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特约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指导编写,对明代金陵版《本草纲目》重新诠释,删繁就简,精挑细选,用900余幅写实本草图片,以图解的方式对300余种常用中药、1000余种传世药方进行立体展示,全新解密,既有传统中医内涵,又融入了现代中医学的科学观,使广大普通群众更容易阅读、使用,同时也增加了本书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升华了本书的精神品质。
u007f本书主要介绍了相关专科的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现状,康复评估及常规的康复治疗手段。其特色之一是将康复评估和治疗手段综合于一体,既简洁易懂又专业。关于康复评估和康复治疗,本书除对声、光、电、热、磁等常规理疗手段予以阐述外,还系统介绍了盆底肌训练、家庭康复辅助器、腹部核心肌群训练、人工手法按摩、关节紊乱复位、姿势矫正训练、牵伸训练、控制训练、局部问题处理、呼吸训练、有氧训练、肌内效贴等运动疗法、手段,同时结合传统医学的针灸、熏蒸等方法,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综合手段。 本书通过全面介绍盆底功能障碍的定义、范围、评估和治疗,及康复评估治疗的系统架构方式,为盆底功能障碍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书是一本值得从事盆底功能障碍诊治工作的相关专业人员
《中医推拿与影像学读片分析--附131例临床典型病例报告(附光盘)(精)》为作者吴文豹近年经治的 131例骨伤科典型病例临床与影像学分析,选用数百幅预、胸、腰椎,髋、膝关节和跟骨等部位的X线、造影、MRI、3D成像等影像资料,结合临床症状和推拿疗效进行专业读片分析,从影像学角度解读患者病史主症、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的相互关系。探讨中医推拿在骨伤科疾病对症治疗中的实际作用与疗效。本书为临床中医师在治疗颈腰膝腿痛类疾病时的影像学读片分析提供指导,可为推拿医师正确认识西医骨科的临诊资料提供参考、借鉴。
1963年,我在浙江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求学时,学习《中医诊断学》中有关“痰”、“瘀”的论述,对“痰瘀”起了兴趣,后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对瘀血致病十分关注。1965年邵宝仁老师(中医教育家张山雷的女婿)介绍了《中医杂志》第二期刊载的化瘀止痛散,用于临床,疗效确凿。后在课余撰写了《痰瘀论》。1968年参加工作,在基层的诊疗实践中,碰到诸多外伤病人,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无论内服、外用,总不出此窠臼。用祛瘀活血之后虽病愈大半,但往往留下外伤后遗症,即俗称“陈伤”,在气候变化时就会发病,出现酸痛等症状。后改用化瘀止痛散(乳香、没药、骨碎补、桃仁、杏仁、韭菜子、白芥子、细辛、白芍、制川乌)方治疗,解决了这些问题:,由.此引发了对痰瘀相关问题的深入探求。
《中医一绝——叶氏中医歌诀及医案录》是以文学和医学相结合,以白话歌诀为主体,并加以注解的一次大胆创新。本书内容丰富,内中记有数千条单方妙方,是作者叶树原、叶欣欣积四十年之临床总结。本书前半部分为中医中药歌诀,其中内科病歌诀前46歌为按《中医内科学》顺序编写的综述性歌诀,之后所有歌诀则为一病歌诀。后半部分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地名医及作者本人之临床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
本书选录了全国首批500各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的李振华先生行医六十余年来对临床病证的精辟见解及宝贵的临证经验,以医案医论之形式展现。医案中尤以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为特色;在具体施方用药上,有在古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有祖传及李老临证多年的经验方药,还有临证时灵活的辨证组方。医论则有独到的学术理论观点。本书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是颜德馨教授从医60余年的经验选萃,分为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方药心法、医案选析部分,充份体现了其学术思想,突出反映了颜氏治疗老年病及各科疑难杂症独到的诊疗经验。
全书分总论、各论两篇。总论18章,介绍与皮肤病临床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知识和技术,内容新颖;各论36章,全面、系统介绍1800余种皮肤病的临床、病因、病理和防治。所有内容主要立足于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几十年来积累的丰富资料,并结合外文献进行编写,病种比较齐全,内容详尽、实用,符合我国国情。本书附有部分病种彩色图片及英汉、汉英病名索引。本书是从事皮肤科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中、高级人员的参考书和医学继续教育用书,也可供其他各临床学科的医务工作者参考。
李仝、康宁主编的《白血病中医证治》旨在复习古今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厘清中医对白血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脉络,在繁多治疗方法中甄别优劣,总结现代医家治疗白血病的临证经验,探索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介入时机、有效方法和途径,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白血病的临床效果。 本书共分为九个章节,内容涉及到白血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白血病的分型,白血病的西医诊断及治疗,白血病常用中药。现代医家治疗白血病的临证经验,白血病并发症的处理以及白血病的护理。
《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共30卷。唐代孙思邈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明代后,有按《道藏》析为93卷者,内容相同。(三河市黄土庄燕发装订厂把10本样书也送库房了。李彦文不能做入库处理。日后李彦文到库房取回10本样书,把样书转交总编室刘丰,乔素娟收。)(原因此书责编是周乙龙,马红治已经调离社,没有人交样书)。本次入库图书:1020套X218.00元。另加样书10本。)
《中医外感病证临床研究》以《伤寒论》、历代诊治外感病证的著作、经验以及明清时期温病学发展的理论为基础,以近现代中医防治外感病证理论创新和临床积累为重点,立足于学术发展前沿,让研究生熟悉学术发展动态,培养研究生进一步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中医药学成功的范例,让研究生掌握研究思路,临床与实验研究、科研总结的方法。本教材选择的章节,主要是临床常见的和中医诊治有优势的病种。并将分布在内科、儿科、外科、妇科等教材中外感病证的内容汇集于此。企望研究生在研读的基础上结合导师的课题和指导在外感病证的临床和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对培养中医人才的创新能力有所裨益。 本书为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的中医药研究生教材之一。该教材结合中医外感病证临床的历史、近50年中医诊治传染性外
本书是早期分类编纂、研究、注解《黄帝内经》的《黄帝内经太素》的语译本。本书以与其成姊妹篇的《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中的《黄帝内经》条文为底本,保持了原书体例、分类,对缺佚之卷有所增补。原文部分尽量减少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只对原文中生僻古奥的字词和术语做了简要注释。语译部分以直译为主,参以意译。 全书30卷(缺卷、四、七、十八、二十),仍保持《黄帝内经太素》的体例、分类。对全书每卷原文中的生僻古奥字词或中医术语,在自然段末予以注释。语译工作是本书重点,以直译为主,间或参以意译。全书译文深入浅出,晓畅通达,既反映了原书原意,又便于读者学习研究,是语译《黄帝内经太素》的上佳之作。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及诊疗技术的提高,由于慢性消耗、脊柱侵袭性操作、脊柱内置物、静脉药物滥用、免疫缺陷疾病等因素,脊柱感染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脊柱感染发病多为隐匿性,若不及时明确诊断及治疗,严重者会导致脊柱畸形、神经功能受损、瘫痪,甚至死亡。 《脊柱感染(精)》以作者孙建民多年脊柱感染治疗经验为基础,综合外新研究进展撰写。主要内容包括脊柱感染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指南,详细介绍常见脊柱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内容。
本丛书是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医药专家为研究生授课时录音讲话整理而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任应秋讲 》是根据任应秋先生1978~1980年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首届研究生班学员讲授《黄帝内经》时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同时也补充了任应秋先生在北京中医学院的部分录音资料。《任应秋讲 》主要内容包括任应秋先生讲授《黄帝内经》的具体章节及答疑等,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参考阅读。 本丛书的整理工作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007404)”资助。
本书分两篇。针灸学研带教录篇从经络学说、经气、十二经脉、腧穴、针刺手法、灸法等方面,引经据典,科学地阐述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针灸临床带教录篇结合教学、临床与科研,对针灸治疗相关疾病的研究与报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本书内容丰富,理论透彻,适合于中医针灸学研究者、针灸执业医师及中医针灸学爱好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