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汇集了535种中药的化学、药理学、临床研究的*成果,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每种饮片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进展。《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在《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2004年出版)的基础上,增补近10年国内外有关中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文献,力求更好地反映中药现代研究的*进展和研究热点。在品种选定方面,基本涵盖了传统中药(含民族药物)、现代中药与创新中药三大部分,削减了近年来药理作用研究偏少、尚难对其临床应用提供准确定位的药物。 为方便读者检索,《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还编制了汉语拼音、动植物拉丁学名和拉丁药名索引。本书可为从事中药临床、教学、科研和生产等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并可作为一本案头书检索使用。
本版药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新增与淘汰并举,收载品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二是药品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增加,标准提高;三是中药标准有突破和创新;四是新版药典在凡例、品种的标准要求、附录的制剂通则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和进步;五是力求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和社会医疗保险报销药品目录品种;六是*专家扛鼎之作。本版药典聘请全国医药行业323位一流专家学者、投入巨额资金、历时两年编制而成,集中体现了当前中国药品标准工作的新近发展成果。
这本草药百科极为精彩,它图文并貌地介绍了全世界超过550种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历史文化和它们在传统社会的使用功能。一些内容贴近大众生活,比如如何种植、如何收获、如何使用,并重点讲述了一些植物的茶饮功能和食用价值。本书结构合理,文图科学又通俗易懂,介绍了来自中国的许多药用植物,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植物原来在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中还有如此多的故事,对于喜欢植物、学习植物的人来说是一本的好书。本书介绍了80多种从头痛到关节炎等疾病的实用治疗方法,提供了近600条科学研究和安全建议,为寻求天然药物的人提供了有关草药及其药用功效的明确参考,适合想要在家做健康保健的人群。
本书继承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研究经方成果,即《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在病位类方证的基础上,率先以六经类方证之作,即把《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证进行六经归类,来探讨经方的六经和方证关系,冀以明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实质。 此前,作者曾以经方为自成独特理论体系的观点,著成了《经方传真》《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等书,重点在解读仲景原著。本书则是以经为纲,以经统方,探讨临床先辨六经,继辨方证,以方证归类,印证六经实质,力主仲景医学是经方医学体系的观点。本书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从正面、侧面解读仲景原著,是中医临床、教学用书,是经方爱好者的重要参考用书。
张毕奎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的合理使用》共分五章。章介绍了输液的概念及种类,包括输液相关基础知识及输液的种类:维持输液剂与补充输液剂。《解热镇痛抗炎药物的合理使用》内容只包括电解质输液制剂、血浆代用品制剂、营养输液,不包括用于各种疾病治疗的治疗型输液。第二章介绍了输液治疗的安全性问题,包括静脉输液的合理使用,静脉输液的目的、适应范围、禁忌证,输液治疗的配伍问题,影响静脉配制药物稳定性的因素,常见输液反应及防治对策。第三章介绍了各类输液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包括电解质类输液的适应证,酸碱平衡类输液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营养类输液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全合一营养液参考配方,血浆代用品制剂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第四章详尽介绍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常用输液的合理使用,包括葡萄糖等营养输液、电解质平衡调
《常用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及操作规程研究》共收载常用中药品种193种,饮片规格344种。饮片的炮制规范部分,按药材来源、采收加工、饮片品名、饮片来源、炮制方法、饮片性状、质量控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贮藏等项分别著录;饮片的操作规程部分,按饮片的产品概述、生产依据、工艺流程、炮制工艺操作要求、原料规格质量标准、成品质量标准、成品贮存及注意事项、工艺卫生要求、主要设备等项分别著录;起草说明部分则是按照研究的技术路线对研究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正文前附有凡例和品名目次。为方便使用,正文后附有附录和索引。
本书在系统考察历代名医所创方剂的基础上,精选出高效、实用的古今名医名方、秘方近5000首,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每首方剂的知识单元由组成、用法(现代用量和制法及加减法)、功效、主治、来源等构成。全书分上下二篇:上篇近3500首方剂是以年代和名医为脉络,将古代各时期名医的名验秘方按病症加以归类,便于了解古代名医方全貌;下篇则以病症名(包括现代医学病症)为纲,方名为目,客观反映现代名医诊治疾病的特色和经验结晶。 本书选方科学严谨,方源准确可靠,用法详细具体,编排富有新意,突出继承和发扬。适合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临床、教学、科研之用,也可作为中医爱好者及家庭保健的参考书。
本书包括绪论,药物的发现,设计与开发,受体,酶,酶的抑制与失活,作用于DNA的药物,药物代射,前药和药物传输系统共8章内容。 药物化学学科的形成、历史的发展及新药的创制与有机化学有密切相关。这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药物的化学合成自不待言,药物化学中的许多原理也是从有机化学发展而来,迄今仍保留着有机化学的印记。近30年来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介入于新药创制,在策略、技术和方法上与传统药物化学的融合,虽然在程度上改变着新药研究的模式,但有机化学仍是药物化学重要的基石。 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在治疗药物中占主导地位,药物的分子设计、化学合成、构效关系分析以及药物与生物靶标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等,都涉及了大量的有机化学和物理有机化学的原理与方法。缺少有机化学原理和方法的支撑,药物化学和新药研发难以发
药物设计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艺术。众所周知,发明是一种创造性行为的产物,而发现则是对已知世界的探索。药物设计紧紧围绕发明和发现两个过程,旨在建立一套来源于现有知识和技术但又高于现有知识和技术的方法。此外,从事药物设计的科学家的创造性和直觉也时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药物是一种能通过引起某种生理作用从而影响生命系统的物质,《药物设计:方法、概念和作用模式》重点剖析了药物设计方法及药物在有机体内的作用模式,在结构设置和出发点上与传统的药物化学书籍不同。 《药物设计:方法、概念和作用模式》重点介绍了药物研究的基础、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常用的实验和理论、构效关系和设计方法、药物的作用方式,以及基于结构设计的诸多经典案例。
《卢火神扶阳医学文献菁华集成》之卷一《卢氏药物配合阐述》,是卢氏三代结合自身百余年丰富的临证实践经验,对所使用的《神农本草经》和其他《本草》中的一百八十余味药物之药性、功能的认识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尤其是解释阐述了每种药物与其他多种药物配伍、相合之后的临症效用。卢氏三代对药性及配伍的研究成果,来源于其对于扶阳理论的深刻研究以及见解。它对当代中医药临证治疗、合理用药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由卢崇汉等主编。
本书为中草药鉴别类图书,共收集各种常用的中草药约2800余种,以系统顺序排列,内容包括各种中草药的中文名称、别称、拉丁名称、用药部位、功能主治等信息,并给出典型特征生境彩色照片,书后附有中文与拉丁名索引。本书图文并茂,排版紧凑,内容信息去粗取精,关注读者感兴趣的重点内容,图片关注中草药鉴别重点特征,排版页面利用率高,信息量大。本书可以作为工具书,为中医药学院师生,制药领域中药专家,中医领域专家以及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民众收藏参考。
《卢火神扶阳医学文献菁华集成》之卷一《卢氏药物配合阐述》,是卢氏三代结合自身百余年丰富的临证实践经验,对所使用的《神农本草经》和其他《本草》中的一百八十余味药物之药性、功能的认识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尤其是解释阐述了每种药物与其他多种药物配伍、相合之后的临症效用。卢氏三代对药性及配伍的研究成果,来源于其对于扶阳理论的深刻研究以及见解。它对当代中医药临证治疗、合理用药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由卢崇汉等主编。
本套《中草药识别与应用》共分三册,将在2010年陆续出版。每册图书均收录较为常用、易于采收、功效确切的中草药140余种,按部位分为八章。全书采用一文多图的形式进行编排,以通俗简练的文字阐述中草药的名称、别名、来源、生境产地、采收加工、植物形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常用验方。配图精美,包括原植物图片和药材(饮片)图片。原植物图片注重展现原植物的形态特征,特别是叶、花、果实及与其他同属植物的区别;药材(饮片)图片均配有比例尺,以利于读者识别其大小。 通过此书,读者能感受到中草药的神奇与,可以学会如何正确的识别与灵活应用中草药。
本书根据人体组织结构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几大系统来进行分门别类,把各种常见病归入其中,然后列出医治的偏方,分类科学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读者查阅。
本书全面、系统地收载了700多味、2300余种常见中药材,每个品种均按、非和伪制品进行分列。真伪鉴别要点精准、突出,可靠,共配有3945幅高清度彩色照片,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读者对照此书,能一目了然地分辨中药材的真伪,实为中药生产、经销、检验、使用、科研、教学和监督管理等人员的工具书。
近年来,胡浩彬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药材市场,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收集研究各种名贵药材及混用品、伪品百余种,《名贵中药显微图鉴》收录106种,药材外形照片106幅,应用先进的数码显微摄影技术采集大量显微特征图,从中精选出药材组织特征图64幅,粉末特征图800余幅,分门别类,汇集编著成此书。全书样品来源真实可靠、图像逼真清晰、显微特征典型齐全。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名贵中药材显微特征原创彩色图谱,又是一部名贵中药材显微鉴定科研成果的专著,弥补了现有名贵中药显微鉴定工作的不足,对准确鉴定名贵中药,提高中药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专著以中英双语作详尽的图注说明,便于国际交流,同时对中药显微鉴定技术的标准化以及推动中药国际化起着重大作用。 该书除具备重要学术价值外,对从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