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世纪,东汉王朝瘟疫肆虐,百姓苦不堪言,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编撰了《伤寒杂病论》,后人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将书中主要论述杂病的内容,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是古代汉族医学典籍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书中记载的方剂,被誉为“众方之祖”,尊为“经方”。书中提出的“辨证论治”原则,成为后世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有代表性。熊春锦先生总结历代高真圣贤的道医学、中医学理论及经验,结合自身道医临床实践写成此书。书中介绍了道家的“一元四素方法论”和“三元(源)化生万物学说”,介绍了道医学的三元生理学、道医病因学等,详细阐述了人类的性体系统一本体性体系统、培生性体系统、永生性体系统、灵光内蕴性体系统,在这之前,无论是传统中医学界,还是在道学界,都没有显传的丈献资料对这些系统介绍透露得这么详细;有关经脉系统的十二经络、八脉道、四线三窍等许多内容都是罕见前人的详细论述。道医病因学中的玄源全息体元致病外因和隐态地气水气场性外因,是发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当
《三指禅》为脉学专著,由清代周学霆撰,清代欧阳辑瑞评注,刊于清道光七年(1827)。共分3卷,81篇。卷一重点论述脉学源流、脉诊部位、脉象鉴别等脉学理论,列脉27种;卷二、卷三分别论述内伤杂病、外感病
唐容川(1846—1897),原名宗海,四川彭县人,晚清 医学家。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见解独到,有证有方,对后世影响深远。《唐容川医学全书(精)》收录唐容川的现存著作共8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医学见能》《痢证三字诀》《医易通说》。
《濒湖脉学》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李氏采撷各家论脉精华,归纳成27种脉象,并将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等,用韵语文体编成歌诀,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是后世学习脉学的良好读物,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但由于韵文歌诀所限,文词简约,读之难以深悟。为方便读者学习,人民卫生出版社于60年代出版了《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该书刊行后,深受读者欢迎,已二版24次印刷,印数达300余。为满足现代读者要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考古室对本书进行了第三版修订。新版恢复原著面貌,语译部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更方便读者学习记诵,为初学中医、西医学习中医者的良师益友。
唐容川(1846—1897),原名宗海,四川彭县人,晚清**医学家。其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血证的研究方面,代表作《血证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见解独到,有证有方,对后世影响深远。《唐容川医学全书(精)》收录唐容川的现存著作共8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医学见能》《痢证三字诀》《医易通说》。
书中首先录取《本经》《别录》经典原文,然后在“正义”中对原文药性及功效主治详加论述,这种论述是基于药物理论并且联系临床实际的,让初学者对于经典原文不再觉得晦涩难懂;随后,在“广义”项目下列举唐以后诸家论述,并进行相应的阐述和评论,在“发明”项目下阐述作者本人对药物的独特见解;这些内容不但佐证经典原文的论述,还可以加深初学者对本草文献沿革的全面理解;而对于各代本草学论述中或争议、或难于理解、或错误之处,分别列有各专项,或考证、考异、备考,或存疑、纠缪、正讹,可供随学者参考。
孙思邈(541—682年),隋唐 医药学家。自号孙真人。世人尊称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孙思邈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医学事业。临证之余,著述立说,将自己的见解和临证经验撰写成《孙思邈医学全书》,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虽明为方书,实乃各科兼备、理法俱备的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共三十卷。 内容包括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七窍病、风毒脚气、诸风、伤寒、肝脏、胆腑、小肠腑、脾脏、胃腑、解毒、养性、平脉、针灸等,计232门,共载方5300余首,分门别类,内容博深,具有许多独到、精辟的论述。《千金翼方》共三十卷。主要包括药录纂要、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辟谷、退居、补益、中风、杂病、万病、飞炼、疮疡、色脉、针灸、禁经,共189门,合方、论、法2900余条,收载药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