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彭静山有关针灸方面的专著和论文等。本书整理者收集了彭静山发表过的有关针灸方面的著作、论文等,包括《简易针灸疗法》《普及针灸手册》《常见四种慢性病的中药及针灸疗法》《针灸秘验》《针灸十绝招》《眼针疗法》等,还包括彭老发表过的有关针灸方面的论文等50余篇。全书真实再现了彭静山著作的原貌,将彭静山有关针灸方面的内容全部呈现给广大读者,对彭老的原书,基本上原汁原味地反映出来。该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医针灸、眼针疗法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受古籍启发,笔者在郁证的中医治疗中获益匪浅,并深刻意识到整理研究中医药古籍,可进一步为临床实践提供前人的宝贵经验;此外,整理中医药古籍还能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基础,为教学提供系统的参考资料。虽然以往做过某些阶段性或部分医著的整理和编纂,但显然不能满足今天的需要。有鉴于此,特编撰此书,以整理和总结在春秋战国至清朝的古籍中关于郁证的描述,以及近现代中医与西医对郁证的研究进展,并汇总了一部分近现代医家的医案与临证经验,以便更好地服务中医临证者和广大群众。
《中国传统特色疗法丛书:水针疗法》分为基础知识和临床应用两大部分。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了水针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水针疗法治疗部位;水针疗法常用方法;异常情况的处理及。J临床应用介绍了水针疗法在内科、骨科、皮外科、妇儿科及五官科的具体运用。 《中国传统特色疗法丛书:水针疗法》内容简洁,配以图表介绍水针疗法操作方法、操作部位、辨证分型,随证取穴,一目了然。适合针灸临床工作者及针灸爱好者阅读参考。
《针灸神书》又名《琼瑶神书》,原题宋代琼瑶真人著。书中除论述经络气血流注、穴位分部尺寸等以外,尤其着重阐发各种针刺手法操作及其具体应用,并对70余种病证的针刺取穴与手法予以介绍。文字大多采用歌赋形式,便于初学。由于本书自清同治年后从无刊刻,传本极少,所以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今据中国中医研究院藏清道光刊本点校,以广其传。
《子午流注针法》是“承淡安针灸经典”丛书中的一种,本书全面地介绍了子午流注的应用,全书共八章,分述构成按时开穴的主要因素,对其中含义深奥的内容,如阴阳刚柔、脏腑经络、气血表里、干支演变、流注开阖和六十六穴的逐日取穴时间等,都附有详细图表,做了浅显的注释与发挥,并列举操作方法和有效配穴,提供了用阳历推算日时干支的几种简法,以及临床观察中所得的一部分实验资料。八脉八法也是注重日时开穴的针灸古法,本书将它错综复杂的内容亦做了详细的阐释,图表兼备,可以和子午流注针法相辅为用,作为我们发扬中医学遗产研究古典针术者的参考。
要即要旨、宗要、要领、纲要,总而言之,即重要之意。针灸八要即针灸临床工作者及相关人员应该掌握的针灸学方面的8个基本内容,包括针灸史要、脏腑经络知要、腧穴概要、针刺疗法精要、针刺得气真要、艾灸疗法浅要、针灸方要、临证辑要。该书以实践为主线,凝聚了周德安教授50年临证之精华,颇有独到之处。
张必清、张伟强主编的《奇经——梅花磁针灸综合疗法(珍藏版)》系统讲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百项临床诊疗项目,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一奇经梅花磁针灸综合疗法(简称奇经疗法)。该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主要讲述奇经疗法的理论基础,相关基础知识和奇经疗法特色知识,中篇重点介绍骨伤科、消化科、妇科、内科常见的28个病证的奇经特色手法、穴位搭配、贴敷药物、食疗方案、偏方验方及综合治疗方药,突出中西医结合特色。下篇总结了诊断学知识,方便大家临床应用。《奇经——梅花磁针灸综合疗法(珍藏版)》附有大量插图,便于大家快速学习和掌握奇经技术。中医与西医、理论与实践、内调与外治相结合为本书的特点。可供临床医生和业余爱好者学习使用。
腹针疗法是从中医的理、法、方、穴出发,通过在腹部进行针刺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的针灸方法。具有简便、易行、安全、适应证广等优点,自该疗法推广以来,受到针灸界同仁及专家的普遍关注。《腹针疗法(精)》是作者薄智云根据20多年的临床经验编辑而成。腹针是以神阙布气为核心形成的一个宏观调控系统。作者认为,神阙系统可能是形成于胚胎期的调控系统,也是经络系统的母系统,因此,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与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这不仅是敷脐疗法的基础,也是腹诊与腹针疗法的基础。书中对上述的理论不仅从中医经络而且从现代医学角度进行了详尽的剖析,并以一种全新的观点与方法奉献给读者。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疑难病案例进行分析,以期达到使读者融会贯通,易于掌握的目的。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与实用性。腹针疗法
本书介绍针灸处方的渊源和发展,讨论了针灸处方的基本规律和针灸的各种配穴方法,重点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数十种疾病的针灸辨证处方,对于每种疾病中不但列出了普通的针刺处方和艾灸处方,还列出了多种治疗方法的配穴处方,作为医者临症时的参考。同时为了广大针灸处方的范围,针对每种疾病又摘录了古代医家的处方和临床治疗的验案,提出了有关注意事项,部分疾病还加入了我们的治疗体会,编写时注重突出其临床实用价值,以适应针灸临床实践工作的需要。
本书从361个经穴及众多的经外奇穴中遴选出100个针灸临床常用穴。以百穴为纲,每穴分述经属、穴名释义、别名、定位、取穴方法、穴性功能、主治概要、临床应用举隅、操作方法、附注发挥等10项内容。其中在“定位”项后,另辟“取穴方法”一项,有别于其他腧穴学专著,该项结合骨度分寸、体表标志、手指同身寸及简便取穴等各种手段,详细介绍各穴的临床选取方法,以便学者在临床选取穴位时更为准确。增加“穴性功能”一栏,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穴位的性能规律,使读者能够提纲挈领地了解该穴的临床特点。“主治概要”项则一改传统针灸腧穴书籍中罗列病证名称的写法,将各穴主治病证条分缕析,使读者一目了然。并通过“临床应用举隅”项,结合部分常见病、多发病详细介绍该穴的临床使用特点及配穴方法。“操作方法”项则从患者应采取的体位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穴位概述介绍了阴陵泉穴的渊源、功能主治等;中篇临床应用介绍了阴陵泉穴在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病证中的应用;下篇实验研究介绍了针刺阴陵泉穴的实验研究成果。 本书内容丰富,侧重于临床,适合广大针灸、推拿、中医专业师生及临床工作人员阅读
本书归纳了中医针灸名家医案,并对其进行了翔实的讲解。内容包括120余位古今中医名家在针灸内科、妇科、儿科、皮外骨伤科、五官科及急症方面80余种疑难病的医案,尤其是在导读部分,将病机、施治依据及随诊情况等进行了通俗易懂的叙述和分析。本书医案出处经典,导读分析,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对中医专科医师和中医入门者大有裨益。
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性疾病具有疗效确切、见效快捷、适应证广、操作简单、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针刺方法,经过近15年的临床使用、教学和科学研究,日趋完善,渐趋成熟,已经成为疼痛学临床、科研的一个强大武器。 符仲华编著的《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介绍了浮针疗法的概念、探索史、特点、临床规律、作用机制,以及常见痛症的治疗方法。 对于骨伤科、理疗科、疼痛科、针灸科、推拿科、内科等多个科室医生和基层医务工作者,《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实用而有启发价值,对于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手册》也能拓展其思路。
《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讲授》内容简介:从郑钦安、卢铸之到卢永定、彭重善,历经医学四代传承。彭重善老先生亲口讲述“郑钦安卢铸之医学”传承实录。卢铸之先生,在跟随郑钦安和颜龙臣学医之后,继承了郑钦安学术思想,但立法用药进行了创新,对伤寒论思想和郑钦安思想又有所开拓,形成了卢铸之医学(或者叫卢氏医学)。郑钦安医学、卢铸之医学,简称为“郑卢医学”。卢铸之的儿子卢永定,完完全全很忠实地、很实实在在地把郑钦安、卢铸之医学传下来了。《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讲授》作者彭重善老先生曾跟随卢永定老师学医15年,每天早上的6点到8点跟师,学完了再去上班。在《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讲授》中,作者彭重善老先生原原本本地按照上辈(前三代郑钦安、卢铸之到卢永定)的学术思想来讲授。
《五行针灸指南》为一部翻译作品。原著者诺娜·弗兰格林从主要诊断、辅助诊断、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技法和穴位选择等方面,将自己多年的针灸临证经验与读者分享。原著者对五行针灸的治病特点总结为:抓住病人五行中主导的一行,针对此行治疗,其疗效显著。其中,尤其强调医患之间的良好关系,医者应对病人有真爱仁慈之心。
针灸疗法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可调节人体各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尤其是将经络系统用于美容祛斑的治疗,更有其悠久历史。为此,作者根据多年治疗面部色素斑的经验和体会,及临床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面部色素斑制定出多种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经整理后编写而成。本书内容包括中医对面部色素斑的认识、针灸祛斑的作用、常用经脉腧穴、针灸方法及其注意事项、面部色素斑治疗、日常调护和禁忌食品等。本书言简意赅,以治疗为主,经济实用,携带方便,可供、外广大医务人员阅读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