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写重点体现 读经典、做临床 精神,内容框架以思维导图形式列出,对描述古代症状词汇的解释和部分条文内容归纳总结则在旁边加以标注,以方便中医爱好者、学生、医师学习、查阅和自注。
《四圣心源》为清代名医家黄元御所著,系统详尽阐述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并以脾胃为核心,阐发气化学说,主张阳虚时土湿木郁为致病根源,并对临床常见内外妇科疾病进行了分析,并创立相关治疗方剂。本书所阐发的理论对中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发扬创新了脾胃学说与气化学说,为 火神派 理论之渊薮。本项目对该书以现代白话语言进行系统翻译,以便于现代读者理解学习。同时增加大量图表,以直观展示其理论思想;并用基于五行-六气理论而创立的方阵图以直观表达本书方剂的配伍,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伤寒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它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学术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伤寒论》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书中列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证候,以及霍乱及病后劳复等内容。它的理论体系及辨证方法,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断、治疗的发展。
脉诊,常被认为是中医的标志性技术,以其独特的 占其外,知其内 的特点用于临床疾病的诊疗辨证。通过脉诊可得知病之阴阳与病之根源,不仅可用于已病治疗的诊断,还可用于未病先知的预防、养生诊断。 全书共5章,不仅介绍了丰富的脉学理论知识及脉药辨证的要领,而且详细阐述了临证中脉诊和用药的辨证细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 五脏同调,六腑同治,平阴阳运五行 的特色治法。本书详细记录了民间老中医行医多年的指下真谛,弥补了历代脉书只讲理论的缺憾。 本书从临床实际经验出发,介绍了脉诊与辨治用药的新方法,并结合古今之变提出了新的观点和治法,是一部新颖且实用的中医著作,适合广大中医师和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天星十二穴》为中医普及学堂曾培杰老师开讲的 轻松学歌赋系列 之一。天为棋盘星作子,北斗光华耀太空。此十二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是道家全真派七子马丹阳金针度世心传,也是中医歌赋名篇。经曾老师精彩的讲解,可以让读者更轻松深入的理解人体经穴奥秘。本书不单讲穴位知识,还涉及修学、用药、养生、锻炼等内壮身心的学问,可谓是妙趣横生,言简意赅。读后令人拍案叫绝,中医悟性大开。是难得的中医类普及佳作,值得大家品阅收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 《本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也是已知早的中药学著作,对后世影 响巨大。《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 分上、中、下三品,卷一为上经,载上 药一百二十种,为君;卷二为中经, 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卷三为下 经,载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左使。本书以清代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 为蓝本,以梁朝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 别录》、柳长华及吴少祯主编《神农本草经》 等为参考,仅留本经原文,编制字母索引,便 于随手翻阅、查找。明显错字,径直修改,不 再出注。
《金匮要略》,东汉张仲景著,是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中医专著。本书以清代徐忠可著《金匮要略论注》为底本,参照清代李彣著《金匮要略广注》、沈继泽主编的《文白对照中医古典名著精品丛书 金匮要略》以及张家礼主编的《金匮要略》,对《金匮要略》原文进行整理,篇为总论,第二至第十七篇为内科病,第十八篇为内容简介外科病,第十九篇为数种疾病合论,第二十至第二十二篇为妇产科疾病,第二十三至第二十五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全书共二十五篇。前22篇共载40多种疾病、200多首方剂。
●本书主要内容有:运板传心录、108穴特种刮痧运板技巧、特种刮痧经典语解析、阳性反应物在特种刮痧中应用举隅、治疗各论、临床杂症治验举隅、特种刮痧基本运板法、特种刮痧图解、特种刮痧操作规程、特种刮痧操作注意事项几禁忌证等。
书由《药性赋》《濒湖脉学》《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合编而成。 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药性赋》用韵语编写成赋体。 《濒湖脉学》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四言诀》根据《脉诀》删补而成,综述脉理、脉法等。 《汤头歌诀》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 《医学三字经》全书为三字一句的歌诀,主要根据《内经》等重要经典医籍所述,吸收各医家重要论述并结合个人体会附以小注写成。
打开经方这扇门 学经方就像学棋读棋谱、学书临颜柳、作诗先吟唐诗一样,是规范,是基础。学中医而不学经方者,必难成大医。 有是证用是方 ,一对一,这就是经方的规矩。 本书可作为经方入门及提高之参考,分为 经方入门 病脉证治医案详解 医案医论 三部分。经方入门部分,从脉诊、腹诊、问诊带读者走入经方思维的世界;病脉证治医案详解部分,从理论到实践,帮读者从真实案例中掌握中医诊疗的根本与变化;医案医论部分,针对临床中常见、疑难的病症, 以及作者总结的宝贵经验进行系统性讲解。接地气地讲解经方,是初学者最需要的。作者用通俗但不失雅致、专业但不至深奥的语言,帮助中医大夫逐步提高临床功力。本书方法实用,医案贴近临床实际,适合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经方讲习录 本书是经方入门书和提
《经络穴位针灸速记手册》是经络穴位和针灸的实用手册,以便于记忆的方式编写。按经络划分章节,然后对经络上的穴位逐一进行介绍,后还介绍了针灸的具体做法。全书稿文字简练、扼要,便于读者速记和学习,具有易记和便于查阅的特色。适合中医专业学生、中医生和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该丛书选择的著名老中医,都是为众人所敬仰的中医泰斗级的人物。荟萃他们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包括独家妙方、临床医案。这些名医均是中医界专家,多为*名老中医,挂号多为限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返聘于各中医院国医馆,坚持工作于临床一线。
学经方就像学棋读棋谱、学书临颜柳、作诗先吟唐诗一样,是规范,是基础。学中医而不学经方者,必难成大医。 有是证用是方 ,一对一,这就是经方的规矩。 本书可作为经方入门及提高之参考,分为 经方入门 病脉证治医案详解 医案医论 三部分。经方入门部分,从脉诊、腹诊、问诊带读者走入经方思维的世界;病脉证治医案详解部分,从理论到实践,帮读者从真实案例中掌握中医诊疗的根本与变化;医案医论部分,针对临床中常见、疑难的病症, 以及作者总结的宝贵经验进行系统性讲解。接地气地讲解经方,是初学者最需要的。作者用通俗但不失雅致、专业但不至深奥的语言,帮助中医大夫逐步提高临床功力。本书方法实用,医案贴近临床实际,适合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御纂医宗金鉴》,共九十卷,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编纂医书,由太医院院判吴谦为总修官。吴谦认为古今所传之医书,存在 词奥难明,传写错讹,或博而不精,或杂而不一 等问题,应当 改正注释,分别诸家是非 。众医官在编纂过程中,广收天下新旧医书及家藏秘本, 分门别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 。1742年编纂完成,乾隆钦定书名为《医宗金鉴》,1749年被太医院定为医学教科书。《四库全书总目》评价此书 有图有说有歌诀,俾学者既易考求,又便诵习 。二百多年来,《医宗金鉴》的各种版本在海内外广泛传播,深受读者的喜爱,是一部中医研究者的之书。 本次整理出版的《备急千金要方》,以乾隆七年(1742年)武英殿修书处刊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
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以山东青岛地区已故名老中医、青岛市中医院李德修为代表人物。本书除介绍三字经派手法的相关基础知识、常用穴位和基本手法外,书中还收录了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在近百年临床运用中治疗得效的30余种小儿常见疾病,每种疾病下详细叙述了辨证分型及对症治疗,配合高清图片和丰富的操作视频,使得读者对手法的学习和小儿疾病的治疗变得更加容易。
本书稿是中医基础知识的查阅速记手册。书稿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与病机学说等。全书稿文字简练、扼要,具有易记和便于查阅的特色。适合中医专业学生、中医生和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备急千金要方》,又名《千金要方》《千金方》,唐代孙思邈撰,被后世誉为中医临床百科全书。作者以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故以 千金 命名此书。唐代以前,医学典籍大多只论及中医药的某一方面,孙氏一改前例,将中医理论、方药、针灸等多方面医药知识融为一体,系统的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书中收录药方五千三百余个,有些至今仍被沿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孙思邈晚年又撰写了《千金翼方》,共三十卷,以补《千金方》之不足,使得全书内容更加丰富。《千金方》是中国医学史上经典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的一部参考书。 本书收录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以日本万治二年(1659年) 敦贺屋久兵卫刊本为底本,《千金翼方》以清代翻刻元大德年间梅溪书院本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
《景岳全书》,共六十四卷,分为二十四集,明代张介宾撰,是一部大型综合性中医著作。作者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绍兴人。 黄宗羲《张景岳传》记载他十四岁从 父游于京城,师从于当时名医金英,尽得其传。林日蔚《景岳全书纪略》说先祖(景岳)自幼聪敏过人,博览全书,于兵法、医学尤为通晓。壮年曾从军,因不得志,专心钻研医学,探隐研神,医日进,名日彰,时人比之仲景、东垣。 张介宾在诊疗之余,又勤于著述,有 《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等医学经典著作流传于世。《景岳全书》是他晚年所作,全书包括中医理论、本草、方剂、临床各科疾病等内容。作者文笔流畅,博采众家之长,理论多有创见。此书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历史上有多达四十余种版本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的之书。 本次整理出
本书介绍了中医温病学中的湿热病内容,包括温病概论、湿热病脉证提刚、辨太阳湿热脉证并治(上)、辨太阳湿热脉证并治(中)、辨太阳湿热脉证并治(下)、辨少阳湿热脉证并治(上)、辨少阳湿热脉证并治(下)、阳明湿热概论、辨阳明湿热脉证并治、辨阳明湿热脉证并治、辨阳明湿热脉证并治、辨阳明化热伤阴脉证并治、辨湿热困阻太阴脉证并治(上)、辨湿热困阻太阴脉证并治(下) 、辨湿热陷入少阴脉证并治(上) 、辨湿热陷入少阴脉证并治(下)、辨湿热传入厥阴脉证并治、湿热病中西汇通(上) 、湿热病中西汇通(下)、常见湿热病病原微生物(上)、常见湿热病病原微生物(下) 、常用药物的种属分类、四时加减用药法、阳明湿热五加减正气散、甘露消毒丹加减二十三法、甘露消毒丹加减二十三法(下)等。本书为吴雄志教授的又一力作
中医外治疗法,方法简易,实用有效,往往能起到 外治疗内疾,小方治大病 的神奇功效。相较于传统内治疗法,外治疗法操作更安全,效果也十分显著,被人们亲切地称为 不吃药、不打针 的中医疗法。 本书先简述了中医外治法的基本情况,以及敷贴、药浴、热熨、芳香等十余种常用中医外治疗法的操作要点、适应证、禁忌证等,接着按内科、外科、男科、妇产科、儿科、皮肤及其他常见病症将一百个常见病种分类,病种涵盖感冒、高血压、便秘、失眠、痛经等,详细介绍各病症的外治方,内容丰富,方法简便,选择多样。既可满足男女老幼防病保健之需,又可作为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院医生的参考书。
本书是 经方讲习录 系列的第二部,也是经方的提高书。全书共9章,主要针对临床中常见、疑难的病症,根据 有表先解表 的经方治疗原则及 病脉证治 的辨证诊断进行医案详解,结合笔者的临床实践经验,从理论到实践,帮助读者从真实病例中掌握中医诊疗的变化和经方临证的加减使用。 初学者需要的是接地气的经方讲解。笔者用通俗而不简单、专业而不深奥的语言,一步步帮助中医人提高临床功力。本书的诊治方法实用,病案贴近临床实际,适合广大中医药临床工作者、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