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医存》为清代医家王燕昌所著,是一部集医论、医话、医案、验方为一体的札记体著作。全书共17卷,计医论与医话258节、472条,医案66例,验方200余首。所论均以王燕昌个人心得体会及王氏家族七世业医经验为主,有的放矢,不尚空谈。该书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其中以脉诊、体质、杂病为主,兼及温病、瘟疫,对老年病、妇科、儿科的证治亦多有阐发。所选验方,有古方,有民间验方,以单方为主,务求实效,有便廉之优点。该书言语简要,论病叙方,每多新意,不失为一部临床颇具实用的参考书。
本书由明代外科医学家陈实功著。陈实功(约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崇川(今江苏南通)人,明代外科医学家。幼年多病,少年时即开始学习医学,尤其喜爱外科学,经过长期实践和理论研究,成为外科学家,对各种外科疑难杂病一见即能确诊,经内外治法治疗多很快痊愈。陈实功认为外科医生必须有内科学知识基础和文化素养。他创用多种外科手术法与外科器械,如鼻息肉摘除术、气管缝合术,等等。 《外科正宗》全书共四卷。卷一总论外科疾患的病源、诊断与治疗;卷二至卷四分论外科各种常见疾病一百多种,首论病因病理,次叙临床表现,继之详论治法,并附以典型病例。书中绘有插图三十余帧,描述各种重要疮肿的部位和形状,最后又介绍了炼取诸药法。在中医外科书中,本书向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见称,是一本中医外科理论和临床实践价
论风之为病以外因内因为两大纲;论中风之病,汉唐治法皆是外因,金元辨证乃识内因;论昏瞀猝仆之中风,无一非内因之风;论医学家类中之病名,不如径作内风之明显;论《甲乙经》之中风本是外因,而始有以内风之病认作外风之误;论仲景伤寒六经皆有中风,本言外感之风,而后人误以内动之风附会,六经遂有中风中经络一说等。
《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旨在给读者提供一套方便携带、易于诵读的精致小书。《温病学名著》分册,由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三部分组成。其中,《湿热病篇》只取“条文”部分。略去“自注”内容;《温病条辨》主要选取原病篇、上焦篇、中焦篇、下焦篇的“条文”及“方药”部分,略去“辨析”、“注解”、“方论”等内容,并将条文序号变更为阿拉伯数字,以便于检索。
论风之为病以外因内因为两大纲;论中风之病,汉唐治法皆是外因,金元辨证乃识内因;论昏瞀猝仆之中风,无一非内因之风;论医学家类中之病名,不如径作内风之明显;论《甲乙经》之中风本是外因,而始有以内风之病认作外风之误;论仲景伤寒六经皆有中风,本言外感之风,而后人误以内动之风附会,六经遂有中风中经络一说等。
《伤寒六书纂要辨疑》明代童养学辑,初刻于明崇祯五年(1632),全书共四卷。童氏认为陶节庵《伤寒六书》辨阴阳有经,表里有症,虚实有脉,临病制方服药有法,井井有条。 且辨叔和之谬,正无己之讹,足补仲景书之未备,惜其立论不免屡见叠书。实因陶氏六书成非一时,故有重复及先后倒置之处。因此,在原书基础上去其繁芜,补其阙略,删繁就简,重为诠次而成本书。本次整理以明崇祯五年壬申金陵刻本为底本。
《十四经发挥》校注上卷为“手足阴阳流注篇”,统论经脉循行的规律,其摘录《金兰循经》中关于经脉循行流注的原文,并加以注释;中卷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 ,依据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流注次序分别论述各经经穴歌诀相应脏腑机能、经穴部位和经脉主病等;下卷为“奇经八脉篇”, 参考《内经》、《难经》、《甲乙经》、《圣济总录》等书对奇经八脉起止、循行路线、所属经穴部位及主病等予以系统论述。全书并附有俯、仰人尺寸图及十四经经穴图。
《王氏医存》为清代医家王燕昌所著,是一部集医论、医话、医案、验方为一体的札记体著作。全书共17卷,计医论与医话258节、472条,医案66例,验方200余首。所论均以王燕昌个人心得体会及王氏家族七世业医经验为主,有的放矢,不尚空谈。该书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其中以脉诊、体质、杂病为主,兼及温病、瘟疫,对老年病、妇科、儿科的证治亦多有阐发。所选验方,有古方,有民间验方,以单方为主,务求实效,有便廉之优点。该书言语简要,论病叙方,每多新意,不失为一部临床颇具实用的参考书。
本书上编四十篇阅读文选,本书努力按照直译的要求,加以今译。教材下编六章阅读指导,本书以提高形式逐一简明地阐述其主要内容。教材四十六组阅读实践,本书如数作了答案。词汇量的积累对于增强阅读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特设“词语汇释”一项,收录教材各篇常用词汇近1800条,按笔画、起笔顺序排列,也略加释义,并注明出处,权供读者作为教材的小辞典查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