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被称为21世纪中医无冕之王作者根据李可经方实践之路,总结出:,“自学从伤寒开始,学伤寒从方入手;牢记经方有效量,建六经辨证思维。”为了进一步返璞妇真研经方,提出历经磨难闯五关(方证关、药证关、剂量关、煎法关;,洗法关)。每首经方设“组成、用法、方证、方解、主治、医案”等项内容,其《伤寒》《金匮》方解,以彭子益解读经方为蓝本,简写为“彭解”;经方医案,精选李可医案150例,简写为“李案”。“伤寒方”按类方编排,“金匮方”按病名编撰,起到了经方工具书的作用。本书可供中医业者临床指导,也可分作为经方工具书参考使用。
《古今名医方论》乃罗氏精选古今常用名方及方论编撰而成。书凡四卷,共收方剂160余首,方沦180余则。其方以《伤寒沦》为主,方论以柯韵伯为多。书中详论药物之性能,细辨君臣之配伍,比类诸方之异同,历举各方之治证。其论简明精要,多所发明,析疑解惑,妙义环生,实发前人之未发,足资后学之指南,故对后世影响颇大,确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次点校,以《古今名医方论》之最早版本清康熙十四年乙卯(1675年)古怀堂刻本为底本,以清金阊步月楼刻本、上海大成书局石印本为对校本,以《古今名医方论》所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为他校本,对全书进行了精细的校勘和简明的注释,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食用本草》全面、系统地叙述食用本草的历史沿革、分类、性能与作用及其应用,并对常用的食用本草分六大类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寻找中药重剂取效的秘诀)》以临床实用性为原则,收集和整理了近现代中医临床家大剂量用药的经验,其中不乏对一些临床疑难病症的独特用药体会。所录内容皆属经验之谈,对于中医临床工作者临证用药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寻找中药重剂取效的秘诀)》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适于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阅读参考。本书由陈云志、刘俊主编。
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局令第28号)自2007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本书对于该办法的主要内容和为保护技术创新,遏制低水平重复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办法修订前后的主要变化予以阐述。 本书以化学药物为主线,以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研究、综述资料撰写为顺序,提供了从化学药物的原料合成、制剂研究至临床研究、综述资料撰写等各个环节的相关的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为从事药品研发、注册的人员了解各个技术环节的技术要求和如何进行一个具体药品的研发申报提供帮助。本书还整理了化学药物、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说明书和标签的书写格式和内容要求,为药品生产企业按照局令第24号对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的修改提供帮助。 为了更好地帮助药品研发和注册人员学习理解国家有关药物研究的法规和技术指导原则要求,本书参考了
本书是介绍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实际操作的工具书。书中按照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分类,从活性物质来源的原植物入手,对近120种常见中药、超过300种有效成分提取分离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全书分为12章,每章开头首先对所涉类别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理化性质和检识,以及一般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概述,然后对该类化合物有代表性的中药来源的提取分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内容包括所涉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其结构与性质、主要化学的提取分离方法等。 本书适用于从事现代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生产的技术人员。
本书收载血液科常用药物140种,根据血液系统疾病分类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全书共分10章,对药物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主要应用,各种药物联合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血液系统疾病之外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本“规范”由炮制概说、各论、附录三部分组成。炮制概说主要说明中药材炮制的基本原理、目的和制作方法,并列出一般质量要求及常用辅料配制方法;各论着重叙述各种药材的炮制方法;附录收载了中药反、畏歌诀,妊娠禁忌,《湖南省毒性中药、成药及制剂的管理规定》,卫生部颁布及省订的毒性中药品种表,中药调剂规定,中药汤剂煎煮规则,汤剂煎煮常用药物的特殊处理等。 本“规范”各论共收载中草药材653种。按药用部位分为:根与根茎、果实与种子、全草、花、叶、皮(根皮及茎皮)、藤木、树脂、动物、菌藻、矿物及其他共十二大类。各类中的药材均以中文正名笔画顺序排列。书后附有药名笔画索引,包括正名、常用名,以便查阅。
李可被称为21世纪中医无冕之王作者根据李可经方实践之路,总结出:,“自学从伤寒开始,学伤寒从方入手;牢记经方有效量,建六经辨证思维。”为了进一步返璞妇真研经方,提出历经磨难闯五关(方证关、药证关、剂量关、煎法关;,洗法关)。每首经方设“组成、用法、方证、方解、主治、医案”等项内容,其《伤寒》《金匮》方解,以彭子益解读经方为蓝本,简写为“彭解”;经方医案,精选李可医案150例,简写为“李案”。“伤寒方”按类方编排,“金匮方”按病名编撰,起到了经方工具书的作用。本书可供中医业者临床指导,也可分作为经方工具书参考使用。
“医生不精于药,难以成良医。”岳桂华等编著的《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第1辑第2版)》以紧密结合临床,面向临床实用为宗旨,精心辑录了名老中医对常用中药的应用经验和心得体会,不对传统药效的新认识、新运用、新经验,还有许多名老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对传统药效的拓展应用。颇多独到发挥,能很好地启迪读者的用药思路。《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第1辑第2版)》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适合各级中医师、中医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兰州大学医学院中医学教授权依经根据其父亲——兰州名老中医权东园50多年医疗生涯中运用古方30余年的宝贵实践经验编写而成。全书共选编古方近百首、治疗病证150余种、病案举例60余例,按脏腑经络表里、由上而下的次序编写,对中医,临床有比较切实的指导作用。本书适合临床中医师、在校中医专业学生参考学习。
《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自2001年出版以来,l版6次印刷,累计印数达14000余册,受到中医药读者的欢迎。本书作者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从13000种中草药中精选常用中药706味,对其正名、植(动、矿)物名、文献名、商品名、类同品名、处方用名等,择其常用名称编著成册。对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有所概述,是一部收载全国常用中药名称最全的专著。药材正名是在文献查阅、实际调查和本草考证的基础上厘订的,可供统一中药名时的参考。文献名的记载反映了历代本草用名和现代查考的结果。地方名收集广泛、准确,便于从各地土名来追查其药材基原,为开发利用药物资 源提供线索,并可避免因不同地域所致的异物同名现象而产生的误解。书末附有药物中文名拼音索引、药物拉丁名索引、文献简称与全称对照索引。 本次修订对第l版存在的不足予以改进,调整了
根据疫苗研发、制备技术和疫苗成分,疫苗可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或高技术疫苗。《生物药物研究与应用丛书:疫苗研究与应用》分为两部分编写。篇为疫苗研制基础与应用,主要介绍疫苗研制的免疫学基础和一些关键技术,以及采用传统技术制备的疫苗。因这类疫苗已广泛使用多年,故按疫苗种类编写,如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多糖疫苗与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和蛋白疫苗等,旨在反映该类疫苗的一些共性。第二篇为新疫苗研制及其进展,主要介绍研发、生产疫苗的高新技术如基因工程和反向疫苗学技术与正在研发的新疫苗。新疫苗的研制按单一品种编写,包含针对疾病病原体的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等,重点介绍疫苗研发如菌、毒种的选择及检定,或工程菌和重组活载体的构建及表达产物的鉴定,制备工艺的优化以及质控方法的研究与标准的确定等,可供与同
作为医药代表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些医药代表总能轻松结识众多的医务人员?为什么有些医药代表能顺利克服拜访中的障碍?为什么有些医药代表每个月都会创下骄人的业绩?为什么有些医药代表能一直受到医生的青睐?以上这些问题,《RX处方药医药代表实战教程》都给出了详尽的答案。通过《RX处方药医药代表实战教程》您将了解和掌握医药代表应该具备的知识,以及成为一名医药代表所应该具备的区域市场开发技能、区域市场调研技能、区域专家网络建设技能、沟通技能、销售和拜访技巧等,让您有能力解决工作中将会遇到的各类问题。
《药剂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是“药剂学”课程学习和考核的参考,概要地介绍了药剂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结合一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依此收编相应的习题。习题综合药剂学考试的各类题型,并附有参考答案,便于学生理解药剂学的课程体系,掌握药剂学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各级各类与药剂学相关的考试。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药物制剂、药学类各专业的药剂学及相关课程教学,也可供参与各级各类药剂学考试的人员选用。
本书旨在就每一单品种的抗生素提供更多、更详细的有关物合理用信息。本书有别于一般的临床理学书籍,内容更为系统丰富,阐述了物的起源,物发现的趣事,归纳总结了物研发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及物所涉及的重要临床试验等,全面展示了物的历史脉络。同时,注重临床应用细节,突出各种复杂的临床情况下的个体化用,梳理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力求写全、写透,为广大读者提供重要的参考。
《图解本草良方(全方位图解美绘版)》选取了最为常见的两百余种中草药,并附有精美的药物图谱。采用中草药图文相对应的方式,对中草药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采集时间等方面,逐一详细解析,能够使大家充分了解常用中药的原生态,掌握基础的中草药常识,对预防、治疗疾病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