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簡明而具體地從縱與橫兩個角度,交叉敘述中國古代禮俗的基本情況。全書分十一個部分,首先對禮俗的鴻起及傳統的「五禮」作了闡述,繼之分為育子禮俗、成年禮俗、婚姻禮俗、日常禮俗、社交禮俗、節慶禮俗、聚眾禮俗、喪葬禮俗、祭祀禮俗等九個專題,作具體介紹,是一本有助於了解中國傳統禮俗的通俗性讀物。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 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中国文化是个发展的、历史的范畴,具有包容性与持久性:除了时代差异外,尚有着地域与民族的差异性。它是在连绵几千年中,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壮、满、蒙、回、藏等中国56个民族的文化)长期地、不断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
本書從文化發展史的角度,概述中國古代神話和某些少數民族神話的發展狀況。 包括圖騰神話與動植物神話,人類起源神話,宇宙開闢神話,文化英雄神話傳說,部落征戰英雄神話傳說,歷史、風俗、事物來源和愛情傳說等;並用現代科學的觀點產是這些神話與怪異的神話至今流傳的原因。
本書是一本介紹中國古代雜技藝術的知識性通俗讀物。從史的角度著手,透過文獻資料、文物和圖片,闡述我國雜技藝術的起源,詳細而系統地介紹了從先秦至明清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不同時期雜技藝術的產生、發展、衍變等過程,增進讀者對我國雜技藝術在各個階段的多種形態的了解,不僅能提高讀者對雜技藝術的理解和鑑賞力,還可以增強民族的自豪感。
明永樂十一年,歲次癸巳,太宗皇帝?命太監鄭和統領船隊前往西洋賞賜諸邦,其間鯨波浩渺,不知幾千萬里;為驗證《島夷誌》所言不差,將各國人物之醜美,壤俗之異同,土產之別,疆域之制,編次成帙,取名《瀛涯勝覽》。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其間文治武功都甚可觀,開啟清代康、雍、乾三朝盛世。沖齡嗣位的皇帝,其實一生經歷不少風浪。年幼並無父母之愛,罹患重病,幾乎喪命。登位後受輔政大臣拜牽制。智擒鰲拜之後,又面對內亂外患,晚年更為立儲之事而費盡精神。 諳熟清代宮廷史的劉潞在本書中縷述這位英主如何一一克服難關,既有歷史小說的嚴密曲折,亦有心理小說的體察入微。
本書概述在中國各地考古發現主要的史前文化遺存。對於史前時代不同發展階段所獲得的重要文化成就,分別就階段和精神兩方面,予以評介。包括史前時代人工取火技術的發明、生產工具的製作、製陶工藝的起源和進步、農業文明的出現、居住建築形式的變化、紡織烹飪技巧的提高、原始藝術的萌芽與發展、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內涵、埋葬制度的演變等。並就文明諸要素在史前時代的孕育,探討了中國文明的起源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