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西方社會是個 公民社會 (civilsociety),而 公民 的 概念,就西方史而言,實與 市民 密不可分。西方市民社會的發展過程中, 城市共同體(comune)的出現,在韋伯看來,無疑是其中最具關鍵性的轉捩點 。然而此一共同體之得以形成,卻又是奠基在與傳統束縛--包括氏族的羈絆 ,外來政治支配等--的決裂上。韋伯之所以用 非正當性的支配 來形容西 方的城市,正是為了要突顯出這些城市共同體支配權力的自主性,以及其權力 來源之掙脫傳統的 篡奪性 。這樣一個市民社會的發展過程,是有意了解現 代公民社會的讀者,不能不掌握的背景知識。
為什麼沒有完美的疫苗? 「科學問題就用科學方法解決」這句話沒問題嗎? 應該說服別人選擇特定廠牌的疫苗嗎? 醫學不確定,在一個民主社會,我們如何一起面對? 我們常把「科學的問題就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掛嘴邊,但是,醫學這門特別的知識,它的「科學面」,因為身心互動的隱晦難解,有時候很難釐清因果關係,不僅古代如此,就連醫學發達的當代也依舊被深深困擾著,這就是作者所指的「醫學的破洞」。 這個破洞讓疫苗不完美,讓療效不確定,讓許多爭議發生。面對這樣難以脫身的困境,我們個人該如何面對?一個民主的社會又該如何一同思考對話呢? 當疫苗的不良反應持續發生,科學檢視無法證明有因果關聯,群體大尺度的人口流行統計學又無法排除可能的因果關聯,我們該如何拿捏個人的利益和群體的福祉之間的權
在當代書寫中,約翰?伯格是無與倫比的。──蘇珊?桑塔格 「人生學校」創辦者艾倫?狄波頓最愛的一本書 布克獎作家、《觀看的方式》作者師約翰?伯格的人文凝視 攝影家尚?摩爾近70幅影像紀實 見證人性 社會 醫療 省思醫病關係的經典之作 陳佳琦(藝評家、攝影史研究者)──專文導讀 因為醫師,患病之人得以認識病痛,有了希望, 也得以重新找回自己是誰。 人們習慣將醫生看成專業的知識份子、特權人物,但在這偏僻的村莊裡,醫生是集體記憶的資料庫,是安定人心的祭司。這座村莊裡的人很幸運,他們有一位好醫生。而事實上,醫生才是其中最幸運的人。他身處生死交界,卻極少真正被推到赤貧與垂死的殘酷前線。本書由伯格的文字思索與攝影師摩爾的攝影捕捉,記錄約翰?薩梭醫生的行醫日常,進一步探討關於人性、社會,也關
波蘭最重要文學獎Nike Award得主 驚心叩問「垃圾文化」的生態浩劫觀察實錄! 人類經濟已落入只有加速發展、加速產生廢棄物的情況下才能維持。 每個人可以如何務實行動? 垃圾無所不在,到處都是, 以至於我們不再注意到它。 一切看起來都很完美。 沙子 獨一無二的「波羅的海之沙」,世界上最好的沙子。 海面平靜無波。 但是,等等。有些地方不對勁; 有什麼地方出問題了。 眼前的世界正在改變,疫情可能對我們的日常產生長遠影響; 影響生活方式,也影響旅行的可能性。 我們以瞇起眼睛取代口罩下的微笑,無形的光環彼此排斥, 擦肩而過,有如磁鐵的兩個磁極。 存在著一種風險:病毒成為方便的替代話題與藉口,以延遲推行基本的改變。 病毒可能成為不願緊縮、不願增加社會控制的託辭。 事實上,我們
沒人想孤獨死,但極少人能決定生命落幕的方式, *一確定的是,每個人終將面對死亡。 在那之前,請不要逃避,學習與死亡共處吧。 如果本書使你感到震驚、不忍直視,甚至噁心, 那是因為作者揭露了生命的本質中,*痛苦的一面。 這麼做,為的是提醒世人:有生之年,請好好學習面對死亡。 ▍各界推薦 ▍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 金浩鑫(「社團法人中華長照協會」理事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許皓宜(心理作家、諮商心理博士)、 廖心筠(收納教主)、 鄭鴻展(微縮藝術家)、 盧拉拉(命案現場清潔師作者)、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本書特色 ▍ 在步向超高齡化社會、擁抱獨居、人際關係愈漸疏離,甚至因全球疫情不得不在家隔離的時代,一本貼近社會脈動的必讀之書
近年香港大學的研究生中,研究《左傳》的,計有吳黎雲校﹝論文題目為 《左傳》賈服注杜注異 ﹞、陳麥淑儀﹝論文題目為 高本漢《左傳注釋》研究 ﹞、郭鵬飛﹝論文題目為 洪亮吉《左傳詰》研究 ﹞諸君。其中郭鵬飛同學的論文現正付梓,並定名為 洪亮吉《左傳詰》斠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