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候学》在自己对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古今文献和搜集有关医著、医话、医案,编成此书。该书从临床着眼,以病因为纲,分为12门,以脏腑为目,并以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相关病变归纳为21目,共得45类,295证(本书选用281证),共辖2344候(本书选用1870候),7000多方症,构成以证、候、方症三级诊断体系,并附有古今名医医案、医话二万余条,其中不乏现代名医诊治疑难和抢救危重的病案。为今后论述系统化的证候模型——病候学,以及更高层次的中医学理论——辨证论治一体化理论体系铺垫了基础。 《中医证候学》内容具系统性、理论性、科学性、实用性,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及其他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脉诀汇辨》十卷,清 李延是撰。李延昰撰写的《脉诀汇辨/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为《王叔和脉诀》的刊误之作。李氏鉴于高阳生伪撰《脉诀》之错误,因而汇集脉学文献叫。余种,结合其叔李中梓所传脉学,予以辩驳订正。书中卷一部分论脉学之六要,为李氏研究脉学之心得。卷二至卷六仿崔嘉彦《四言脉诀》形式,借此为纲领,引释脉学经典及张景岳、李时珍、卢子繇、潘楫等名家脉学,诠释脉理,廓清邪说,极为详尽。卷七阐述望、闻、问三诊,强调四诊合参的意义。卷八以五运六气论脉法。卷九选录李中梓部分医案,说明脉诊的临床运用情况。卷十为经络脏象,摘录有关诊法纲领。该书对于高阳生《脉诀》之批驳,条分缕析,鞭辟入里,立场明确,证据充足,在程度上深化了脉学研究,推动了脉学理论的发展。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五年一1666》刻本为底本。
本书在前4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共收集整理古代经方、名方110余首,按其主要作用分类编排。每方概述其来源、组成、用法、方解、功效、主治、加减、禁忌与注意事项;重点阐述其现代应用经验,特别是许多名老中医一方多用、古方新用的技巧、经验和体会。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阐述深入浅出,对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和开发应用古典名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适于中西医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基层医务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国际发展动态》是部综述组织诱导性生物医用材料及其相关领域近10年来研究进展的学术专著,参与编写《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国际发展动态》的九所高等学校相关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叙述了应用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再生和重建软骨、皮肤、中枢和周围神经,以及血管/微血管、血管内膜组织的国际动态。 全书共分12章,~2章分别叙述了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生物活性材料诱导被损坏的组织再生的诱导作用;第3~4章介绍了软骨修复及诱导性材料;第5~6章介绍了皮肤原位诱导再生材料;第7~8章介绍了生物活性材料及其血管诱导再生;第9~10章介绍了抗凝血功能化表面构建与组织诱导;1~12章介绍了神经组织修复与再生及生物材料对其的诱导作用。 《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国际发展动态》基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973”计划
《脉诀汇辨》十卷,清 李延是撰。李延昰撰写的《脉诀汇辨/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为《王叔和脉诀》的刊误之作。李氏鉴于高阳生伪撰《脉诀》之错误,因而汇集脉学文献叫。余种,结合其叔李中梓所传脉学,予以辩驳订正。书中卷一部分论脉学之六要,为李氏研究脉学之心得。卷二至卷六仿崔嘉彦《四言脉诀》形式,借此为纲领,引释脉学经典及张景岳、李时珍、卢子繇、潘楫等名家脉学,诠释脉理,廓清邪说,极为详尽。卷七阐述望、闻、问三诊,强调四诊合参的意义。卷八以五运六气论脉法。卷九选录李中梓部分医案,说明脉诊的临床运用情况。卷十为经络脏象,摘录有关诊法纲领。该书对于高阳生《脉诀》之批驳,条分缕析,鞭辟入里,立场明确,证据充足,在程度上深化了脉学研究,推动了脉学理论的发展。本次整理以清康熙五年一1666》刻本为底本。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基础理论07):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简称《人镜经》。原书八卷,著者佚名。明代医家钱雷(字豫斋)购得本书,在原书基础上增补附录二卷,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刊行。此后明代医家张俊英又作续录二卷,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刊刻。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基础理论07):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以十一一经脉、表里脏腑为纲,图论相参,条分缕析,论洽结合,内容丰富,示人以规矩。对研究藏象、经络学说及临床辨证施治有参考价值。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基础理论07):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本次整理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温陵洪启睿刻本为底本。
本书系由40多位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临床和应用研究的专家参加编写的中医血液病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医血液病学基础,介绍中医血液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医血液生理、病因病理、现代血液病中医范畴、四诊诊断及辨证方法,中医血液病治疗思路及近代研究概况;中篇为中医血液病学病证,分为虚劳血虚、血瘀、出血紫斑病证及与现代血液疾病症状学密切相关的中医血液病其他病证,对各病证主要介绍了概念、范围、病因病机、证候学特征、辨证思路、诊断、治疗、转归、预后及评析等;下篇血液病以西医病名为主,主要介绍每一疾病中所包涵的中医证名、病因病机、证候学特征、辨证思路、治疗、评析等内容,此外还提出辨病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制与方案。对有些具有成效的常见血液病及相关的中医药研究的新进展,均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