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朝廷、公家、武家身上的「裝束」有什麼樣的起源?衣著搭配有哪些巧思?文樣代表什麼意義?當時的時代背景又是如何? 日本裝束是以中國為本,逐漸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並在平安時代達到風雅的頂點。之後,經歷武家文化的繁盛、明治時期的洋服化等變遷,如今進入了令和時期。 本書以全彩插畫的方式進行解說,帶領讀者深入探究色彩繽紛的有職故實的世界,一窺古代宮中華麗鮮豔的束帶、十二單、狩衣與水干等,以及現代大河劇與神社中皆可看到的日本傳統「裝束」,在剪裁、構造與功用上,究竟隱藏了哪些巧思與意義。 第1章 古代~平安時代初期的裝束 第2章 平安時代的裝束 第3章 鎌倉時代的裝束 第4章 室町~戰國時代的裝束 第5章 江戶時代的裝束 第6章 明治時代以後的裝束 第7章 現代的裝束
内容简介: 西洋思想史重要著作,現代美學批判的 di 一本著作 27 封書簡,展現思辨之美 《美育書簡》是西方歷史上 di 一本以審美教育(美育)為標題,並系統性介紹美育概念的專書,因而成為美育學者的重要思想依據。 《美育書簡》是席勒於一七九三年任耶拿大學歷史教授時,寫了一系列的信給丹麥親王克利斯坦( Friedrich Christian of Schleswig-Holstein-Augustenburg ,即霍斯坦-奧古斯騰堡公爵),討論有關美學教育的問題,書簡流傳於哥本哈根宮廷之中。一七九四年這些審美教育書信的原稿因火災被焚,幸好有一些傳鈔本存留。席勒基於這些書信的重要性,重新改寫並發表在《時序女神》雜誌( Horen ,席勒在一七九五~九七年間主編的藝文雜誌)上。後來又將這發表過的二十七封信編輯成為《美育書簡》。 全書重點在於建構席勒個人對於美學及審美教
描繪真實而美麗的人體, *的法則是「觀察」與「練習」 當我們在畫人時,往往太過重視細節, 費心描繪眼睛、精緻的髮流、維妙維肖的衣服摺痕, 從一個部位跳到另一個部位,慢慢串聯起人的特徵, 但最終成品看上去,卻往往缺乏「厚度」,而且肢體僵硬。 在小時候的畫作中,最常出現的題材就是人; 為什麼長大後,當我們更有意識地畫畫時,反而覺得人很複雜呢? 這是因為,我們不曾有意識地訓練「觀察」的能力。 描繪任何一個主題都是如此,得先掌握整體觀。 身體是一個龐大的整體,有許多組成元素會優先吸引我們的注意力, 但若是輕易被帶走節奏,就容易犯「見樹不見林」的毛病,也就無法畫出理想的人體。 美術史累積至今,儘管已歸納出理想的人體比例關係, 但這個講究唯美的古典比例,卻並非人人皆可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