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原书从1918年至1934年分七期陆续刊行。期1918年出版,第二期1919年出版,第三期1924年出版,1929年又将三期合编,分上、下两册出版,共八卷,即现行的前三期合编,前后共印行五版。第四期一册,共五卷,1924年出版,曾印行四版。第五期分上、下两册,八卷,于1928年出版。第七期一册,共四卷,1934年出版,印行二版。全书共七期,30卷。至于附录乃是张氏传人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
原书*早出版于1978年,分一、二、三辑共3册,本次改版为节省成本,便于保存,将三辑合为1册,原一、二、三辑分别改为上、中、下三篇,除改正了一些错别字和对个别地方进行了全书统一外,内容和体例、顺序均保持原貌。 上篇、中篇为当代名老亲自撰写的文章,下篇为解放前后故去的名老的门人或后人回忆撰写的文章,都是名老们一生求学、治学的经验结晶,可谓字字珠玑、篇篇精华。 本书收载了近百位这样的现当代名老中医亲自撰写或其门人、后人回忆执笔的文章,内容包括名老中医的求学之路、治学之道、学术成就、临床经验及医德医风等等。其意义在于:*,启迪中医后学,诱掖新的一代名医成长。名老们的求学道路、治学态度、医德医风等都是中医学子的楷模;第二,改善中医教育。中医教育有其特殊性,名老们对此有许多中肯、精辟的见解和建
全国著名经方大师王付教授/主任中医师结合多年临床运用经方合方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经验总结,重点阐述经方合用治病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用经方的操作技能与运用技巧 本书的特点是,既突出运用经方合方辨治西医疾 病,又突出运用经方合方辨治中医证的思路、方法与技巧,通过研究诸多疾 病的案例,旨在深化临床运用经方合方的基本点与切入点。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操作,内容丰富翔实,合方要点突出,旨在启迪灵感,拓展思路,力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中西医临床医师及在校学生实用参考阅读用书。
本书是吴雄志教授继《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重订伤寒杂病论》之后对著名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又一解读。书中介绍了六经辨证中的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等经)的主证、兼证、脉证并治等,结合各经用药处方,将介绍了如何按病选方、用方等内容。以《内经》解伤寒,融温病于六经,以六经统百家,探索寒温一统、内外一统与古今一统,并汇通中西。《重订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黄色封面的)可于此书配合阅读,条文序号是一样的,
本书分为三章,分别为耳科、鼻科、咽喉口齿科,共选取常见耳鼻喉科疾病20种,典型医案107例。每个疾病前言部分介绍了王教授对该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诊疗思路、临床经验、特色经验方药,尤其是岭南特色用药和外治法。
未病 一词由来已久,首见于《黄帝内经》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广义的 未病状态 包括无病、欲病、已病未变、瘥后未固状态。根据历代医籍文献的记载,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内涵主要可概括为:无病养生,重在预防;欲病治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本书详细介绍了14种既继承原传统疗法的特色与优点又具有创新性的实用中医治未病特色疗法,每一种疗法都有着简、便、廉、验的特点,有效且安全,可与其他治法结合使用,相辅相成。同时还提供了对应的操作视频,以供读者更直观、更清晰地学习和理解。此外,本书根据9种体质,提供了对应的调养方案,以期实现从根本上改善体质,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书中还介绍了15种专病,各自包含了对应的具体运用特色疗法进行防治的案例。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宏观概括了中医对皮肤病的认识角度,并介绍了中医内治法和外治法的要点,如内治法的消、托、补法,外治法的药物疗法、针灸疗法等;下篇介绍了50余种老年人常见皮肤病的实用中医诊疗方法。老年人的体质具有五脏衰惫、体质虚弱、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的特点,故染病多虚实夹杂,瘀积并见。这导致老年皮肤病常常表现为缠绵难愈、容易反复。在遵循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大法则的前提下,结合皮肤病特有皮肤损害的辨证分析,处方以滋补肝肾,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疏通积滞为主、内治与外治兼顾。
导引作为中医五大治疗体系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发挥着治病养生的重要作用。本书以传承发展导引为目标,以服务临床为宗旨,在旁征博引古今导引名著的基础上,凝练出与现代病症相对应的导引术,力争还原古人思想,并将导引动作规范化。 本书共十二章,对导引源流、导引理论、病症导引、经典导引等进行了详细介绍,也为社会常见的失能老人、青少年脊柱侧弯预防等问题提供了导引运动处方。旨在引导读者在全民健康、体医融合的大背景下树立起人人对身体负责的风气,以及健康靠自己启动的观念。同时也为导引爱好者挖掘整理了五套经典导引。本书是集治病、防病和养生于一体的中医导引实用手册。
本书是 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技术指南(CACA) 丛书中的一册,本丛书是由中国抗癌协会发起的由诸多院士、学科带头人参与编写的行业指南《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指南)的技术篇,本书为中医应用分册。肿瘤进入了整合治疗时代,改善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双生)是治疗的目的。传统中医药及相关技术是肿瘤整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增效以外,体现在对脏器功能的保护、预防和(或)减少肿瘤其他治疗导致的副作用,中医相关应用技术还体现在对恶性肿瘤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方面,如癌痛、肠梗阻、恶性胸腹腔积液、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淋巴水肿等。本分册重点介绍减少放化疗、靶向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副反应的相关技术,并对中成药和具有中医特色的适宜技术如针灸、中医外治方法等做了介绍。
本书系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教授从医60余年的经验选萃,分为“医论选粹”“医话一束”“方药拾遗”“温病述要”“杂病论治”“医案选析”六部分内容,充分地体现了作者重视立法、依法疗病的学术特色。全书内容提纲挈领,纵横明晰,引用文献丰富、精当翔实,理法方药赅备。
《医学衷中参西录》是河北盐山县已故名医张锡纯(1860-1933年)所著。原书从1918年至1934年分七期陆续刊行。第一期1918年出版,第二期1919年出版,第三期1924年出版,1929年又将三期合编,分上、下两册出版,共八卷,即现行的前三期合编,前后共印行五版。第四期一册,共五卷,1924年出版,曾印行四版。第五期分上、下两册,八卷,于1928年出版。第七期一册,共四卷,1934年出版,印行二版。全书共七期,30卷。至于附录乃是张氏传人于1957年献出的遗稿。
该项目是张伯礼院士及刘清泉教授团队提出并实践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了应用中西医结合对新冠肺炎的诊断和治疗,如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预后康复干预手段,以及指导健康者如何科学预防等内容。专家团队在指导湖北抗 疫 临床一线的同时,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科技部应急攻关项目,该项目内容囊括了首个在疫区启动的 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 的临床研究成果,科学、实用,权威性高;案例和数据均由临床*手资料分析、总结而来,数据科学、准确,可靠性强;诊断和治疗方案是临床一线的*方案,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王桂茂、宋毅编著的《中医辨证诊病一学就会》告诉我们我们常常看到,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高明的中医往往会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法,那么中医是根据什么来诊断疾病、确定治法的呢?其奥妙就是辨证施治!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即是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辨证就是通过辨别分析症状,从本质上认识疾病。施治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候,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遣方用药。辨证施治把人体的内在联系、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因而可以说是病因疗法。辨证施治也因此成为中医治病最为独特之处。为了让更多的普通读者对中医辨证施治有深入的了解,能在生活中运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及时发现疾病、预防疾病,我们将深奥的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为您呈现出这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小书,
自古至今,中医药论治肝病专著不断问世,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令人目不暇接,足见肝闰诊治之难。纵观现代中医学在防治慢领域虽有进展,但仍未根本解决治肝之本。 长期以来,国内多多中医机构在运用中医药方法防治慢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本书汇集了各种慢的典型医案100余例,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共8家单位的肝病专科共同编成《中医肝病案例选》。
本书为赵绍琴教授遗著之一,并经由赵绍琴教授之学术继承人彭建中、杨连柱教授整理。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系统介绍了45种常见内科病症的诊治,包括概述,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论证、治验等内容。下篇精选了赵绍琴教授关于内科病症的14篇医论。
本书共分十篇。篇概论,突破已往老生常谈,如《伤寒论》的成书年代、沿革、涵义等,而直接讨论伤寒与温热病的关系等。第二篇太阳病篇,专门讨论太阳病的内容和各个阶段的辨证论治。由于太阳病即是温病(包括湿温),故篇幅特别大。第三篇阳明病篇,讨论阳明病,即是热病。第四篇少阳病篇,讨论少阳病,即是三阳合病,是热病的热极阶段。第五篇太阴病篇,讨论太阴病。如此类推。
簇的本意就是 一群 、 一组 , 簇药 是在中医对药(二味中药组合)、角药(三味中药组合)的概念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对对药、角药及角药以上,如 药串 的药物组合的高度总结。从不同时代、不同代表性名家的有名方剂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方剂是相对固定的簇药对单元所组成,上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下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及现代名家名方,均有规律可循,这种规律其实就是簇药对的有机组合,一个方剂通常是由1个或1个以上的簇药对有机组成的。 本书的编排是以方剂学分类方法进行排列,共分21个章节,前20个章节按簇药对的功效进行分类,阐述了每组簇药对的 功效 主治病症 簇药配伍释义 及 参考剂量和注意点 ,*后1个章节列举了名医名家使用簇药的经验。全书结构完整、行文流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可作为临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