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李杲所著。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曾从著名医学家张元素学医。《脾胃论》成书于李东垣晚年,是东垣的代表著作,强调 人以胃气为本 , 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是补土派的代表性著作。先哲赞曰: 东垣先生之方,医门之王道也。 可见后人对其学术思想的认识和推崇。 内伤法东垣,外感用仲景 ,然因医学背景与今日不同,《脾胃论》一书之行文、用药与今有异,故晦涩难通,学习时多有费解之处,难以登堂而入其室。为方便读者学习,本书对《脾胃论》进行了解读,以白话对原文进行语译,对难点进行释疑,辅以大量表格、图示,将晦涩之文字化为一目了然之图表。尤其是本书依据五行、六气、升降浮沉的整体观,首创 方阵图 ,以药物在方阵中的 点位 对《脾胃论》方剂进行表达,为中医方解之首创,可使用药
《黄帝内经》是中医 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对后世影响深远。《内经》书名早见于《汉书 艺文志》。晋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首次提到《内经》包括《素问》九卷、《针经》九卷(后世称为《灵枢》),共计十八卷。唐代王冰将《素问》改编为二十四卷,对《内经》的传承起到了重大的贡献。宋代史崧将家藏的九卷本《灵枢》改编为二十四卷,成为了现存行世的《灵枢》版本。今世所通行的《内经》,以此两种版本为多。原本的十八卷本《内经》,由于宋代战火,典籍大量散佚,早已湮没无闻。 《黄帝内经太素》,隋代杨上善撰,是分类注释《黄帝内经》的早期典籍。原书三十卷,早在南宋便已失传, 19 世纪才在日本发现了唐钞本,现仅存二十五卷 ( 缺卷一、卷四、卷七、卷十八、卷二十,共五卷 ) 。《太素》所注释的《内经》为十八卷本,且成书
《伤寒论白话图解》参照中医院校历版伤寒论教材的内容,选取宋,林亿校正《伤寒论》原文22篇中的10篇,条文398条,基本上以明代,赵开美复刻宋本为依据,具体参照刘渡舟主编的《伤寒论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书中选取了398条原文,每条原文都配有注解、白话图解和按语,对原文中的生僻难解的字进行了解释,对一些中医临床症状配上了通俗易懂的图片,按语中详细解释了该条原文的含义以及笔者的一些临床经验。每条原文改用简体字印刷,便于广大读者阅读。
《伤寒论近言》卷之一内容依次为 提纲 内经 热病论 王叔和序例 附论温暑温疫 伤寒论 序 ;卷之二为 太阳篇 ;卷三为 阳明篇 ;卷四内容为 少阳篇 阳经合病并病篇 ;卷五为 太阴篇 少阴篇 厥阴篇 ;卷之六为 汗吐下可不可篇 差后劳复 阴阳易病 痉湿暍篇 霍乱 温病 辨脉法 平脉法 ;卷七,辑 《伤寒论近言》方目 仲景原方 。
《仲景归真》全书共分七卷,其内容分别为伤寒醒俗、伤寒觉误上、伤寒觉误下、伤寒引正上、伤寒引正下、伤寒问症知方歌诀、伤寒问方知证歌诀等。其中卷一至卷三为 醒俗 辨误 部分,即点醒世人对于仲景学术的误解,重点批驳、分析陶节庵及张景岳两位医家的伤寒见解;卷四至卷七为 引正 部分,分理论观点、六经证诀、问症知方、全方歌诀,其 取仲景之法荟萃成书,逐层辨辟,逐款指陈,点醒迷津,引归正道 。
《金匮要略浅注》全书共10卷,25篇,主要论述中医杂病的证候与治疗。其中包括的疾病有:疟疾、中风、虚痨、肺痿、肺痈、咳嗽、消渴、疮痈,以及妊娠、产后病等。陈氏对张仲景著作钻研、锐意发挥,并博采《内经》《伤寒》《千金》《 外台》等书及明清诸家学说之精华,运用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之文字,进行深入浅出地注释,对理解古典医籍极有裨益,也是学习中医的***之书。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特对《金匮要略浅注》进行了相应校注。
《伤寒论》一卷一册,目录分为伤寒论、脉论、传经辨、伤寒首分阴阳、三阳阴证辨、两感、论汗、论吐、论下、看目、论饮水、舌色辨、虚邪论、太阳经本证、阳明经本证、少阳经本证、太阴经本证、少阴经本证、厥阴经本证、正阳明腑证、合病例、并病例、三阳阳明证例、四时感冒、死证、病后诸证、结胸症、烦躁、发狂、蓄血、呃逆、发黄、自利、协热下利、傍漏、呕吐、发喘、咳嗽、余热咳嗽、发颐、胸胁腹满、腹痛、头汗、热入血室、动气、筋惕肉、循衣摸床、似疟、狐惑、百合、阴阳易、瘛疭、直中阴经、传经热证、宿疾、坏症、发斑、阴阳厥。郭氏《伤寒论》极少仲景原文,其与一般医家随仲景原文衍释注解不同,反而有不少暑病、温病、发斑、衄血、战汗、辨舌、发颐、余热咳嗽及杂病的论述,从这一点来说,郭元峰亦是一位打着仲景旗号而从暗
《皇汉医学》是日本人汤本求真原著,内容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阐述中医治疗的效用。多是结合西医学说,来注释中医理论,故此书可为西医学习中医的参考,中医参阅此书,亦可得到一定的提高。基本上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为主,首先加以综合性的注释,使读者对中医理论系统先有一个概念。后部再以方剂为主,分述各方的主治证候,并于每方后注明该方所用药的效能,而更广泛地搜罗我国及日本对中医学说和治验病例。本书可为学习中医学的参考书,适于中医临床工作者及爱好者使用。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素问》八十一篇偏重于人体生理、病机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养生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俞穴)、针灸治则等。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是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和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 病证 诊法 论治 和 养生学 运气学 等学说,以及辨证诊疗大法(规律、原则),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书中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
本书是李可批注版,内有李可读此书的心得体会,以批注的形式展现出来。全书是左季云根据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所列的113方(原缺一方)将其按照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五苓散类等分为12章,并将有关加减各方附入各大类下。每一处方下详列本方的适应证、禁忌证、药物作用、汤药服法、预后等,并详述有关近似处方的鉴别方法。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在校师生和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医学三字经》,分四卷。卷一、二简要介绍了从医学源流至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症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作者采用三字一句的歌诀形式书写,语言凝炼,便于通读记忆。卷三、四分列诸方及其煎服法,末附脏腑诸说及望、闻、问、切四诊的应用。本书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一部较有价值的中医启蒙书。
《金匮方歌括》是陈修园先生的佳作之一。全书共分六卷,歌括 166首。每方先引《金匮要略》原文,次为歌括,殿之方解。对 前贤名言精论,千古不磨者,本集或于歌中,或注中,采集不遗。 间附己见或治验。言近意远,云蒸霞蔚,医文并茂,雅俗共赏。实为学医者的登门入室之书,也是研究仲景学说、陈修园学术的重要文献。为便于学习特对原作进行校勘、句读和注释。
《灵素集注节要》为清代医家陈修园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是清代医家陈修园为启迪后学《灵枢》《素问》者而集注的。全书共十二卷。作者采用分类研究的方法,有选择地将《灵枢》《素问》的内容按不同性质分为道生、脏象、经络、 运气、望色、诊候(包括闻声、问察)、审治、生死、脉诊、病机等十类。阐明古训,言简意赅;沾益后学,畀以津梁,是学习中医基本理论的一部良好参考书。为方便读者,特对原书进行校勘并注释。
《格致余论》1卷,元 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著。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学术思想被后世医家概括为 养阴派 。《格致余论》是丹溪的医学论文集,也是其学术代表作。全书载医论42篇,其中包括反映其主要医学思想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等名篇。本书不仅广泛地涉及临床内、外、妇、儿各科,而且在养生学、老年医学、优生学等方面亦有独到的见解。总之,本书是学习和研究丹溪学术思想和学术内容的重要资料,对于临床、教学及科研均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