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它创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治疗奠定了基础,其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学术体系,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伤寒论》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书中列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证候,以及霍乱及病后劳复等内容。它的理论体系及辨证方法,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断、治疗的发展。
该丛书选择的著名老中医,都是为众人所敬仰的中医泰斗级的人物。荟萃他们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包括独家妙方、临床医案。这些名医均是中医界专家,多为*名老中医,挂号多为限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返聘于各中医院国医馆,坚持工作于临床一线。
《汤头歌诀》,清代汪昂撰,成书 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汪 昂(1615-1695),字讱庵,安徽休宁 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汤头歌诀》选 录300余首常用方剂,编为202首方歌, 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和解、 表里、消补、理气、理血、祛风、祛 寒、祛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 收涩、杀虫、痈疡、经产20类,后附便 用杂方。
本书以第九版《中医内科学》教材涉及内容为纲要,对教材中的证型、病机、治法、代表方药、方歌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成图表的形式,并附有方药组成,其中的记忆法、思维导图易读易记,为本书特色。
《脾胃论》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杲所著。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曾从著名医学家张元素学医。《脾胃论》成书于李东垣晚年,是东垣的代表著作,强调 人以胃气为本 ,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本书广引博证《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其他医家关于脾胃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的思想,系统的论述了以脾胃为中心的疾病诊治观念。上卷主要以《内经》为依据,阐发李氏对脾胃生理病理及处方配伍的基本学术观点;中卷主要为脾胃损伤后内伤发热、长夏湿热等证的机理及诊断,以及补中益气汤等方的主治及加减配伍;下卷论脾胃虚损对其他脏腑和人体九窍的影响,并附治疗饮食伤脾的52首方剂。本书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先哲赞曰: 东垣先生之方,医门之王道也。 可见后人对其学术思想的认识和推崇。本书适合中医临
《医学三字经》正文四卷,首一卷卷首医源,介绍中医源流,指点读书门径;卷一至二临证,分述中风、虚劳等各科常见病23种;卷三至四附方,精选历代名方180余首,根据病症门类分类编排。后附阴阳、脏腑、经络、四诊、运气医论五篇。内容博而不杂,约而不漏,编为三字韵语,朗朗上口,堪为医学入门著作之范本。
《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系魏晋时期的学者、作家、医学家皇甫谧编集,成书于魏甘露(256 259)年间。全书十二卷,共一百二十八篇,论及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是我国部系统性针灸学著作,影响深远。
如何让中医初学者在短时间内较为直观地掌握脉诊的相关技术,并且理解脉学相关原理呢?本书是初学者可以选择的参考之一。 本书从脉学概要、脉诊的部位和方法、正常脉象、疾病与脉象、真脏脉、诊小儿脉、诊妇人脉、脉证顺逆与从舍等8个方面进行阐述。 本书共收录《瀕湖脉学》所列的27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配以特定的图示,从诊脉的基本要点出发,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各类脉象的特征,结合兼脉主病图和记忆歌诀,辅以相似脉鉴別表,简单明了地对各种脉象的脉形、形成原理、主症等进行了介绍。本书多图、多表、多归纳,语言简洁,层次清楚,方便读者快速理解、记忆诊脉之要。希望能为各位有心学习中医脉学的读者提供帮助。
《中医脏腑辨证速记手册》按心、肺、脾、肝、肾五脏而分类,对每一脏皆先介绍脏器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使读者对各个脏器总体上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配有各个脏器的生理病理图,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使读者能根据症状迅速辨明、定位至何脏何腑。然后再根据虚实分类将各脏器的临床常见证型一一列举,对每个证型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证候分析与辨证要点都作了较具体的说明,并根据何症状能定位至何脏,何症状能判断虚实,以图勾画出来,简明且易于掌握。
该丛书选择的著名老中医,都是为众人所敬仰的中医泰斗级的人物。荟萃他们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包括独家妙方、临床医案。这些名医均是中医界专家,多为*名老中医,挂号多为限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返聘于各中医院国医馆,坚持工作于临床一线。
本书稿是中医基础知识的查阅速记手册。书稿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与病机学说等。全书稿文字简练、扼要,具有易记和便于查阅的特色。适合中医专业学生、中医生和中医爱好者学习使用。
该丛书选择的著名老中医,都是为众人所敬仰的中医泰斗级的人物。荟萃他们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包括独家妙方、临床医案。这些名医均是中医界专家,多为*名老中医,挂号多为限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平均年龄在75岁以上,返聘于各中医院国医馆,坚持工作于临床一线。
田净意所*的《瘟疫安怀集/近代名医*作丛书 》主要叙述温热病的治疗方法,书中方药多来源于吴 又可《温疫论》及张仲景《伤寒论》,但行文以歌诀 方式为多,又以七言语句为主,韵音上口,易于背诵 ,贴切临床,可信实用。 书分四卷,于瘟疫一病,辨诸症、分经络、*病 论、联方歌,条陈缕析,简捷详密。卷一总论瘟疫的 概念及总的治疗原则;卷二论瘟疫诸恶症及汗法、下 法的应用;卷三论瘟疫下后诸症、瘟疫诸肿症及杂症 、兼症,瘟疫九种传变的治疗;卷四论瘟疫愈后的调 理,六经辨证、辨脉及用药法。
本书以实用、有用、系统、启发为原则,结合作者十几年的临床实践心得,博采众长,优中选优,按照理、法、方、药、针的顺序,重新修订及增编了中医歌诀,力求能准确、完整而又精简扼要地反映中医药整套理论与实践指导原则,希望对中医入门者、中医爱好者能有所裨益和启发。
傅山,字青主,别字公它,明末清初山西太原阳曲人,生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卒于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傅山不仅博通经史子集,兼工诗文书画,而且精通医学,时称“医圣”。其用药博采众方,应手辄效,医学著作精详平易,流传甚广,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 《傅青主男科》是我国第一部以男科命名的专著,全书共两卷,分伤寒、火证、郁结、虚劳、痰嗽、喘证、吐血、呕吐、臌证、水证、湿证、泄泻、痢疾、大小便、厥证、癫狂、怔忡惊悸、腰腿肩臂手足疼痛、心腹痛、麻木、胁痛、浊淋等二十二门,涉及男科遗精、滑精、淋、浊、阳强、阳痿、肾子痛、偏坠等8个病种。同时本书还收录了杂方、小儿科、女科等内容。本书重视个体差异,强调疾病的病程阶段变化,尤其注重对初病时的治疗,立法谨严,议论中肯,启迪后人,其学术见解对现代临证
《伤寒论》由[汉]张仲景著
上海社区学校目前已发展到220所,近5000所分校及教学点,遍布全市19个区县的各个街道、乡镇,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讲座、培训、娱乐、活动等四大类近500种课程,这种自觉、自愿、自主的学习方式,深受社区居民喜爱。社区学校已成为上海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配送系统,加强社区学校的规范化、系统化和集约化建设,由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东方社区学校服务指导中心组织编写的“社区学校通用教材”,内容涉及文化、艺术、科普、健康、体育、卫生、法律、生活常识等门类。它既是上海社区学校指定统一教材,又可以提供其他省市社区学校用于日常教学、培训等,同时也是社会公众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