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以六经辨治热病,同时何氏又是绍派伤寒的继承人,于寒温辨治两法的融合运用有着独到经验。
《伤寒悬解》为清代医家黄元御所著。该书14卷,撰“仲景微旨”于书前,列“伤寒例”于书末,对《伤寒论》重新编次,厘为12类,逐条诠释,阐发其精髓,使其义精新,立论明确,阐释透彻,发仲圣之微旨,前后融贯,一脉相承,独具特色。本书基本按 伤寒论原文 伤寒悬解 白话解 的编排模式,就《伤寒悬解》原文进行了逐句白话解,希望能帮助中医初学者及中医药爱好者更好地研习《伤寒论》。
《伤寒质难》,由祝味菊(1884—1951)口述,其弟子陈苏生(1909—1999)笔录,初名《师门问答录》,成书于1944年,后整理为《伤寒质难》。书中采用了师徒问难的体裁,故名“质难”。书中祝氏认为,中医是以正气为本的医学体系,中西医的不同之处在于“治人”与“治病”;《伤寒论》的六经病是人体正气抗邪所发生的六大类证候,分别代表了人体抵抗功能的五种不同程度,即太阳为开始抵抗,少阳为抵抗不济,阳明为抵抗太过,太阴、少阴为抵抗不足,厥阴为的抵抗;治疗的原则就在于维持人体合度的抵抗。他首先使用“八纲”一词来归纳中医的辨证纲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祝氏崇尚温阳,好用附子,人称“祝附子”。他认为阴生于阳,阳处于主导地位,阳气即正气,《伤寒论》即是重用温阳法的典范。
子午流注理论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子午流注方药亦即按时间选方用药,雷同于“子午流注针灸”,虽没有像“子午流注针灸”一样被中医界关注、研究,但子午流注方药较比子午流注针灸具有更实在的临床操作性。《子午流注方药》作者王忠文跟随其父研究、实践子午流注方药,每用每验,颇多心得。
本《张舜徽集》是继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著作《张舜徽集》辑推出后的第二辑。第二辑7部5册,内容涉及面更广。本书为其中一册。《周秦道论发微》是诸子学研究中的力作,张舜徽先生将思想史与文献学结合起来,考论周秦道论为人君南面术,见解独到,发人所未发。《史学三书平议》将《史通》、《通志》、《文史通义》中有关史学思想、史家素养、史书体裁、撰写方法等方面的见解,择其要者加以疏证,对会通思想阐发尤其深刻。该书内容丰富,思想精粹,创见甚多,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文集。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提出了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基本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历代医家莫不把它奉为经典,但其文字古奥,其理简其义深,给后世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闫云科先生长期致力于「伤寒杂病论」的临床研究,摸索了一套应用「伤寒杂病论」的方法,「临证实验录」即是闫先生应用经方的实录。本书从临床角度展现了「伤寒杂病论」的博大精深,是闫先生对仲景学说的全新诠释。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从大量倍受各类命题者青睐的世界数学名题中,挑选出高频出现的阿波罗尼斯圆、泰勒公式、阿基米德三角形、极点极线、斐波那契数列、米勒问题、四色问题、装错信封问题、高斯函数、杨辉三角、朗悖论、蝴蝶定理、柯西不等式和贝努利不等式等十四个专题,探讨数学名题演绎为数学高考题的规律和策略。每个专题从一道高考题开始引入,以一道名题为主线,分“典型考题”、“背景展现”、“考题解答”、“试题链接”、“参考答案”等五个环节(泰勒公式专题中增加了“编题揭秘”内容,柯西不等式一课中增加了“模式识别和变换策略”内容)进行探“源”觅“流”,多方位、全角度的延伸演变得到变式题组、题链、题群,带领读者变中求进、进中求通,以达到跳出“题海”、触类旁通的目的。作为本书的延伸阅读材料,我们还挑选了与自主招生或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