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又名《衷中参西录》,近代医学家张锡纯著。原书自1918年至1931年分六期陆续刊行,一经出版,便获得了社会上的广泛赞誉。各期出版后曾多次印行,每次再版时,张氏均于 原书增补若干,又间有删改之处 。1933年,张锡纯因病逝世,其子应社会各界之邀,将其遗著《伤寒论讲义》作为第七期刊行。1957年,张氏传人又将遗稿献出,以成《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八期。 本次整理出版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将八期全部收录,以各期后修订版为底本。整理过程中,以保持原本原貌为原则,对原书不删节,不改动。原书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本,并加现代标点,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肘后备急方》为晋代名医葛洪所著,是我国现存较早、实用价值很高的一部方书,也是现存*早的急症诊治专著,以廉验效宏而被誉为 岭南中医*书 。现存《肘后备急方》全书八卷,共73篇,采取因病检方的编写体例,涉及的疾病上百种,一至四卷内科病为多,五至六卷为外科病,七卷为虫兽、中毒等,八卷为百病备急丸散及牲畜病。葛洪对于诸多疾病的认识可以说是开创了我国传染病学和临床急症学的先河,因此一直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其以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更为今日青蒿素抗疟发明之远因,屠呦呦教授正是受《肘后备急方》启发,发明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于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本项目首次精选现存版本中刻本清晰,内容*完备的广州儒雅堂刻本加以校注整理,同时将《外台秘要》《千金方》《普济方》《医心方》《医方类聚》中明确注明
《世补斋医书全集》是一部医学丛书,清代陆懋修撰,包括《前集》(一作《正集》)和《后集》(一作《续集》)两部分。《前集》刊刻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收录著作六种,均为作者自撰。《后集》由陆润庠刊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收录陆懋修重订傅山、汪绮石等人著作四种。《前集》以明医理,《后集》用以辨误。作者尊《内经》及《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对当时医界存在的弊端大胆批评,提出的理论多有创见,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贡献。 陆懋修(1818 1886年),字九芝,又名勉旃,号江左下工,又号林屋山人,江苏元和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医学世家。他少年习儒,屡试不中,中年改学医,博览群书,终成一代名医。外曾祖父王丙潜心医学理论,尤擅伤寒之学。其子陆润庠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状元,官至一品,以书法闻名于世
《 黄帝内经 》 集秦汉以前医学理论之大成,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内经 》包括《素问》《灵枢》两个部分。明代以前,历代《素问》 研究者不乏其人,而《灵枢》却 自古无注 。 明代医家马莳 将 《内经》重新分卷注释 ,著成《素问发微》《灵枢发微》各九卷,成为全本注释《内经》的*家。 在注释过程中,按原文次序逐句解释,对疑难字词的解释旁征博引,音义并举,多有创见。 马氏在太医院任职时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尤其擅长针灸经脉,其注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 本次整理出版的《黄帝内经 注证发微 》 , 《素问发微》 以明万历十四年 初刊本 为底本, 《灵枢发微》以 明万历 十六 年 宝命堂刊本为底本 。 原书均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以便读者的阅读与研究。
本书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用一目了然的手绘插图和示意图带读者理清经典中医脉络,人人都能看得懂用得上。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素问》八十一篇偏重于人体生理、病机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养生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俞穴)、针灸治则等。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是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和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 病机学说 病证 诊法 论治 和 养生学 运气学 等学说,以及辨证诊疗大法(规律、原则),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书中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
《三元参赞延寿书》,又称《三元延寿参赞书》,是元代李鹏飞所撰的养生著作。五卷。该书核心内容为 天元之寿,精气不耗者得之 ,下列欲不可绝等九目,并明确提出了 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有所忌,欲不可强,欲不可避,嗣续有方,妊娠所忌 等告诫和论述。 地元之寿,起居有常者得之 ,下列养生之道等二十三目。 人元之寿,饮食有度者得之 ,下列五味等十目。其中卷三为食疗专论 饮食有度 ,专谈饮食宜忌。摘取历代有关资料,分成五味、食物两部分阐述食疗注意事项。另外,还分类辑录诸家养生要语,极有参考价值。 译者团队选取权威版本为蓝本,并参照多个通行本进行校勘,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颁布的标准翻译基本名词术语,力争最大限度理解和再现典籍原文内容,为中医海外从业者和研究者开展中医理论溯源和传承创
本书采用竖排繁体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中医文化之经典。《难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经典医学著作之一,全书以问答的方式编撰而成。其中一难至二十二难讲脉学,二十三难至二十九难讲经络,三十难至四十七难讲脏腑,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讲疾病,六十二难至六十八难讲腧穴,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讲针法。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难经正义》,医经著作。六卷。清.叶霖撰于1895年。叶氏认为《难经》一书 理趣深远,非浅学得窥堂奥 ,遂参历代医学大家对《难经》的注疏,以《内经》原文予以对照排比、诠释发挥。以《内经》为医学之根本,故以 正义 名篇。全书辨论精要,考证颇详。 这两本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用价值,特别适合中医工作者、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书中首先录取《本经》《别录》经典原文,然后在 正义 中对原文药性及功效主治详加论述,这种论述是基于药物理论并且联系临床实际的,让初学者对于经典原文不再觉得晦涩难懂;随后,在 广义 项目下列举唐以后诸家论述,并进行相应的阐述和评论,在 发明 项目下阐述作者本人对药物的独特见解;这些内容不但佐证经典原文的论述,还可以加深初学者对本草文献沿革的全面理解;而对于各代本草学论述中或争议、或难于理解、或错误之处,分别列有各专项,或考证、考异、备考,或存疑、纠缪、正讹,可供随学者参考。
本书为修订版。合订本第4版次印刷(1994年来总6次印刷)。晚清蜀中伤寒名家郑钦安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成都中医名家唐步祺先生(已故)悬壶济世六十年,乃致力于郑氏三书之阐释,
本书为钱荣江主任中医师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总结。全书分为临证经验探析、读医随笔、临证心悟、临床医案四个部分。临证经验探析主要总结了钱老的学术经验、诊疗特点等内容。读医随笔主要收录了钱老研读中医典籍的部分读书笔记、经典名方的运用心得、内科病症的诊治心得以及中医养生等内容。临证心语主要记载了钱老对心悸、胸痹等10余种病症的诊治体会。临床医案记录了钱老对各类疾病的辨证思维和独到的临床用药经验。全书较好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倡导阴阳气血平衡、重视脾肾以培本固基、遣方用药务求精当的学术思想,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本书收录了唐容川的现存著作共8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医学见能》《痢证三字诀》《医易通说》。
本书采用竖排繁体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中医文化之经典。《黄帝内经灵枢》和《黄帝内经素问》组成了《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早、完整的医学经典著作。总结并介绍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成功地吸取、运用了当时历史条件下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的结晶,以揭示人体生命科学中诸如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摄生的种种奥秘,从而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本书创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和针法原理,共十二卷,八十一篇,其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除了论述中医基础理论外,全面而系统地论述针具的形状,取穴的方法,针刺的原理,针刺的手法,针刺和四时的关系,针刺的适应证,针刺的禁忌,经络的循行,营卫气血的形成与循行,以及疾病形成的原因和相应的治疗药物、方剂、针、砭等内容,为后世针
卷一为脉学纲领,对脉源,寸口三部定位,脏腑分属,分论胸腹背膂、上下左右表里,脉之胃神根、阴附虚实、表里虚实左右,真脏脉及人迎气臼趺阳太溪等多方面作了详尽论述;卷二为脉法,包括诊脉时间、体位、指力、调息等,并指出脉有禀赋、真假、变化的不同,应结合问诊、望色、闻声进行综合诊辨;卷三为诸脉形状,有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弦、缓等三十三种脉象;卷四为浮、沉、迟、数脉之主病;卷五为大、小、长。短、虚、实、滑、涩脉之主病;卷六为缓、弦、芤、革、濡、促、结、代等脉之主病。全书论脉条理清晰,分析详尽,同时义较为切合实际。
作为儒家的“群经之首”、道家的“三玄”之一,《周易》是中国文化中集哲学性、科学性、神秘性于一体的奇特的著作。 自古以来,解读《周易》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多数都复杂深奥,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本书以极简为原则,从日常生活和工作入手,诠释《周易》六十四卦卦、爻辞的基本含义,以及其中蕴藏的中国人特有的世界观、人生观、领导之道和做事之道,对于《周易》的占筮功能也有精彩分析。其文字浅显易懂、鲜活有趣,又不乏严谨性,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快速掌握《周易》的精髓,并且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