发挥。 本书可作为《黄帝内经》教学参考书,便于教师授课;亦可作为学习《黄帝内经》的人门读物,便于学生学习;同时还可作为申请中医师资格、晋升职称考试的参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