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世纪,东汉王朝瘟疫肆虐,百姓苦不堪言,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编撰了《伤寒杂病论》,后人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将书中主要论述杂病的内容,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是古代汉族医学典籍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书中记载的方剂,被誉为“众方之祖”,尊为“经方”。书中提出的“辨证论治”原则,成为后世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有代表性。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一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内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丈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许多内容都是罕见前人的详细论述。道医病因学中的玄源全息体元致病外因和隐态地气水气场性外因,是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当
《三指禅》为脉学专著,由清代周学霆撰,清代欧阳辑瑞评注,刊于清道光七年(1827)。共分3卷,81篇。卷一重点论述脉学源流、脉诊部位、脉象鉴别等脉学理论,列脉27种;卷二、卷三分别论述内伤杂病、外感病
唐容川(1846—1897),原名宗海,四川彭县人,晚清 医学家。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见解独到,有证有方,对后世影响深远。《唐容川医学全书(精)》收录唐容川的现存著作共8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医学见能》《痢证三字诀》《医易通说》。
书中首先录取《本经》《别录》经典原文,然后在“正义”中对原文药性及功效主治详加论述,这种论述是基于药物理论并且联系临床实际的,让初学者对于经典原文不再觉得晦涩难懂;随后,在“广义”项目下列举唐以后诸家论述,并进行相应的阐述和评论,在“发明”项目下阐述作者本人对药物的独特见解;这些内容不但佐证经典原文的论述,还可以加深初学者对本草文献沿革的全面理解;而对于各代本草学论述中或争议、或难于理解、或错误之处,分别列有各专项,或考证、考异、备考,或存疑、纠缪、正讹,可供随学者参考。
孙思邈(541—682年),隋唐 医药学家。自号孙真人。世人尊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孙思邈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医学事业。临证之余,著述立说,将自己的见解和临证经验撰写成《孙思邈医学全书》,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虽明为方书,实乃各科兼备、理法俱备的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共三十卷。 内容包括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病、风毒脚气、诸风、伤寒、肝脏、胆腑、小肠腑、脾脏、胃腑、解毒、养性、平脉、针灸等,计232门,共载方5300余首,分门别类,内容博深,具有许多独到、精辟的论述。《千金翼方》共三十卷。主要包括药录纂要、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辟谷、退居、补益、中风、杂病、万病、飞炼、疮疡、色脉、针灸、禁经,共189门,合方、论、法2900余条,收载药物8
一般初学《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匾》及《脉经》等书,读者经常苦于文辞古奥、理解困难。而陈修园所著医书,利用浅注、歌括等形式,注疏经典,明白晓畅,深入浅出,成为初学者案头所 。目前比较肯定的陈氏之作有十六种,即《南雅堂医书全集》十六种本所包含的子目。此次我们选择了陈修园著作的适当版本,进行了校勘、注释和标点断句,全套丛书共16册,拟定名为《中医启蒙经典·名家校注南雅堂陈修园医书》。其分册之一《伤寒医诀串解》是陈氏继《伤寒论浅注》之后,对《伤寒论》要旨的又一阐发。全书以《黄帝内经》理论为依据,以标本中气、经络学说为基础,采用纵贯演绎的方法,把《伤寒论》各篇条文,按不同的内容分成若干段落进行综合分析,既说明了条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又指出了辨证要点,使学者能融会贯通而得其
本书以六经气化为基础,融通历代各家代表性学说,形成了以“五法”(标本法、聚类法,抓独法、平脉法和截断法)为代表的中医理法方药一气贯通,以简驭繁的实战性极高的辨证论治模式。同时,本研究特别强调病证症结合,形气神一起同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希望借此研究成果的更多临床实践和运用,最终实现中医学理论方面的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甚至中西一统。
《吴棹仙医经精义》是医经专家吴棹仙之力作和重要遗著,原名《医经选》,分《医经生理学》和《医经病理学》两部分,是成都中医学院建院初期的《内经》课教材。书中分形脏、营卫、神明和病理总论。编排合理,体例周全,篇、章、目、论述、引证、结论,如抽丝剥茧,逐层深入。论述,颇多创见,引证则资料详实,囊括诸家,结论更是简练而精辟。所以是书虽非鸿篇巨著,但字字珠玑,对于整理、研究吴老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本书也是学习中医经典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介绍了有关诊法研究的抓独法。有关抓独法,之前曾经再吴述系列书有所介绍。本书将着重讲解抓独法在每个疾病中的具体运用。通过把《伤寒论》的条文逐一梳理,我们会发现整本《伤寒论》其实都是在讲抓独法。本书将
龚廷贤(一五三八——约一六三五)字子才,号云林,别号悟真子,明代临床医家,江西金溪人,被誉为“回天国手”。《龚廷贤医学全书》收集龚氏医书八种。《种杏仙方》四卷,龚氏平素所集,涉及各科百余种病症。《鲁府禁方》四卷。载有大量丸、散、膏、丹、汤剂诸方,书末载有养生保健多种药酒配制应用及七情致病愈疾要言良箴。《万病回春》八卷。《云林神彀》四卷,灵活运用四言、五言、七言歌诀体裁,书末“病家十要”一篇,可谓家庭保健医师提纲。《寿世保元》为龚氏代表作之二,是中因临床珍籍。全书十卷,其中的“药性歌括四百味”便于记诵。《济世全书》为龚氏晚期总结性临床著作。全书八卷,是龚氏择平生所见奇异古怪之疾、寒暑虚实之症,书末附有养元辟谷、香茶、嫩肤、霜膏沐浴方。《小儿推拿秘旨》又称《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