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人生论》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 培根的随笔选集,在这本书中培根谈论了与人生有关的许多问题,如道德品质方面的《论善良与性善》《论自私》《论虚荣》,情感方面的《论爱情》《论友谊》《论仆人和朋友》,哲学方面的《论真理》《论死亡》等等。培根思想深刻,文笔通俗,深入浅出地谈论了这些与人生深深相关的问题,带给读者无限启示。
內容簡介 何炳棣先生退休二十年研究之大成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 何炳棣先生初治近代英國農經史,再入明清人口財政史, 最後總結上古中國農業文明起源; 自 19 世紀始,上溯至西元前五千年終, 在中國史學界遍尋不出第二人。 本書為思想制度史專著,何炳棣先生畢生「久久不跳進思想史」,因為他認為「如果自青年即專攻思想史,一生對史料的類型及範疇可能都缺乏至少必要的了解,以致長期的研究寫作都空懸於政治、社會、經濟制度之上而不能著地。」 由此可見何炳棣先生治學,一向用「紮硬寨、打死仗」的方法,正面「攻堅」歷史學界的重大議題。其「攻堅」利器就是「考據」,以考據為功的思想史,不同於「當代大多數思想史家所關心的,往往僅是對古人哲學觀念的現代詮釋,甚或「出脫」及「美化」,置兩千年政治
《商君書》是匯集商鞅及其同派言論而成的一部重要典籍,先秦法家學派的代表作之一。書中含有商鞅個人及商鞅一派法家其他成員的思想觀點,主要記載了商鞅輔佐秦孝公進行革新變法、重農重戰、重刑厚賞、反斥儒家言論等具體措施與主張。秦國最後能併吞六國、一統天下,從書中即可一窺其歷史緣由與根據底蘊。本書借鑑明清兩代有關《商君書》的研究成果,並採納近人和海內外名流專著中的校勘意見,詳為導讀和注譯,書後還附錄<戰國兩漢文集中有關商鞅的記述>與<校勘>兩篇,幫助現代讀者通讀原典,掌握要義。
長春真人即道教全真派第三代掌教丘處機,在其掌教期間,為全真教的發展開闢了新局面。十三世紀三十年代,丘處機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邀,帶領十八位弟子前往中亞雪山行宮接受諮詢。此行往返三年,行程數萬里,由弟子李志常記錄一路上的所見所聞而成《長春真人西遊記》。書中所記包含沿途人文地理之描述、丘處機悟道詩詞及其為成吉思汗講道之內容等,不僅是著名的道教典籍,也是研究中外交通史、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珍貴史料。本書參考王國維等前人的研究,以道藏本為底本予以解題、注譯,簡明曉暢,提供讀者閱讀、研究之便。
為傳播西方思潮,嚴復首次將耶方斯的 Primer of Logic譯介至中國,並為留居津沽時邏輯入門的教授題材。此書概括傳統邏輯的所有問題,嚴復以「名學」二字譯稱西方邏輯(Logic)之學,開啟後來中國邏輯課程的授課之門。鑑於當時譯詞多與西文本義乖張,嚴復此書的譯述以半文言文,中間意恉,承用原書;引喻設譬,則多用己意,譬喻之例、書中譯詞皆富深厚的國學涵養,其對文句之講究、譯事之謹慎,不僅為後學效勉,此書的譯述更推動了當時對西方邏輯思想的認識。
★錢穆珍藏精裝系列 附贈典雅藏書票★ 一代國學大師、史學權威──錢穆 經典著作全新改版 取材廣博、考證綿密 研究錢穆思想者必讀 「孟子見梁惠王,究竟是在梁惠王幾年?」這個自古以來中國史家從未解決的問題,啟發了賓四先生撰寫本書的動機。 先秦諸子年世問題實多,前人多據《史記.六國年表》加以考訂。然〈六國年表〉僅據秦史,本身即多闕漏。先生乃通過考證汲冢《竹書紀年》,改正《史記》之牴牾;兼之遍考諸子著述,博採秦漢古籍,對先秦諸子之生平思想,各家學派之傳承流變,一一論證。其廣度與深度,為當時的學術圈開創了一番新境界。先生更為此故,獲聘任教於燕京大學,從此由中學教師走上大學講臺。本書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書取材之廣博,考證之綿密,俱值得當代治中國學術思想者,反覆細品。而作為
《沖虛至德真經》(原名《列子》)不僅是道教的一部重要經典,也是道家乃至中國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它由一百多個寓言故事構成,內容或講政治,或談學習,或談處世;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即以人人都明白的故事去說明艱澀難懂的道家理論。著名的寓言如「愚公移山」、「岐路亡羊」皆出於此。書中豐富的想像和誇張的手法,使它走出一般子書的嚴肅、刻板,在儒學一言堂的社會裡,提供另一種不同的聲音。本書正文根據「正統道藏」本,注譯簡明扼要,除了吸收不少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有注譯者獨到的點滴心得。
《景德傳燈錄》30卷,北宋僧人道原所撰。取《六祖壇經》之「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慧能滅萬年愚」意,故禪家以燈喻禪法,並認為禪法傳承如同燈燈相續而無終絕,因而記載禪法傳承歷史之著作,稱為「傳燈錄」。共收1701人,多賴本書記載,禪宗史上許多師承得以流傳。
王陽明不但是有明一代文韜武略兼備的人物,更是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他所提倡以「尊德行」、「致良知」、「知行合一」為核心的心學,在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傳習錄》一書則是由其弟子輯錄整理陽明之論學語及論學書簡而成,是研究王陽明哲學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著作。本書不僅注譯詳贍精當,對於王陽明的心學亦頗多闡發,能幫助讀者深入了解王陽明的為人、心靈轉折與思想精華。 中國重要的思潮,大致可分為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漢朝的獨尊儒家與陰陽五行論、魏晉時期的玄學與格義佛學、宋明時期的理學,以及清朝的經世致用之學。其中宋明理學以講究天理、氣與陰陽等概念,為世人所知。理學分為兩大支派,一支為二程與朱熹的「格物致知」,一派為陸九淵與王陽明的「心即理」。本書《傳習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