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药——甘草在基础研究及深加工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如微波辅助提取技术、动态逆流提取技术、高速逆流色谱技术、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泡沫分离技术、柱层析技术以及在线HPLC—DPPH活性指纹谱图技术。本书是著作者多年从事甘草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的总结,其特点是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旨在为从事甘草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工作者提供实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以及可供借鉴的研究结论。 本书涉及的技术叙述详尽,可操作性强,可供从事甘草研究及深加工利用的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阅读和参考,也适用于从事其他中药或植物资源研究和天然药物研究、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查阅和参考。
《蛹虫草的功效与应用》较详细地介绍了蛹虫草的形态特征与鉴别,记载虫草的珍贵文献,蛹虫草的功效与成分、作用与药用、药膳与食用,以及人工栽培与产品的开发应用等。《蛹虫草的功效与应用》可供广大医药工作者、喜爱养生保健的人群和蛹虫草开发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沿用清代汪昂所编注的《汤头歌诀》,汪昂集方200余首,加上近人严云增辑的方剂近百首,对两者的方剂在歌韵上进行了修订和调整,并对附方进行增删。为了更符合现代人的学习习惯,又增编入历代名家的方剂,使方剂总数达到826首。上篇为汤头歌诀辑录,七言歌赋,朗朗上口,易于背诵;下篇为汤头歌诀简注,注释简洁,汤证对应,易于掌握。本书是自学中医、中医爱好者及实逮中医的入门教材,更适宜广大各级中医人员阅读。
医之有《诊籍》自西汉仓公传始,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乃具有共性之群案,成为经典之一。至于博采众长,荟萃前人经验以成专著者,则正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临证指南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全国各医验案类编》等,皆熔经铸典而验证临床,集先贤之心得,实后学之津梁。如广读古今医案,请益多师,增其阐历,引学而有成之终南捷径也。有鉴于此,笔者在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湖南中医药研究院的支持下,征集湖湘名老中医刘季文、谭日强、夏度衡、郑艺文、欧阳锜、文日新、萧佐桃、刘祖贻等114人得心应手的实践经验,编成《效验案》一书。 本书萃集当代名老中医医疗经验305案,分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列病名、病因、症候、诊断、治法、处方、效果、按语等,以清眉目,便于阅读分析
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是新药发现和新剂型开发中的关键研究之一。 本书归纳了现有关于药物口服吸收和生物利用度预测、研究的方案与手段,分为5个部分,深入阐述了: 1.药物的理化性质、溶解度的测定和预测; 2.药物透过生物膜渗透性和药物口服吸收的试验研究; 3.有关载体蛋白、肠壁代谢及其对吸收过程的影响等的研究进展; 4.渗透性、吸收和生物利用度预测方面的计算方法和模型; 5.药物开发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等。 本书不仅可协助新药开发人员优选可用于临床的候选化合物,指导药剂学研究人员开发新剂型,而且对从事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人员也同样有益。
本系列丛书突出现代研究特色,对中药现代研究成果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本书比较全面地收集了外研究文献,特别注重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充分反映了中药现代研究的进展,为读者提供全面信息。 丛书的每一部都包括总论篇、药材篇和篇。总论部分集中概述该类药物所针对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因病机、中医理论源流、中药资源种类、药效学研究概况、有效成分研究概况、中药复方、保健食品研究概况、市场需求分析、新药及保健食品研究开发思路等,内容力求系统、深入、详尽,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在药材篇中,集中了绝大多数具有现代研究的单味药材,从基原、分布、性味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化学成分、提取工艺、含量测定、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多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现代研究成果。内容针对性强,涵盖广、读者面大。文献引用全
吸附分离树脂是离子交换技术领域的重要发展之一,目前主要应用于医药工业中提取分离、废水处理、医学临床鉴定等领域。本书介绍了吸附分离树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抗生素、维生素、天然产物、生化药物等的分离与纯化。全书分为原理篇和应用篇。原理篇包括吸附与吸附剂概述、吸附树脂、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树脂的性能、吸附分离原理、吸附分离方法。应用篇包括中药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糖及多糖的分离,抗生素与维生素的提取分离,固定化酶,吸附树脂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本书适用于药学、高分子材料、食品工业的研发和生产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介绍了肾病临床常用的近120种中草药、70余种,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理论为基础,着重介绍药物在肾病中的辨证运用、作者对该味中药使用的临床心得,以及部分中医专家运用该药的经验;现代药理研究则偏重于介绍药物对肾脏的药理作用,力求为临床更合理地选用药物和恰当配伍提供帮助。总之,本书集理论、研究方法、临床应用于一体,力求系统反映目前肾病临床中药的研究水平,以适应肾病医学发展的要求。本书可供肾病科临床医师、住院医师及实习医师参考使用,亦可供肾病患者及患者家属阅读。
本书根据《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等法规要求,结合药物临床试验实践编写而成,适合参与新药研究的有关专业人员参考阅读。 全书共3篇,详尽地介绍了Ⅰ期临床试验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涉及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标准操作堆积和应急预案等。 篇,主要从管理角度,对Ⅰ期临床试验研究室软硬件建设进行规范。 第2篇,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符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规范(GCP)要求的临床试验工作流程。 第3篇,对临床试验工作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制定了标准操作规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制定了相关疾病的诊疗规程,尤其是对各种不良事件制定了应急预案,以保护受试者权益并保障其安全。
《中华传统本草今述》从中药的起源、发展历史、药物性能表达以及中药独特理论形成等的简述,表明了中药的丰厚内涵,凸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新编常用药物手册》第4版是作者对第3版进行认真的增删和修改后的版本,全面反映了近年来药物的新进展、新品种和新的作用机制。内容翔实科学,叙述简明扼要,介绍深入浅出,为临床医生、药学工作者和其他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本更新、更完备、更实用的参考书。
本书在综合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工作编写而成,较系统地反映了纳米科技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全书共分13章,除了介绍纳米科技中的基础理论,如纳米料子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表征和制备方法等外,重点论述了纳米医药的若干方面,涉及纳米载药系统,包括聚合物纳米粒、脂质纳米粒、微乳、分子凝胶、磁性纳米粒等。此外,还论述了纳米药物的药理学特征、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生物医学传感原理和应用,以及纳米技术在基因转导和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本书可供有关科研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参考书。
“医生不精于药,难以成良医。”岳桂华等编著的《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第1辑第2版)》以紧密结合临床,面向临床实用为宗旨,精心辑录了名老中医对常用中药的应用经验和心得体会,不对传统药效的新认识、新运用、新经验,还有许多名老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对传统药效的拓展应用。颇多独到发挥,能很好地启迪读者的用药思路。《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第1辑第2版)》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适合各级中医师、中医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版介绍了过去30年间抗微生物感染药物治疗领域内的惊人进展。本版首先增加了部分,包括抗微生物感染药物治疗的概论,如作用方式、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相互作用和耐药性等,以及一些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如实验室的作用及抗生素应用策略等。其次,在先前各版本中作为尝试性参考内容的抗原虫感染信抗蠕虫感染药物在本版中被扩展为完全独立的章节,在临床治疗部分中这些内容也成为独立的章节。除此之外,本版第二部分(药物部分)及第三部分(临床治疗部分)维持了与先前各版类似的结构。在本版第二部分中首先介绍每一类药物的基本特点,然后介绍此类药物中每一种具体药物,并尽可能遵照抗微生物活性、耐药性、药代动力学及临床应用等的顺序。第三部分介绍各类临床感染的治疗,对于先前各版本仅限于药物治疗的原则作了一些突破,因此也
本书介绍新的、广谱且高效的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在临床各科的合理应用,充分地发挥其抗病毒等作用,并减少副作用,降低医药费用。适于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阅读。
全书注重实用,搜罗常用中药600余种,后附煎药、服药方法,有助指导临床。书前有谢利恒、顾渭川、蒋文芳等人题词。本书编写体例是首正其名,次详产地,后列举性味、主治、用量、禁忌。主要目的在于辨别认识药性。附有“别名附名”(可查阅一药多名)和“服药方法”。笔划为序,以靠前字为准。又节选历代医家之言论,便于查核、借鉴,后附煎药及服药方法,有助指导临床。
《呼吸病名方》是“读经典学名方系列”之一,以病证名为纲,以方剂为目,择取了历代中医典籍和近现代名医经用有效的呼吸病名方,并详细介绍每首方剂的名称、来源、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配伍特点及临床运用。方从法出,法从证出,方证相应,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呼吸病名方》适合临床医务工作者、医学生及患者家属参考使用。本书由黎同明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