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早期分类编纂、研究、注解《黄帝内经》的《黄帝内经太素》的语译本。本书以与其成姊妹篇的《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中的《黄帝内经》条文为底本,保持了原书体例、分类,对缺佚之卷有所增补。原文部分尽量减少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只对原文中生僻古奥的字词和术语做了简要注释。语译部分以直译为主,参以意译。 全书30卷(缺卷、四、七、十八、二十),仍保持《黄帝内经太素》的体例、分类。对全书每卷原文中的生僻古奥字词或中医术语,在自然段末予以注释。语译工作是本书重点,以直译为主,间或参以意译。全书译文深入浅出,晓畅通达,既反映了原书原意,又便于读者学习研究,是语译《黄帝内经太素》的上佳之作。
本丛书是根据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医药专家为研究生授课时录音讲话整理而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是研究中医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任应秋讲 》是根据任应秋先生1978~1980年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首届研究生班学员讲授《黄帝内经》时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同时也补充了任应秋先生在北京中医学院的部分录音资料。《任应秋讲 》主要内容包括任应秋先生讲授《黄帝内经》的具体章节及答疑等,可供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参考阅读。 本丛书的整理工作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与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007404)”资助。
《叶天士医学全书》集清·叶天士所编著医学著作之大成。叶天士、名桂,生于1667年,卒于1746年。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江苏吴县。本书包括《临证指南医案》10卷、《幼科要略》1卷、《温热论》1卷、《种福堂医案》1卷、《种福堂公选良方》3卷、《普济本事方释义》10卷、《叶案存真》4卷、《叶天士医案》1卷、《医效秘传》3卷、《景岳全书发挥》4卷、《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2卷、《眉寿堂方案选存》2卷、《未刻本叶氏医案》2卷。 本书主要内容为系统整理辑录了叶氏对中医温病学理论的阐述、对前人方证的研究,及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并专题论述了叶天士医学学术思想研究,书末附医学研究论文题录。 本书首次系统整理校注叶天士所著及其门人后学所辑医书13部,为简化字、横排本。可供中医专业人员以及学习中医、研究中医者阅读。
本书根据现行各版高等中医药院校《黄帝内经》教材,结合作者多年来学习、研究、传授《黄帝内经》的教学经验并汲取学界同仁的研究心得,按照《黄帝内经》原文的顺序,将教材中的内容分解为题解、原文、注释、分析、复习思考题五个部分,对《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形象和直观的归纳分析,以图表解析为主,使经文通俗易懂而不失经旨,理论条理清晰而不致呆板,可起举一反三之功,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理解和记忆,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方便理解经文,加深对《黄帝内经》理论的掌握和发挥。 本书可作为《黄帝内经》教学参考书,便于教师授课;亦可作为学习《黄帝内经》的人门读物,便于学生学习;同时还可作为申请中医师资格、晋升职称考试的参考材料。
《诸病源候论》是由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领衔,率当时名医集体编撰,成书于公元610年(大业六年)。全书共五十卷,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三十九候,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与症候。部分症候并附有养生、导引等防治方法。该书条目清楚,内容丰富,是中国历早,内容最系统、最全面的病因、病理、症候学专著,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史料价值和指导临床的实用价值。 《诸病源候论》的文辞相当繁杂,有些通俗易懂,有些又很深奥。为了方便读者对该书的阅读理解,本书对该书原著进行了文白对照译注。
《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共30卷。唐代孙思邈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本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孙思邈认为生命的价贵于千金,而一个处方能救人于危殆,价更当胜于此,因而用《千金要方》作为书名。明代后,有按《道藏》析为93卷者,内容相同。(三河市黄土庄燕发装订厂把10本样书也送库房了。李彦文不能做入库处理。日后李彦文到库房取回10本样书,把样书转交总编室刘丰,乔素娟收。)(原因此书责编是周乙龙,马红治已经调离社,没有人交样书)。本次入库图书:1020套X218.00元。另加样书10本。)
本书根据现行各版高等中医药院校《黄帝内经》教材,结合作者多年来学习、研究、传授《黄帝内经》的教学经验并汲取学界同仁的研究心得,按照《黄帝内经》原文的顺序,将教材中的内容分解为题解、原文、注释、分析、复习思考题五个部分,对《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形象和直观的归纳分析,以图表解析为主,使经文通俗易懂而不失经旨,理论条理清晰而不致呆板,可起举一反三之功,力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理解和记忆,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方便理解经文,加深对《黄帝内经》理论的掌握和发挥。 本书可作为《黄帝内经》教学参考书,便于教师授课;亦可作为学习《黄帝内经》的人门读物,便于学生学习;同时还可作为申请中医师资格、晋升职称考试的参考材料。
《金匮要略》为中医古典著作之一,内容丰富,不但包括内科、妇科,并且涉及外科、皮肤科诸病。由于历年悠远,文义深奥,如果对全书原文不先领会它的精神,初学时不免感到困难。 本书将《金匮要略》22篇,用通俗讲话的方式,作扼要的分析,以表达原文的精神为主,复参酌历代注家精义,贯彻古为今用之旨,而以临床实践为依归,可使读者对于原书得到概括的认识和初步的体会。 本书文字浅显,说理清楚,可供初学中医及西医学习中医者作为参考读物。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系李翰卿先生耳提面命,李映淮先生躬录、整理而成。书中承载着两代人数十年学习、研究、应用《伤寒杂病论》及其113方的临床实践及经验,反映作者博通医籍经典,但不泥古、与时俱进,注重古为今用,中西结合,能达阴阳之理,擅用经方、小剂。李映淮先生在撰著书稿时,为使后人能准确地理解传承《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之真谛,参考多家学说,添加了不少按语,闫云科先生在整理校订书稿时,又附载了所存之李翰卿先生麻黄汤、桂枝汤、大承气汤三份讲稿,可以说是三代人的心血铸就一部伤寒论临证录。
徐荣斋编著的《 精要汇编》精选《素问》和《灵枢》的重要内容,按脏腑、气血形体、经脉、阴阳四时、防病、病因病机、诊法、治疗法则8个方面分类编次。《 精要汇编》共8章27节,集经文917条,既可方便读者学习《内经》的主要内容,也方便医者整理研究。
《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系李翰卿先生耳提面命,李映淮先生躬录、整理而成。书中承载着两代人数十年学习、研究、应用《伤寒杂病论》及其113方的临床实践及经验,反映作者博通医籍经典,但不泥古、与时俱进,注重古为今用,中西结合,能达阴阳之理,擅用经方、小剂。李映淮先生在撰著书稿时,为使后人能准确地理解传承《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之真谛,参考多家学说,添加了不少按语,闫云科先生在整理校订书稿时,又附载了所存之李翰卿先生麻黄汤、桂枝汤、大承气汤三份讲稿,可以说是三代人的心血铸就一部伤寒论临证录。
徐荣斋编著的《 精要汇编》精选《素问》和《灵枢》的重要内容,按脏腑、气血形体、经脉、阴阳四时、防病、病因病机、诊法、治疗法则8个方面分类编次。《 精要汇编》共8章27节,集经文917条,既可方便读者学习《内经》的主要内容,也方便医者整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