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共六十四卷,分为二十四集,明代张介宾撰,是一部大型综合性中医著作。作者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绍兴人。 黄宗羲《张景岳传》记载他十四岁从 父游于京城,师从于当时名医金英,尽得其传。林日蔚《景岳全书纪略》说先祖(景岳)自幼聪敏过人,博览全书,于兵法、医学尤为通晓。壮年曾从军,因不得志,专心钻研医学,探隐研神,医日进,名日彰,时人比之仲景、东垣。 张介宾在诊疗之余,又勤于著述,有 《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等医学经典著作流传于世。《景岳全书》是他晚年所作,全书包括中医理论、本草、方剂、临床各科疾病等内容。作者文笔流畅,博采众家之长,理论多有创见。此书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历史上有多达四十余种版本流传,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的之书。 本次整理出
《拾慧集》是清代岭南医家何德藻编的一本综合性中医文献,刊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内容包括《长沙杂病》五卷、《长沙妇科》《长沙外科》《医学准绳》《寒温明辨》《杂病补阙》二卷、《眼科辑要》《喉科要旨》《保幼八则》《痘门六法》《麻疹重新》《伤损秘传》等十二种。是以伤寒学术为中心的综合性医学丛书。本书对《拾慧集》进行系统整理,对作者生平、学术思想进行研究,以为岭南伤寒学术提供参考。
岭南,在传统上是指越城、大庾、骑田、都庞、萌渚五岭以南的地区。这个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富有特色,是我国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厂东是岭南地区的核心地域,近代以来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均走在地区的前列。在这里,传统中医药以独特的作用深得人们信赖,一直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这是一本广泛涵盖了《本草纲目》内容的科普读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十个章节。每一个条目,注者都配有该物种的介绍、习性,全面且详细地描写了动植物的性状、释名 。配以大篇幅来自日本江户时代的彩色手绘插图,读者能在领略生动有趣的本草世界的同时体验300余幅图带来的视觉盛宴。全书白话文为主,可读性强,内容不失专业,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阅读、学习。四色全彩印刷,极尽轻奢文艺之风。翻阅本书,让你感受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之美。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即章,从整体上对先秦两汉简帛医方的研究进行概述,同时还提出构建简帛医学体系。第二部分即第二章,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之一,是按医方数量整理出各科医方并进行集成,将已出版的简帛医方中较为完整的方剂,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时间跨度从战国至东汉。第三部分即第三至第七章,是对内科、外科、养生、房中、祝由等五类医方的专门研究。
岭南,在传统上是指越城、大庾、骑田、都庞、萌渚五岭以南的地区。这个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富有特色,是我国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厂东是岭南地区的核心地域,近代以来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均走在地区的前列。在这里,传统中医药以独特的作用深得人们信赖,一直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本书采用竖排繁体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中医文化之经典。《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 神农 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这是我国药物学早分类法,为历代沿用。当中药药物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所载药物药效绝大部分是正确的。直今仍为中医学子之书。
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大力发扬中医药是未来的重要任务。为了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医药学,使中医药学更好地为全人类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服务,我们特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里精选了《 黄帝内经素问 》《 黄帝内经灵枢》《神农本草经》《 温病条辨》《难经 难经正义》《新刊王氏脉经》辑为 典籍里的中医丛书 。 典籍里的中医丛书 精选善本,力求复现原文,呈现中医典籍美篇; 坚持繁体竖排,更具有传统文化底蕴,超显中医文献典籍的书卷之馨;中医药典籍源远流长,版本多甚,文字有异,对书中异体字、通假字径直统一,减少研阅阻碍;重在原文,少选释
中医药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大力发扬中医药是未来的重要任务。为了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医药学,使中医药学更好地为全人类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服务,我们特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里精选了《 黄帝内经素问 》《 黄帝内经灵枢》《神农本草经》《 温病条辨》《难经 难经正义》《新刊王氏脉经》辑为 典籍里的中医丛书 。 典籍里的中医丛书 精选善本,力求复现原文,呈现中医典籍美篇; 坚持繁体竖排,更具有传统文化底蕴,超显中医文献典籍的书卷之馨;中医药典籍源远流长,版本多甚,文字有异,对书中异体字、通假字径直统一,减少研阅阻碍;重在原
马一浮是20世纪的学术大家,涉猎广泛,在经学、史学、哲学、佛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对马一浮的研究与介绍:一、马一浮的成长成才之路。家庭背景、婚姻生活、留学经历、朋友结交对马一浮选择终身以学术为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重视儒家典籍的研习和释家载籍的精修,从而形成其儒佛会通的思想,亦与其经历息息相关。二、马一浮的学术精神。马一浮始终强调并坚持知识分子应有自由研究之空间,学术研究应有自主性,独立不倚,志不可夺。他主张读书应渐次与穷理尽性、蓄德进德、体验证悟、涵养功夫、变化气质联系起来,即其所谓读书之五个阶段。三、马一浮的主要学术观点。他强调“六艺论”,认为六艺统摄中西一切学术,国学即六艺之学;又强调“义理明相论”,是马一浮针对六艺而建构的融通儒佛又辅以因明之学的新义
《阴证略例》,元·王好古著。王氏以伤寒病有阴阳之分,阳证易辨而易治,阴证难辨而难治,众学者均详于三阳而略于三阴,因就阴证设论作专书以发明之。全书共一卷,采掇了古人对阴证认识的精要,井附以已说,共三十余条,有证有药,有论有辨,对阴证进行了专门的论述。首述岐伯的阴阳脉例,次述张洁古的内伤三阴例,再举作者的三阴例,并续举伊尹、扁鹊、张仲景、王叔和、许叔微、韩祗和诸例,着重论述了内伤三阴例的辨证论治,各论之后,间附方药,审证用药,很有条理,治疗用药多以温热半甘,少用苦寒。书末附“海藏治验录”一篇,列举其治验八证。该书作为阴证专著,在众多研究伤寒的中医古籍中,独树一帜,颇具特色。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继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乏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导引,也称道引,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和医疗体育方法乏一,包括躯体运动、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