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主编,是解读《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工具书,也是全面、系统、科学地研究《伤寒杂病论》中方剂在用方辨证中的基本含义、科学定义及其应用价值,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理论体系密切联系临床实践,作为指导临床治病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书以全面详细、客观务实、贴近学习、便于实用、切入问题、点拨思路、学以致用为特色,旨在使读者在理论深造与临床提高方面都有全新进步和跨越。 本书收录经方260首,其中"导读、方歌、方药、用法、功用、适应证、用药分析、用方思路、随证合方、注意事项、应用指征"是研究经方核心内容,"方论"是研究经方百家各抒己见内容,"方论评议、药理作用"是研究经方开阔学用思路及方法内容。 全书编写思路独特新颖,解读经方精确,内容丰富翔实,理论指导临床,是中医院校师生、中
全书分为总论、各论以及附录三个部分,全面覆盖中西医结合诊治恶性肿瘤的各个领域。从病位、病因、病机、病理演变到疾病属性,从现代医学分期、治疗及前沿进展到中医辨证论治、单方验方、饮食调护、预防保健等逐一论述,内容贴近临床,充分体现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理念。
《徐灵胎医学全书》为医学全书。清 徐大椿撰。16种。此书是在1764年徐氏自刊的《徐氏医书六种》基础上增辑而成。计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经诠释》、《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六经病解》、《伤寒约编》、《舌鉴总论》、《杂病源》、《女科医案》。徐氏学识渊博,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著述甚丰,且颇为后世所重。现存多种清刊本及上海广益书局铅印本。
高憩云撰有《外科医镜》十二卷,《逆症汇录》,《外科问答》,《五藏六腑图说》,《运气指掌》,《外科三字经》,《六气感证》等。
本书是高等医药院校道医学首批试用教材,共分五部。分别从道医概论、道医的神学思想与神治体系、道医产生的历史条件、道医代表人物、道医基本流派等五大方面对道医文化进行了整体研究,系统阐述了道医学体系、技术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较完整地再现了道医学的全貌。因其突破了以往从单一学科研究医学的局限,集道家、道教、哲学、史学、文学、医学、生命学、养生学之智慧,以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在多方面学术上作出了深入的探索,所以,它是医学院校教师、学院以及在职医学工作者学习道医比较完备的一部教材,也可作为其他院校师生了解祖国道医文化的一部的参考读物。
《余听鸿医案》医案和论述大部分属内科范围,为其手录治愈的重症及疑难杂病,兼及平日得之师友问的治验。全书共载病种九十二门、医案一百十九则,内容主要涉及内、外、妇等科,病证范围以关格、肿胀、湿温、咳嗽、戴阳、泄泻、时毒、发背、产后病等为多。医案记录详尽,辨证精审,用药灵活多变,如治关格、痹痿、上下脱、阴、阳斑等数案,病情变幻多端,余氏用药能洞中肯綮,反映了其丰富临证经验。 《外症医案汇编》四卷,是近代中医外科流派 心得派 的集大成著作之一。余氏精内外科,鉴于有许多需要内科配合治疗的外科证,往往由于病家和专科医生不明确综合治疗的必要性,每致意见分歧,贻误患者。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他选辑了清代名家如陈学山、薛生白、缪宜亭、叶天士和徐灵胎等的外证医案七百余则,间附以自己的治验案,分为十三部
《伤寒论语释》包括原文、校勘、注释、提要、语释、按语、方解、临床应用、结语等部分。原文,以重庆市人民出版社1955年4月出版的新辑宋本《伤寒论》为蓝本,并于原文之下注明条文序号,以便于查对;校勘,根据《玉函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加以校勘,但只选择其中有参考价值的部分,对于有些词句虽然不同,而对内容并无影响者,从略;注释,将疑难字、词、句,做了浅显易懂的解释,对于个别难认的字,加以注音;语释,对原文用白话加以阐释,其中收取了各注家较为可取的意见,用编者的语方加以表达,有的是编者自己的见解;按语,在语释中有阐发未尽的意见,或有不适宜在语释中说明的内容,在按语中加以补充或说明;方解,吸取各名家的方论,阐发方剂的组成法则及临床效用;临床应用,根据文献资料,综合性地介绍
本书分为背景、整体理论和脏腑、经络等部分理论三个部分,重点是人体整体层次理论。作者运用解构策略,破译了人的阴阳二气是人的整体医学指标,从传统医学里提炼出,概括生物钟、健康与疾病的转化、生命演化等整体现象的三个基本生命规律,重构了整体生命理论体系。 本书可供中医院校师生、中医科研人员,从事生命科学、复杂性科学、人文专业的人士,以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明末清初名医李延是编篡,初刊于1664年。作者鉴于流传较广的高阳生《脉诀》言辞鄙俚,谬误颇多,遂汇集古今脉学著作,结合其叔父李中梓所传的脉学予以辨驳订正。全书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内容详备。
《壶天散墨(第3版)》初版于1985年,曾荣获上海市卫生系统的书目奖。本书是裘沛然医论集,主要陈述了裘沛然对中医学上某些问题的见解。如对医学理论的探讨,处方用药的体会,临床点滴心得,养生研究,医史考证等多个方面共42篇。其书据作者自序:“抉择陈言,剖析疑似,俯仰今古,直道心源。”对前人论述,有质疑,有正误,议论有条理,分析较深入,颇多独自见解。本书涉猎古今文献,以散文形式叙述中医理论与经验,所论内容言之有物,文笔生动,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壶天散墨(第3版)》可供中医临床医师、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药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李可被誉为21世纪中医无冕之王。作者研习李可古中医学之路,深深体会到中医复兴的路在2000年前的古代,《易经》与《内经》结合,是《李可六经辨证学》一整套的理法方药基础,其囊括百病,是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全书按李可六经医学学术思想体系,由浅入深,分为太阳篇、阳明篇、少阳篇、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并附有临床案例以作佐证。本书可供中医业者临床指导,也可作为经方研究者的参考资料。
《医碥》为清代医家何梦瑶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全书共7卷,前4卷除卷一开头有部分基础理论内容外,主要阐述内科杂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诊断及治疗方法,卷五论述四诊,最后两卷是方药 《伤寒论近言》乃是岭南地区较早的专门论述《伤寒论》的医著,在伤寒方面,何氏为不同体质的人,同样感寒后,会表现出不同的症型。六经次第是从其行于躯壳之浅深划分。传经次序,只是大概而已,不可拘泥。治疗时,亦当遵循此原则,但见某经脉证,即治某经。伤寒 六经,包括足经和手经。六经皆有经病和腑病。治疗大法以驱邪为要。否认喻昌的 三纲鼎力 说。反对 伏气温病说 。怀疑经典。认为《内经》未必出于岐黄,可能为后人托名所为。 《妇科良方》分论证和诸方两部分。论证部分包括经期、经行各证、经闭、崩漏、带下、瘕瘾痃癖疝痞血瘀血蛊、胎前、临产、难产、产后、
Chromatographic Fingerprints for the Detailed Illustration of the Quality of Herbal Medicines 为《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精细分析图集》的英文版,全书分为5部分,导论(Introduction)部分主要介绍中药指纹图谱的发展历史;各论(Monograph)部分主要介绍35味中药的基原、主要化学成分、高效薄层色谱分析、HPLC分析、小结等内容,同时附有药材彩色图、药材高效薄层色谱图像及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比较(Comparisons)部分主要介绍近缘品种色谱指纹图谱的比较;附录(Appendix)部分主要介绍编著者相关论文推荐;索引(Indexes)部分收录有药材中文名笔画索引、药材拉丁名索引、原植物拉丁学名笔画索引。全书内容详实,旨在通过中药指纹图谱的精细分析,达到有效评价中药质量的作用;同时也展示了指纹图谱的实用性和可发展性。
本书稿以人体十四经络为线索,收录28幅古今高清挂图,分别含现代真人照片经络穴位图14幅、古代经络图14幅。现代真人照片经络穴位图采用标准穴位名称与英文标准代码对照标注,并配有十二时辰养生法;古代经络图为仿明经络图,收录《黄帝内经》描述经络循行的古籍原文。另附的《经络穴位使用图解》详述了人体各经穴循行、定位、主治等。
本书为作者为学员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的讲座内容整理。内容涉及中医理、法、方、药各个方面,在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中详细阐述了经典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运用方法,为《医门推敲》第三部的续篇。展现了作者对中医理论的经典解读及临证应用的独到感悟。 全书延续了前三部书的写作风格,语言通俗,论述翔实,生动演绎医门推敲之门径。
李士懋、田淑霄教授是国家二、三批高徒导师。从医近50年,临床诊治经验丰富,特别在脉诊方面造诣颇深。所著《脉学心悟》创造性发展了中医脉学理论,有较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曾在《河北中医药》、《中国中医药报》等连载,深受读者好砰。《濒湖脉学解索》则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濒湖脉学思想,颇多个人体会,实为中医初学者学习脉学入门之书,可指导中医初学者入门习脉,不入歧途。一书言简意赅,通俗而不离经旨,理论结合临床,可供中医初学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