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全称为《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大全》,但后民我用其简称。是明代太医院董宿辑录、方贤续补,由杨文翰校正刊行的。全书共69卷,也有人将目录作1卷计入后而为70卷的,约成书于公元1449年。此书后世刻本无几,此次校注,以明成化7年辛卯太医院刊本为底本,以明正统间刻本为主校本,参以所引原著,如《素问》,《灵枢》,并据以理校、本校而成。有几点说明,兹列于下,以方便读者阅读: 1.凡底本与校本有异,而文意均通者,不出校语,悉仍底本;校本义长者,保留原文,出版说明; 2.对明显的讹误字、异体字、俗字、古今
《临床药学高级教程》根据对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要求,结合目前的学科发展状况,系统地介绍了临床药学的基础理论、临床治疗实践和外新的进展动态。 《临床药学高级教程》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等,可以帮助临床药师及其他相关中级职称医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提高临床会诊、病例综合分析和运用先进医疗技术的能力。
《实用中药毒理学》以临床500多种常用中药(统编教材)为主,对常用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进行系统论述。全书前3章为总论,后21章为各论。总论分别介绍中药毒性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中药毒性及中毒的救治。各论以中药学分类方法按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等不同种类中药的毒性和不良反应进行详细介绍。 《实用中药毒理学》可供中医医师、药师、研究人员、中医药院校师生学习,并可作为参考用书,也适合广大读者食疗用药时进行参考、阅读。
《眼科临床药理学(第三版)》分总论、眼科常用药物、常见眼病的药物治疗及药源性眼病等四篇,系统介绍了药物眼内药动学、眼用药物的作用及其机理、眼科用药的基本原则及常见眼病的药物治疗。在第二版基础上,总论部分增加“眼的解剖、生理和生化概要”一章,第七章拓展为“眼科新药研究”,包括临床和非临床两大内容。同时对本篇中其他章节进行了更新补充。第二篇眼科常用药物中,对目前眼科临床较少应用或基本不用的品种进行了压缩和删减,并尽可能增补目前临床应用的新品种,使之对眼科临床治疗更具参考价值和实用性。第三篇常见眼病的药物治疗部分将“抗青光眼药物的联合应用”拓展为“青光眼的药物治疗”,“眼化学烧伤的药物治疗”拓展为“眼外伤的药物治疗”,“改善视网膜微循环障碍的药物”拓展为“视网膜血管的药物治疗”,
《药物研发基本原理》从药物发现的进程开始,为读者呈现了新药发现的经典靶点、体外筛选系统、药物化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新药研究基本方法和原理,药物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过程及理论,制药企业组织机构、发展趋势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并介绍了一些新药研发的成功案例。同时,《药物研发基本原理》描述了高通量筛选、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分子建模、药物分析、转化医学等对于药物发现及上市流程中至关重要的科学方法和技术。
《中药的故事》主要内容简介:在原始社会,人类就有了简单的医疗活动,人们在寻觅食物时,常常会误食一些东西而致病、或中毒。有时也会因偶然吃了一些东西,使原有某种病状减轻、甚至消除。于是,人们逐渐发现了药物。以后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从偶然发现逐渐进入到主动寻找药物。太古时期,为了使已知药物知识和治疗经验保存下来。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口耳相传,在师承口授中,前人为加深后人的印象,不仅单一传授药物性能,往往连同药物发现的过程和有关经历也一并讲述出来。甚至通过艺术想象和虚构,加入一些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的传说还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样长期流传和不断丰富的结果,形成了传说故事。
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物质基础,中药质量的好坏,无疑将直接影响到临床的疗效。中药经验鉴别术语是在历代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对生产实践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古代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传统经验鉴别,其后多种方法的出现与总结,并被广大中医药技术人员熟记、掌握与广泛应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一直沿用至今。尽管现代与未来科技发展迅速,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经验鉴别。 基于此,为加速培养中医药事业人才,提高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业务技术水平,我们对各种版本的中药经验鉴别术语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并增加了部分产地术语及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如合口、瓦楞身、育儿囊、滑车/滑车样结构、糠心等,以供同行与读者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借鉴与参考。
本书由长期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的专家、学者、医师及研究生协同完成,立足中医骨伤科临床,以常用方、有效方为主体,旨在指导临床医师在辨明病证的基础上,根据症候的具体变化,合理、准确地加减使用传统中医复方,以提高临床疗效。 本书以西医骨伤疾病为纲,中医症候为目。每一疾病介绍内容以概述形式为主,具体涉及中西医两个方面,包括疾病概论、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症候分型、治疗原则等;每一证型中,着重介绍此型名称、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与处方;而每一方剂按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加减、宜忌、实验研究、验案等体例编写,着重强调临床相关实用性。 本书为临床实用工具书,可供中医骨科、西医骨科,临床医生及医学院校师生,医药学科研工作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