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临床常见病例矫治方法入手,详细分解矫治细节,并配有2000余幅高清图片帮助解释说明,按照临床常见病分类阐述,更贴合临床实际应用。本书可以作为临床正畸医生的工作手册,能为广大临床正畸医生接受,并迅速掌握理解书中的高效矫治方法。
本书由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主编,是解读《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工具书,也是全面、系统、科学地研究《伤寒杂病论》中方剂在用方辨证中的基本含义、科学定义及其应用价值,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理论体系密切联系临床实践,作为指导临床治病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书以全面详细、客观务实、贴近学习、便于实用、切入问题、点拨思路、学以致用为特色,旨在使读者在理论深造与临床提高方面都有全新进步和跨越。 本书收录经方260首,其中"导读、方歌、方药、用法、功用、适应证、用药分析、用方思路、随证合方、注意事项、应用指征"是研究经方核心内容,"方论"是研究经方百家各抒己见内容,"方论评议、药理作用"是研究经方开阔学用思路及方法内容。 全书编写思路独特新颖,解读经方精确,内容丰富翔实,理论指导临床,是中医院校师生、中
全书分为总论、各论以及附录三个部分,全面覆盖中西医结合诊治恶性肿瘤的各个领域。从病位、病因、病机、病理演变到疾病属性,从现代医学分期、治疗及前沿进展到中医辨证论治、单方验方、饮食调护、预防保健等逐一论述,内容贴近临床,充分体现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理念。
《徐灵胎医学全书》为医学全书。清 徐大椿撰。16种。此书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医书六种》基础上增辑而成。计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经诠释》、《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六经病解》、《伤寒约编》、《舌鉴总论》、《杂病源》、《女科医案》。徐氏学识渊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著述甚丰,且颇为后世所重。现存多种清刊本及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
《余听鸿医案》医案和论述大部分属内科范围,为其手录治愈的重症及疑难杂病,兼及平日得之师友问的治验。全书共载病种九十二门、医案一百十九则,内容主要涉及内、外、妇等科,病证范围以关格、肿胀、湿温、咳嗽、戴阳、泄泻、时毒、发背、产后病等为多。医案记录详尽,辨证精审,用药灵活多变,如治关格、痹痿、上下脱、阴、阳斑等数案,病情变幻多端,余氏用药能洞中肯綮,反映了其丰富临证经验。 《外症医案汇编》四卷,是近代中医外科流派 心得派 的集大成著作之一。余氏精内外科,鉴于有许多需要内科配合治疗的外科证,往往由于病家和专科医生不明确综合治疗的必要性,每致意见分歧,贻误患者。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他选辑了清代名家如陈学山、薛生白、缪宜亭、叶天士和徐灵胎等的外证医案七百余则,间附以自己的治验案,分为十三部
《医略存真》,共计l卷,。马培之晚年召其子辈整理其医案,著成此书。本书共35个条目,其中外科24条,内科11条,首条,列马培之祖父马省三有关外科方面的专论1 6则,继则是作者对某些疾病的经验论述34条。 《马培之医案》,不分卷。 因马培之内外科兼擅长,而外科医案已有专书,故其弟子将内科医案单独提出,汇编成册。本书选择有代表性的六家抄本,相互对勘,删其同而存其异,选其理法方药较全者,共得49个病种,588个医案。 《马培之外科医案》,共计1卷,撰于光绪十九年(1893)。系马培之巾年时门人的汇录抄本,对外科各证的记载尚不完全。全书收载医案58例。每个医案不仅有关于病情的详细记述,而且有透彻的论述。 《马评外科症治全生集》,成书于光绪三十四年( 1908)。马培之擅长外科,推崇王氏 全生派 。书中记录了清 王维德的痈疽疮毒总论、
明末清初名医李延是编篡,初刊于1664年。作者鉴于流传较广的高阳生《脉诀》言辞鄙俚,谬误颇多,遂汇集古今脉学著作,结合其叔父李中梓所传的脉学予以辨驳订正。全书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内容详备。
《徐灵胎医学全书》为医学全书。清·徐大椿撰。16种。此书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医书六种》基础上增辑而成。计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经诠释》、《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六经病解》、《伤寒约编》、《舌鉴总论》、《杂病源》、《女科医案》。徐氏学识渊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著述甚丰,且颇为后世所重。现存多种清刊本及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
全书的核心内容是疾病的预测,先兆是疾病预测的前提,先兆证就是疾病的早期信号,掌握先兆证的规律对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具有重大意义。本书以中医传统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科学 进行探索,力图揭示先兆证与疾病的内在联系,总结各种疾病先兆预测的规律。全书从先兆证的理论基础,先兆证的特点、规律,先兆证的特定部位以及先兆证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论述,并选择了以内科为主的疾病进行分析,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深入论述,而且介绍了阻截治疗的方案和验方。
在德国、奥地利、瑞士,有2万多名医生使用特殊形式的针灸——耳针。本书是基于西方耳针创始人诺基尔先生及德国医生巴尔对耳针疗法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上,由贝亚特?施特里特马特博士整理以德文版问世于众,后被翻译成英文而受到欧洲多国临床医生的欢迎。书中详细描述了耳穴定位和取穴方法,并配以清晰图示,一穴配一图,为我们的学习与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又易于掌握的方法。此外,本书还结合作者临床应用有效实例,从穴位选取、用针方法及选穴依据等方面向读者介绍了常见病种的耳针疗法,简明实用,供研究耳针的专业人员,以及应用耳针治疗疾病的从业人员阅读参考。
高憩云撰有《外科医镜》十二卷,《逆症汇录》,《外科问答》,《五藏六腑图说》,《运气指掌》,《外科三字经》,《六气感证》等。
书是一部原创性的《伤寒论》入门读物。作者把复杂的伤寒理论及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语言,结合自己研读伤寒的体会和心悟,运用独特的弓乙图理论,从便于读者理解的角度,对《伤寒论》六经各篇条文进行了详细注解与阐释。对很多伤寒概念、定义、理解,本着忠实原著、面向临床的原则,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认识,颇能启发读者研读伤寒的思路,且具备较好的临床可操作性。本书适合伤寒初学者、中医院校学生、中医临床医师、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详细记录了57位齐鲁名老中医的成长之路、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经典医案等方面的内容。名老中医的成长之路详细记录了他们成长历程中的坚韧与使命感,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中详细而全面地总结了各位名老中医的诊疗思路,经典医案中不仅仅是名老专家对病例资料的总结,更添加了专家的点评,将名老中医的诊断、治疗及用药思路进行了详细阐述,方便读者更轻松地学习。本次对齐鲁当代名老中医学术理论经验的梳理和总结,是对中医名家理论精华与宝贵经验的整理与弘扬,对促进齐鲁中医药专家经验的传承和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本书为宋·钱乙所撰。全书分为3卷:上卷“脉证治法”,主论小儿常见病证81条,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了阐述,为后世科学的辨证论治及脏腑辨证理论奠定了基础;中卷“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乃治病验例;下卷列治小儿病证诸方120余首,均切实有效。本书适合中医药从业人员及爱好者阅读参考。
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火神派,在医林中树起一座丰碑,至今传承而方兴未艾。《火神派医家系列丛书·火神:郑钦安》旨在探讨郑钦安的学术特色,整理其学术思想,展示其学术地位,论证其在当代的应用价值等,力图系统、全面、准确地展现郑钦安的学术风貌。《火神派医家系列丛书·火神:郑钦安》重点归纳了郑钦安学术思想“纲领”,全面揭示了郑钦安的学术特点,以便准确把握其用药真谛。在阐释理论时,注重选取案例予以证明,有论有案,以案证理。理论结合临床,以期有助于读者理解,为火神派的学术建树做出了开拓性探索。《火神派医家系列丛书·火神:郑钦安》义理明晰,考据详实,资料丰富,不仅可以推动郑钦安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扬,而且有助于各家学说和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适合中医专业人士阅读,
包识生为近代医家(1874-1936年)。字一虚,福建上杭县人。家中世代业医。少时曾随父学医,并潜心钻研,达十载之久。于仲景之学颇有深研。后悬壶于沪上,声名日噪。曾与李平书、余伯陶、丁泽周诸名医创办中华医药联合会、神州医学会。于1918年创神州医药专门学校,并与余氏合办《神州医药学报》。包氏于学校任教授时,广泛传播医药知识,为近代中医界代表之一。其著作甚丰。有《包氏医案》《包氏医宗》,主要论述伤寒,其中《包氏医宗》堪称现代中医院校教材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