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外用》内容翔实,科学规范、简明易懂,实用性强,适于广大医药工作者参考。中药外用具有作用迅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应用方便、操作简单、取材容易等多种优点,在内外妇儿等诸多学科均显示出这一特色,更有内服法所不及的诸多优点。《本草外用》以《中药学》、2005版《药典》为蓝本,总结了常用中药外用药效、古今临床外用经验,详细记载了常用中药外用的给药方法、剂量及适应证,还记载了外用药效的进展,为中药外用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是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并联系临床实践所写的一本临床中药学专著。书中围绕中药的有关理论和临床方面的问题,阐发观点和认识,希冀解决中药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疑点问题。 全书分总论、各论两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附有作者的不同见解。各论共收载常用中药377味,每味药设有[处方用名]、[药性特点]、[功效应用]、[用量用法]、[使用注意]、[功效比较]、[临床解悟]等项。其中[临床解悟]是重点,针对临床中药学中的一些疑难、有争议的问题,使用当中的一些模糊问题等进行了阐发。书中还收载了作者多年应用中药的经验、体会,并毫无保留地介绍了一些验方及秘方。 本书实用性强,适于中医临床医生、在校师生、自学中医人员参考。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理论研究介绍了小青龙汤的来源、功效主治、临床应用、历代医家对小青龙汤的论述,以及小青龙汤理论研究热点;中篇临床研究介绍了小青龙汤在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下篇实验研究介绍了小青龙汤的制剂研究及药理研究进展。全书内容丰富,侧重于临床,可供广大中医、中药专业临床及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穴-药汇通——穴位-中药释用新法》,记录了多年来在临床上常用的针灸腧穴和中药。针灸穴位功效不同,与有相同或相近功效的中药相对照,其中有一穴对一药,有两穴相配对一药。因由补、泻、灸等手法的不同,而致功效有异,也有的一穴对多药,分别从治病作用的分类,腧穴和药物的归经功效及临证应用方面进行分析对照。在临证应用中,分别列举了针灸配穴组方和中药组方,以便在针灸与中药结合疗法中参考运用。 本书从穴性、药性释义,临证应用和应用心得三个方面对针灸腧穴和中药性能对照加以阐述。 本书将针灸腧穴和中药性能相比较、相结合,试图增强对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疾病的理解,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内容包括解表类、泻下类、和解类、清热类、祛暑类、温里类、表里双解、滋补类、安神类、开窍类、固涩类、理气、理血类等17
中药指纹图谱是目前为外广泛接受的一种中药质量评价模式。本书系统论述了中药指纹图谱的基础理论、方法学研究以及应用实例。全书原创性强,技术前沿,体现了下列特色: 全面总结中药指纹图谱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 详细阐述中药指纹图谱的获取方法学、信息处理技术及计算机辅助软件系统和相关的新方法、新技术; 通过清开灵注射液和人参、丹参、栀子、板蓝根、金银花等药材实例具体介绍中药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评价、生产质量控制与新药研发领域 中的应用。 本书可作医药院校相关师生的学习参考书,也可对中药制药企业、科研院所及药品检验机构等从事中药质量控制的技术人员进行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指导。
Elizabeth AEisenhauer等著的这本《抗肿瘤药物Ⅰ期临床研究实践指南》将讨论抗肿瘤药物Ⅰ期临床研究开发的过程,从新药在应用于人类前的临床前信息,到最后Ⅰ期临床研究结果的报告。对肿瘤本身及其组织微环境有直接作用的抗肿瘤药物是本书介绍的要点,本书不会强调免疫治疗,尽管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与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有相似的原则。《抗肿瘤药物Ⅰ期临床研究实践指南》将涉及规范、伦理和实践问题。第2~6章介绍了工期临床研究设计和执行的理论。第7~11章列举了实践中的信息和案例,包括研究方案的确定、研究的执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分析研究的发展以及如何完成研究报告。最后,本书大量的附录将为那些对首次在人体试验中评估的新药或联合用药感兴趣的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有用的资源。
本书汇集了对手性合成与手性药物研究中若干科学问题的研究成果。在简要介绍手性合成、手性药物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按反应方法学,分别介绍了生物催化不对称合成、不对称还原与氧化反应、不对称碳-碳键形成反应、不对称Baylis-Hillrnan反应、金属卡宾经由的不对称催化叶立德反应、生物碱及相关药物的不对称合成、串联重排反应、可回收高效手性催化剂及其不对称催化合成。最后,介绍了作用于M受体手性分子的药理学研究。 本书可供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专业的科研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与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
厉保秋编著的本书是部以系统介绍多肽药物研发为主要内容的专业书籍。、二章简要介绍了多肽基础知识、多肽药物研究及开发趋势;第三、四章介绍了多肽药物原料药、制剂(尤其是非注射给药途径制剂)研究与开发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第五章简要阐述了多肽药物临床前研究与评价的一般常识和主要特点。本书重点内容为第六、七章,全面系统介绍了外已上市和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多肽药物的信息和现状,包括其外知识产权信息,资料系统丰富,全面反映了外多肽药物研发的进展。 该书主要为药物研究院(所)及生物医药研发单位(企业)从事立项、研究、开发和管理的工作人员提供多肽药物研发的相关知识,也适用于关注多肽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的高校教师、研究生等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中药材干燥机理、中药材的药效成分及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中药材干燥工艺及设备和提取物干燥技术。 本书可供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及加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从事中医药学习、教学的学生和教师阅读和参考,也可以供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广大医护人员参考。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临证用药中非常重视药物的归经,即在方中加入引经药,用以向导全方主治的效用,使制方有专主,从而提高疗效。故在《珍珠囊》一书中,总结出十二经常用引经药。 ????张氏对药物的研究成就,较之前人更加系统完善,并能够行之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脾胃学家李杲在遣方用药上,深受张氏影响,运用引经药很有建树。遂在张氏《珍珠囊》基础上,加以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著成《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一书。本书主要遵循《内经》理论,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在药物的气味、补泻、归经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颇具实用价值。书中的总赋部分,可谓是对《本经》一书的深入揭示和阐发,详《本经》所未言,至今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本册《珍珠囊·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作者张元素、李东垣)是“本
本书主要针对我国当前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安全性评价存在的难点与现实需求,结合国际、目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与发展趋势,系统介绍了以支持临床试验为目的的法规毒理学评价研究的技术要点与评价程序,重点介绍了药物发现毒理学的关键技术、新方法和发展前沿动态。 既归纳概述7外研究进展,也融人了作者自身的科研实践与研究成果,涉及药物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点多面广,“科学、实用”、指导性强。所有参编人员均为从事药物安全性评价相关研究领域的科技骨干。本书可供药物毒理学研究科技工作者、新药研发人员、药学、药理学、卫生毒理学及其他毒理学领域研究人员、药政管理部门及其他健康产品相关管理部门
中医药学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中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代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与疾病作斗争过程 使用的重要武器,几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而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中药的药理研究,是继承和发展祖国医药学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促进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失去中医药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以现代药理学的理论及研究结果为基础,按中药传统功效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编排,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对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也做了一些试探性阐述。全书共28章,总论7章,各论21章,收入药物523种。本书还对每味药的药理作用作了较为详细和深刻的阐述。
《药物安全与药物警戒》是由三位华裔专家组织国外有关编者参与编写的专著。编者们均在国外从事药物安全与警戒领域工作多年,经验丰富。其中有的是美国FDA组织的专题讲座的特邀专家;有的曾经应原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邀请进行过经验交流和讲座;有的是我国大学的兼职教授;有的参加了国家及部分省市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访美时的接待和经验介绍工作。 本书由以上在药物警戒工作前沿的七位专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并发挥各自特长合作编写而成,全面地介绍了药物警戒这门学科的发展史、理论、方法和实践;介绍了美国和欧盟有关药物警戒领域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指导文件。内容丰富、系统、详尽和实用,为我国同行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本书共分16章,搜集方剂1809个,重点是搜集组方、附方、用法、属经、治则、主治、方解等方面,苗药在方剂分类和剂型方面,尚不够成熟完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都还需要作大量工作。目前编著本书目的,是想通过抛砖引玉得到专家、学者、苗医同行的指正,逐步加以提高完善。在本书搜集、编著的篇章中,以苗医传统用药,按两纲、五经理论,及气、血、水机理、和风、寒、暑、湿、热病因病机进行分类。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是根据卫生部制定的《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建立的集临床药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机构。该机构依据药物特性设计工作环境,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组成,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按照严格的操作规范进行全静脉营养液(TPN)、细胞毒药物、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的配置。《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室)教程(附光盘)》从质量标准、管理模式、优化工作流程、人员培训、资源管理与共享等方面进行论述。尤其在与临床沟通方面作了详细论述,并对目前PIVAS存在的问题作了大篇幅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