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聲機的發明和唱片工業的出現,是中國近代戲曲曲藝史上的一件大事。從整體的物質文化發展軌跡來看,中國最遲在宋代(960一1279),已經出現了結合「唱唸做打」的「舞台上的戲曲」。印刷術(科技)和出版業(商業)的興起,特別是在晚明之後,拓展了廣大的圖書市場,將訴諸閱讀的「文本上的戲曲」帶進一眾讀者的私人書齋。到了晚清,留聲機的發明(科技)和唱片業(商業)的輸入,又催生了機械複製,訴諸聽覺的「唱片上的戲曲」。以上分別依附在「戲台」、「圖書」和「唱片」的戲曲形式,雖然都屬中國戲曲藝術,但三者的表述形態、載體性質和生產模式,卻不盡相同。三者卻又互相影響,互相滲透。近代戲曲唱片工業出現之後,新生的戲曲載體帶來相應的商業和文化建制(institutions)。這些建制(例如唱片公司、唱片刊物、電台廣播)的運作,又反過來左右近代戲
內容簡介: 從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浪漫時期,直到現代; 隨著 50 種樂器,以及眾多演奏、作曲名家及歷代樂迷,一起走過精彩無比的西洋音樂史。 ◎ 超過 250 幅精緻繪圖、史實照片與樂器構造圖解; ◎14 萬字音樂與樂器相輔相成,改變彼此的故事; ◎ 從體鳴、膜鳴、弦鳴與氣鳴等四大樂器,記錄音樂如何在時間裡流轉; ◎ 由魯特琴開始、合成器收尾,宛如身歷兩千年的演奏會,聆聽音樂的演化。 當演奏家碰上陌生的樂器,他們會不斷鍛鍊表現技巧、找尋各種駕馭方法;當作曲家遇見風格迥異的樂器與演奏家,他們會激發出更多靈感與表現慾望;而樂器則在音樂家的要求下,不斷相互影響、演變與創新;聽眾則因此可以豎起耳朵,共同參與這場至今不輟的進化過程。閱讀本書就像出席一場由西元前五百年揭幕的交響樂盛會,看到
以大量的歷史史料,從通俗文學的角度與立場,對近代通俗戲劇做歷史的爬梳與描述。 作者透過對通俗戲劇文本創意和演出情形的深入分析,對通俗戲劇生成的歷史條件、新劇的產生、新劇的改良以及通俗戲劇的人生視界、藝術型態等提出自己獨特思考。 書摘 陳龍/著 19世紀末,中國社會正經歷著巨大的歷史變革,新文化、新思想的傳播,促進了舊傳統、舊體制的崩潰。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大門,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相繼成為對外開放口岸,這些城市駐紮著西方國家的租界和領事館,因而也成為西方僑民雲集之地,這些僑民的重大娛樂形式便是演劇,上海影響的西方僑民演劇團浪子劇社、好漢劇社,他們排演過一些世界名劇,他們借用貨棧搭起臨時舞臺就演起戲來。 1866年,浪子、好漢劇社合併並得以擴充
本書編集我國現代藝術教育家和律宗高僧李叔同(弘一大師)作詞,作曲或選曲配詞的歌曲九十八首。原無伴奏者--加配鋼琴伴奏。每首歌曲都有歌注:說明歌曲的出處、考證歌詞、歌曲的作者並在〈前言〉中敘述李叔同(弘 一大師)的生平,介紹李叔同歌曲的內容、形式藝術特色和社會影響。
本書的五項特點: (一)樂教工作口訣,可助音樂教師增強音樂訓練技巧。 (二)分析古代音樂軼事,可助讀者明察古書之內容。 (三)社教歌曲之編作方法,可助益樂教開展的方法。 (四)論樂文摘一百篇,為以往十一冊論樂文字之精要,分為樂教理念,欣賞方 法,創作技巧,品德修養四個項目。其內容足以擴大樂教人才的視野,尤有助於工作 之開展。 (五)另請十四位樂教同仁,各就其崗位,報告其工作心得,富於參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