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学将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概括为望、闻、问、切,简称为四诊。四诊是诊断疾病的*步,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医生感官进行望、闻、问、切,从而收集患者的病史、病情、症状和体征,为辨证论治打下基础。而辨证则是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资料,以辨别疾病的证候。中医学认为,人体健康与疾病是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 证 的产生标志着健康状态的反常,疾病的形成也就是机体内外环境失去正常的关系。
李可是21世纪中医界的大家。本书根据李可近10年来医案,选出280例。为了体现医案的真实性,特选出照片处方196例。作者对医案进行了认真点评,并总结出规律。从中可看出李可治该病的思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本书可供中医业者临床指导,也可作为中医教学参考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一百天学中医基础》运用较通俗文字,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本书首先讲述了中医的精气神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精、经络学说;从第八周开始学习形体与官窍、病因与发病原理、病机;最后的学习摄生、治则治法。通过对本书系统认真地学习和实践,读者对中医基础理论会有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 为贯彻本套丛书的统一性,我们仍旧彩用每天学习一小时,每周学习六天,共十四周学完的方式。
1.首次综合整理了广东省名中医刘志龙教授治疗糖尿病的相关特色、诊疗思路、从医经验、临床验案等。 2.通过中医传统师承的师徒对话形式对于临床某些药物的运用技巧、毒副作用、历史源流等进行师徒心灵对接,让读者启到一个情景再现的模式,从而轻松学习。 3.本书通过论证得出仲景用柴胡,用量有大量、中等剂量、小量三种不同的临床使用剂量,二不同的用量所体现出来的柴胡的功效亦有所不同。此外,在小柴胡汤中柴胡应大于人参、甘草一倍以上,方能发挥治疗作用。若误将人参、甘草的用量大于或等于柴胡,则达不到和解少阳邪热的目的。因此,用本方时务须注意剂量的比例。 4.本书用仲景书解仲景意之法,论述《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中的“有柴胡证”指的是第96条的“小柴胡汤证”,而“但见一证”中的
《新编中医皮肤病治疗学》具有融古汇今,去芜存菁,简要实用的特点。《新编中医皮肤病治疗学》共分三篇。第一篇为总论,主要介绍了皮肤病的中医基础理论、皮肤病的中医诊断。第二篇为皮肤病的中医辨证施治,主要介绍了皮肤病的病因、皮肤病的中医辨证、皮肤病的中医治疗。第三篇为各论,从中西医病名对照入手,引经据典,较全面地阐述了各种皮肤病的疾病成因、辨证分型、治疗法则、方药和方解。相信此书的出版对中医初学者、西医学习中医的皮肤科临床、科研工作者有一定的帮助。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所收录的经验方中部分存在超剂量药物或有毒药物,临床使用时请参照国颁标准为盼。
本书是199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姜春华教授临床思路与方法的研究”科研成果的总结,由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医专家整理而成,主要探讨姜老的学术思想、辨治特色,总结其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方。本书是一部
步东南整理的《草庐医录--步连珍五十年中医临 证精要》是步连珍中医临症五十年之精华,全书分为 上中下三篇,从医论、医话、医案三方面阐述。通览 全书不难发现作者以临床实践为出发点,经典学说与 临床经验自成一体,医案部分涵盖内、外、妇、儿、 五官,均为真实临床病例,每个病种尽可能详细分型 ,有案可查,是一本的好书。
宗修英教授为三代世医,曾先后于名老中医宗维新、赵树屏、张菊人门下学习,在北京中医医院内科从事消化、血液、神经、肝病、肾病等学科的临床研究二十余年。 李丽主编的《三代世医宗修英医案医话集》收录宗修英教授从医五十余年来主要的经典医案,其以“痰湿”立论治疗脾胃病、月经病具有独到见解,并对血液病、肾脏疾病治疗颇有经验,《三代世医宗修英医案医话集》可为中医临床论治作参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