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闡釋《管子》思想的著作。全書扼要地論述了管仲的生平與業績,闡述了管仲與《管子》的關係,並從哲學、倫理、教育、政治、經濟、軍事、自然科學等七個方面,高度評價了《管子》的思想建樹,且選譯了「管子名言」,附錄了〈管仲傳略〉。內容全面,闡釋簡明,述評結合,深入淺出,對於有興趣瞭解管仲與《管子》的莘莘學子,以及有志於《管子》研究的學著,本書都是一本可供參考的讀物。
中國古代遊俠是如何產生的?他們何以有卿相之俠與布衣閭巷之俠,甚至義俠、武俠、豪俠、輕俠、盜俠之分?他們所體現的社會意義是什麼?本書用不同角度對遊俠的起源、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進行了勾勒,並透過對遊俠的社會交往、衣食來源、飲酒縱情、仗義行俠等日常生活及社會活動,描摹出古代遊俠的基本面貌及生活狀態,揭示遊俠階層最終湮滅而俠義精神得以弘揚的社會及文化根源。
我國地大物博,種族亦多,各地風俗不同,習慣互異。在秋收已畢、冬藏有待的「中秋」之際,為歡度佳節,所產生的祈神拜月、團圓賞月等的應景活動,亦因各地自有的特色而五花八門,各有千秋。 繼《年趣》、《端午》後,本書是介紹農曆一年三大「人」節 ──《中秋》的專敦,對此民俗節日傳承,有較為深入的縷述。書中插圖豐富,搜集不易;剪紙應景、別具風格;詩文談瑣,文藝氣息濃郁;百歲藥酒方,轉錄自名家 ? 記;從節日所引發而來的趣聞妙事,更能博人一粲。歲時瑣記,彙各地民俗掌故於一書,免翻查搜尋之煩,尤稱捷便。為半世紀來,有關著述中之僅見,爰為推介。
古代家庭是何時、如何起始的,至今還是個謎。到底是有了人類社會就有家庭,還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才產生家庭,眾說紛紜。據此,本書從縱向上概略地探討中國家庭的起源,和小家庭如何從宗族中游離出來,形成傳統的家庭制度,以及秦漢至唐、宋至明清,家庭制度的演化及衰變。從橫向上綜述中國古代家庭生活的幾個主要層面:以家長制為特徵的家庭結構、以共財均分為特徵的經濟生活、以禮法嚴謹為特徵的家風取向以及狹隘的對外交往、緊密的家庭、宗族與國家的聯繫等。
中國傳統科學是近年來頗受注意但最多輕忽誤解的一門,本書旨在從通俗思想層面談判到中國傳統科學與工藝結合、與人文結合的特色,並說及傳統科學的過去、現在、未來,以及中國科技史的研究該如何從事。
一般基本邏輯教本﹐由於篇幅限制或者作者未能察覺﹐對所論列的一些觀念和問題﹐時常未能深入分析和討論。本書作者準備從研究和教學所得﹐把這類觀念和問題﹐做一系列深入的探討。尤其是《自然語言的邏輯符號化》和 《設基法要義》兩篇﹐更之補充一教本之不足。本書作者劉福增﹐現任臺大哲學系教授。曾在世界邏輯重鎮洛杉磯加州大學﹐從多位邏輯名家研究多年。
梅里葉是十八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開路先鋒。他本是一位默默無聞的鄉村神父,逝世後留下巨著《遺書》,公開其隱藏一生的唯物論和無神論哲學思想。在《遺書》中,他激烈批判封建專制主義和宗教信仰主義,揭露宗教的欺騙性和虛偽性,反對宗教迷誤和教權主義,譴責憎俗封建統治者對法國農民的壓榨和掠奪,要求消滅一切社會不平等現象。《遺書》對十八世紀的法國哲學和政治理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書是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資料翔實、內容豐富、觀點鮮明、語言流暢,為理解梅里葉之絕佳參考。
本書按時代順序闡述量衡的起源、產生和發展的各個階段,以文獻和實物資料相印證,介紹中國古代度量衡的概況,度量衡單位和單位量值的確立、沿襲和改進,管理制度和標準器具的製作等;並進一步分析歷代量制、量值的演變,以及度量衡與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各方面的關係,反映中國古代度量衡科學技術成就對後世的影響,以及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八识规矩颂》为唐代玄奘大师所作,是佛教唯识学一份极其重要的汉语文献,除大正藏外,也收录于《四库全书》中。其内容言简意赅,在四十八句颂文中,几乎包含了唯识学的基本名相和要义,为初学者提供了了解唯识学的方便法门。但也因为它格式严谨而言词又极为简略,未经解说,可能完全不知所云。本书由学贯中西的倪梁康教授透过佛教唯识学和现代现象学之间的互释、互解,对经文作逐句诠解,带领读者深入唯识世界。
「簡易哲學」集筆者在輔仁大學近二十年授課之經驗成果而寫成,此也為輔仁大學哲學概論課所用教材之一。 但一年授課時間總計一僅約六十小時,故不能給學生提供一完整的哲學綱領,於哲學的基本概念亦不能探討透徹。 經十數年與學生在課堂內外的交談,筆者深感學生所最迫切需要知道的,就是對於宇宙及人生等深奧問題的瞭解。本書的目的是欲使學生體會到哲學的目前不在增加人的知識,而在闡明人的知識,同時瞭解人的知識是如何膚淺不足,並使學生瞭解真有些問題是無法答覆的。 哲學的宗旨並不在解答問題,而在澄清問題,因為發現問題是洞悉宇宙的初步,人若根本沒有發現問題,則對於宇宙人生一無所知。在本書內,筆者提出各家各派的學說,是為了闡明即使成名的哲學家,對這些問題亦莫可奈何,因為很多問題根本遠超過我們人類智能所瞭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