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1693年 1771年),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年号洄溪老人,江苏吴江人,清代著名医学家。灵胎生于书香世家,祖父藏书万卷,任翰林院检讨,父亲徐养浩,爱好水利,曾被聘用参与编修水利书籍。他自幼天赋异禀,十四岁学习八股文,自学《易经》、《道德经》等经学名著。长大后涉猎广泛,自学成才,于水利、音乐、武术等领域均有建树。中年时代,家人因病相继亡故,他便发愤习医,将前代医书朝夕批阅,久而无师自通,造诣颇深,堪称学贯古今的中医大家。灵胎于水利工作之余,帮百姓看病,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由于他几乎药到病除,不久便声名鹊起,多次被乾隆皇帝召见进京治病。徐灵胎与同时代的医学大家叶天士齐名,当时人称 叶天士师承十七人,徐灵胎读书破万卷 。徐氏在学术上讲求追本溯源,实事求是,对当时医学界的不良作风深恶
本书介绍了中医温病学中的湿热病内容,包括温病概论、湿热病脉证提刚、辨太阳湿热脉证并治(上)、辨太阳湿热脉证并治(中)、辨太阳湿热脉证并治(下)、辨少阳湿热脉证并治(上)、辨少阳湿热脉证并治(下)、阳明湿热概论、辨阳明湿热脉证并治、辨阳明湿热脉证并治、辨阳明湿热脉证并治、辨阳明化热伤阴脉证并治、辨湿热困阻太阴脉证并治(上)、辨湿热困阻太阴脉证并治(下) 、辨湿热陷入少阴脉证并治(上) 、辨湿热陷入少阴脉证并治(下)、辨湿热传入厥阴脉证并治、湿热病中西汇通(上) 、湿热病中西汇通(下)、常见湿热病病原微生物(上)、常见湿热病病原微生物(下) 、常用药物的种属分类、四时加减用药法、阳明湿热五加减正气散、甘露消毒丹加减二十三法、甘露消毒丹加减二十三法(下)等。本书为吴雄志教授的又一力作
本书介绍了中医诊法中脉诊的内容,共计13章,章为脉学原理,介绍了脉学的机理。第二章为十二脉法,介绍了各种脉法的特点。第三章为脉学一统,介绍了脉诊临床研究。第四章为左手脉法,介绍了 左手脉象特点。第五章为右手脉法,介绍了右手脉象特点。第六章为奇经八脉,介绍了奇经八脉的来源。第七章为肿瘤脉法,介绍了肿瘤的脉象特点。第八章为血证脉法,介绍了 各种出血疾病的脉诊方法。第九章为杂病脉法,介绍了各种疑难杂症的脉诊方法。第十章为平脉法与截断法。第十一章为平脉法与聚类法。第十二章为平脉法与抓独法。第十三章为平脉法与标本法。附录中介绍了有关脉诊的答疑,病案举例等内容。附有中医诊法的彩色图片。
本书介绍了中医免疫学的内容,包括10章。章为免疫学概论,介绍了西医免疫概论、中医免疫概论、正邪相争与免疫应答、炎症与免疫等。第二章为免疫药理,介绍了免疫药理方面的内容 。第三章为六经免疫本质,介绍了中医六经辩证与免疫相关的实质。第四章为太阳病,介绍了太阳中风、太阳风湿、风湿合热、肺病免疫等内容。第五章为少阳病,介绍了正邪相争(上)、正邪相争(下)、少阳化火、少阳截断、少阳入络、少阳养胎。第六章为阳明病,介绍了少阳病与免疫相关的内容。第七章为太阴病,介绍了免疫增强、气虚炎症、太阴风湿、太阴风水。第八章为少阴病。第九章为厥阴病。第十章为附录,介绍了中医免疫学方面的答疑以及图片。全书内容实用,观点突出。
朱震亨(1282 1358年),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著名医学家,因住处有一条小溪名 丹溪 ,故学者尊称为 丹溪翁 或 丹溪先生 。他幼学儒家经典,能 日记千言 。少年时,父亲、伯父因庸医所误,先后去世,从此家道中落,在乡里备受欺凌,丹溪 不肯出人下 ,常诉讼到衙门,久而久之,那些大户便不敢欺负朱家。由于他为人正直,敢于出头,被推举为里正。36岁时,入八华山,拜许谦为师,研习程朱理学。因老师劝说,弃儒习医,昼夜研读《黄帝内经》,后来师从医学大家罗知悌。学成后,悬壶乡里,数年间 声誉顿著,遍浙河西东,至苏州一带 。他在临床实践中,创立了 滋阴派 ,提出了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等论点,对后世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被称为 金元四大家 之一。 本次整理出版的《朱丹溪医书全集》,共收录了八部著作。其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癌症营养与中医食疗学概论,叙述了食物营养与健康、癌症的关系,中医食疗学的渊源与发展,中医肿瘤学的概说及食疗学的特色与运用,常见的天然抗癌食物,膳食与食物烹调的防癌知识;下篇为常见癌瘤的中医食物疗法,分别介绍了消化系统、支气管、乳腺、头颈部、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造血及淋巴系统、皮肤与软组织肉瘤等肿瘤病的食疗方法,物理、化学治疗期间的营养疗法。
本书原为晚清名中医周树冬遗著残卷,后由周树冬之孙周楣声加以增减重订。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针道,除扼要叙述古代刺法外,对用针的各项要领有深入浅出的阐发,共分因时、察形、识禁、审经、辨脉、认症、忌偏、选穴、先后、取穴、择针、进针、持针、深浅、候气、导气、补泻、中机、防晕、留针、出针等 21 节。条理分明,井然不乱。下篇为十四经要穴诗,亦有推陈出新之处。
该书以199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渡舟先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为底本,进行校注。本次校注,或重新断句;或据前后文意修改、移动;或将《伤寒论》遗失条文与方剂,以《金匮要略》可见者补入(如补入少阴中风方证与厥阴中风方证);或对部分晦涩难懂条文借用西医疾病或病理生理作注,以便理解。本书与以往校注版本不同者,作者并未因校对限制而死于句下,而是结合了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西医有关知识,进行校注点评,从而令该版本更接近或符合临床实际。其中校重文字,注重文意,评重针砭。有校者,必附原文以资对照,且以不同颜色标注,令读者在轻松阅读过程中,感受经典之美,感受经典与临床之间,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联系紧密。本书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文献研究者及中医爱好者作为案头参考之用。
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明确指出中医脉学乃是一种用深邃的心灵与灵敏的触觉形成的经验科学,并客观地说明这种经验科学的实用价值。第二章是对两手寸关尺六部分候脏腑的机理,试图用寸口之脉乃是心血管之脉与经络系统之脉的合金这一观点作出阐释与探讨。第三章为 脉象分类及各种脉象的病理基础 ,提出新的脉象分类的标准,并吸收临床上常能见到的,为西医所称道的 5 种脉名,中西合流共为 36 种脉象,依照二分法的划分原则,分为形态和节律两大子项,再由子项划分为若干亚类,每种脉象附有病理因素示意图。
本书精选医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248首著名经方,以方名为首重新编写方歌,内含药物组成、剂量、主证、病机等。书中分 方歌 组成 用法 功效 主证 应用 提示 经选 等栏目来阐述。书后附有经方索引、中医主要证候经方治疗索引、西医常见疾病选方参考等。
李宜瑞教授在 五脏相关 重视脾胃 等重要学术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岭南的特殊地域、气候及人文等因素,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关于小儿脏腑学说的独到见解。她强调 脾为后天之本,重视顾护脾胃功能 的诊疗思想, 治养结合、心身同治、以和为贵 的儿科疾病防治宗旨,以及 扶正气、平阴阳、调气机、安五脏 的治疗观点。在坚持 四诊合参 的同时,注重望诊,尤其是舌诊的必要性;根据 因时、因地、因人 的 三因制宜 原则,在诊疗中审慎辨证,善用岭南道地药材,体现出鲜明的岭南特色。李宜瑞教授善于以五脏相关学说辨析儿童情志障碍,长于用肺脾同调的方法治疗小儿肺系疾病,对于儿童多动症及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典型疾病,总结出其主要病机及证型特点,并创制了 益智宁 复感宁 等专方,临床疗效显著,得到儿科同行的高度评价及患儿家
"全书共分为三篇,上篇为总论部分,叙述了《伤寒论》的沿革、学术渊源及成就,重点阐述了《伤寒论》的涵义、三阴三阳六病的涵义及其传变规律与诊治方法等,还论述了阴阳六病辨证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以及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等。 中篇的各论部分,按分类编码的方式以三阴三阳六病及合并病为纲,以六病所表现的具体病证为目,将《伤寒论》112方所主治病证分别归类为三阴三阳六病或合并病,阐述其病因病理及证治规律,并选录《伤寒论》原文加以按语论证。 下篇为《伤寒论》的释义部分,以明赵开美复刻宋本为蓝本,以阴阳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阐释《伤寒论》398条原文所述病证之发生发展及诊治规律。"
董氏奇穴是一种疗效高,应用容易的针灸之学。有以下特点:穴位分布有一定脉络可循;穴位命名易于了解穴性及实用;董氏针法不拘补泻,操作简易而疗效更著;治疗注重五行及脏象学说;善于用针刺调理脾胃;善用棱针刺血治疗重病;注重时间节令与针刺之配合,以提高疗效。 本书系统介绍了常用董氏奇穴的应用,重点介绍了董氏奇穴临症处方、针刺方法。
本书为中医医案汇编图书,是中医专家根据多年临床诊疗经验,结合大量中医文献编写而成。全书介绍临床中医常见案例的诊疗过程,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临床思考融会贯通,医案描述准确,诊疗过程详尽生动,可供中医临床医师或相关医务工作者学习参考。
董氏奇穴是一种疗效高,应用容易的针灸之学。有以下特点:穴位分布有一定脉络可循;穴位命名易于了解穴性及实用;董氏针法不拘补泻,操作简易而疗效更著;治疗注重五行及脏象学说;善于用针刺调理脾胃;善用棱针刺血治疗重病;注重时间节令与针刺之配合,以提高疗效。本书作者长期研究董氏奇穴,临床应用颇有心得。本书系统介绍了常用董氏奇穴的定位及应用,重点介绍了董氏奇穴临症医案、处方、针刺方法。包括董氏奇穴治疗各种常见病的医案,每个医案都介绍了患者的主诉、病史、现疾病情况等,主要介绍了诊治处方,包括患者每次来诊时的选穴、针法、注意事项以及治疗效果等。
张仲景所撰《伤寒论》,一直为学习中医必 读之书。但因其成书年代久远,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对初学者来讲,甚难得其要领而入其门。中医临床实践证明,掌握《伤寒论》学术灵魂,是提高临床水平的重要前提,也是临床疗效的根 本保证。本着这一宗旨,笔者根据自己34年的临床和教学体会,在洁本《伤寒论》基础上,采用类症方式,对《伤寒论》进行彻 底的梳理,全书分为35章,第 一章发热,第 二章恶寒,第 三章汗出,第四章气上冲,第五章发黄,第六章振栗,第七章身体疼痛......第三十五章心下满,分别以症状为纲,病机为目,综合、分析、归纳,分症别机,症下列机(共列出35个主症, 550条病机),机下拟法,法后列方,并附历代典型案例,拓展仲景理法方药的适用范围,丰富《伤寒论》的辨治内容。
《医学衷中参西录》乃清末民初河北盐山县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张锡纯在学术上主张沟通中西,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虽其平生著述甚多,然现传世者仅《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 本书共分八期三十卷。前三期共八卷,重点收载各科经验方;第四期共五卷,重点记载常用中药和部分西药的应用经验;第五期共八卷,主要为医论,内容丰富、独树一帜,并收载有部分回复信件等;第六期共四卷,为张氏对各科医案的总结;第七期共四卷,主要记载张氏对于伤寒方证的心得经验;第八期不分卷,乃张氏之孙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为《医话拾零》与《三三医书评》。
本书旨在传承、弘扬经典火神派,选辑了经典火神派十位著名医家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萧琢如、易巨荪、黎庇留、赵守真、曾辅民、周连三的精彩验案240则,大都加以评析,指明要义和用药特色,突出扶阳理路。各案共同特点:擅用附子;以经方为主;用药简练,法度谨严,从理论上阐述经典火神派的用药风格和特色,以助读者学习领悟。 本书涉猎广泛,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选案精严,堪为范例;编排有序,纲目清晣。不仅可以推动经典火神派的传承和发扬,而且有助于经方运用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适合中医界人士和中医爱好者阅读。
本书是根据著名中医学者李阳波老师在广西中医学院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主要内容是讲述“五运六气”这一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并把这一理论应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当中。
1981年邓铁涛教授论著《学说探讨与临证》在广东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现在,本选题拟沿用原书之名以致敬经典,目的是为广大师生研修邓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提供教学用书和研究参考。主要内容突出邓老标志性学术成果,全书以邓老(自)传记、五脏相关学说、邓老脾胃理论、气血痰瘀理论、寒温统一辨治、中医发展理论为纲,以理论探讨、诊疗运用经验和临床验案为目,以邓老元典文献为首选,立足继承国医大师代表作,整理补充近四十年新进展,力求展现邓老学术之概貌和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