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汉代张仲景撰,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古代医家称其 为后世医方之祖 。《伤寒杂病论》著成后,由于当时纸张还未发明,被传抄于竹简之上,不久便已散乱。西晋王叔和重新加以编次,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得原书得以保存。至北宋年间,《伤寒杂病论》在政府领导下进行了整理和校勘,史称为宋本《伤寒论》,后世通行本多据此版本为底本。光绪二十年( 1894 年),仲景第十六代孙张绍祖将家藏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传与桂林左盛德,其内容较宋本多出三分之一,并称王叔和 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 , 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 。此版本经罗哲初手抄,传与其子罗继寿,继寿将手稿于 1956 年献给广西人民政府, 1960 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称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1934 年至 1935 年,医
徐大椿(1693年 1771年),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年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灵胎生于书香世家,祖父藏书万卷,任翰林院检讨,父亲徐养浩,爱好水利,曾被聘用参与编修水利书籍。他自幼天赋异禀,十四岁学习八股文,自学《易经》、《道德经》等经学名著。长大后涉猎广泛,自学成才,于水利、音乐、武术等领域均有建树。中年时代,家人因病相继亡故,他便发愤习医,将前代医书朝夕批阅,久而无师自通,造诣颇深,堪称学贯古今的中医大家。灵胎于水利工作之余,帮百姓看病,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由于他几乎药到病除,不久便声名鹊起,多次被乾隆皇帝召见进京治病。徐灵胎与同时代的医学大家叶天士齐名,当时人称 叶天士师承十七人,徐灵胎读书破万卷 。徐氏在学术上讲求追本溯源,实事求是,对当时医学界的不良作风深恶
《周易》言:“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即人之有生,离不开阴阳、宇宙和自然环境,一切要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统一而顺行合序。生命是自然赋予我们的,其与自然休戚相关。自然赋予了生命生存、繁衍的优选空间,生命在自然怀抱中形成完美的形体,因此生命的奥秘也必须到大自然中寻找。 本书共分为三卷,上卷介绍了人体生命科学,将古代文明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回答了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何生长、为什么会死亡等人们常会发问并反思的问题;中卷阐释了脑与生命科学,提出头脑说和腹脑说两脑调控系统;下卷以《周易参同契》和《黄庭经》为理论根据,强调了养形与养神的重要性,进而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卷后附有五运六气治验医案,总以“变法为治”,提示医者在临床中应知常达变,才能运用
本书是根据《内经知要》所摘录的《内经》原文,重新做了注解。在每节原文之下,列有语译、词解、体会、补充、备注、应用等项。包括原文的白话解释和名词、术语的浅注;特别是体会、应用两项,作者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