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闡釋《管子》思想的著作。全書扼要地論述了管仲的生平與業績,闡述了管仲與《管子》的關係,並從哲學、倫理、教育、政治、經濟、軍事、自然科學等七個方面,高度評價了《管子》的思想建樹,且選譯了「管子名言」,附錄了〈管仲傳略〉。內容全面,闡釋簡明,述評結合,深入淺出,對於有興趣瞭解管仲與《管子》的莘莘學子,以及有志於《管子》研究的學著,本書都是一本可供參考的讀物。
呂氏春秋是秦相呂不韋輯智略之士所作,於先秦諸子百家之說,兼包並容,是古籍中內容最豐富的一部書。讀之如身入寶藏,上可以知先秦諸子學說的要義,下可以瞭解漢代政治學術的大勢,更顯呂氏春秋在中國思想史上應有其重要的地位。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是因果循環,用字淺白,沒有深不可測的經文,卻蘊含深邃旨趣,地藏菩薩有解救一切罪苦眾生的本領,本經文中的利他思想、誠信、孝敬等理念,都是普渡眾生的無上智慧,值得挖掘並發揚。讀後使人戒慎行事,謙沖自持。
一部具爭議性、對佛教思想在中國發展有深鉅影響的論典,一部曾給當代哲學家牟宗三先生*大思想啟發的佛學著作。「一心開二門」詳細說明了凡、聖不同的因由;從「不覺」到「覺」,更明確點出了落實在修行活動中的「始覺」觀念。心迷為凡,覺悟成聖的圓滿理論展示。《新譯大乘起信論》為世人親近佛教原典、進探佛法義海,提供了一條現代之路。
《莊子》內篇為《莊子》一書的精華,最能代表莊子的思想。很多人讀《莊子》都以為莊子是懷疑論者,主張宿命思想和玩世不恭的人生觀。其實那不是莊子的本色,而是讀者們拿莊子的言論為藉口,來掩飾自己行為上的偏差。莊子的思想乃是要我們去發現真我,進而體認萬物的真實存在,這樣便能轉變這個世間為美麗的世外桃源。且看吳怡教授如何探本溯源,帶領讀者洞澈莊子的人生智慧。
劉君祖新解古今第一奇書 教你在人生的劇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鬼谷子極具神祕色彩,春秋戰國時隱居於鬼谷,自稱鬼谷先生。他是全才型的奇人,不僅深諳政治的韜略之學,擅長外交的縱橫之術,也精通奇門遁甲的江湖神算。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謀略家,被譽為縱橫家的鼻祖,也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家。門下叱吒風雲的傑出弟子,除了外交梟雄蘇秦、張儀,還有軍事家孫臏、龐涓;他們參與過許多戰爭、媾和,運用兵法和外交談判影響了歷史的走向。 《鬼谷子》的思想學說在戰國時代大放異彩,一直到明清之前都沒有盛行,為什麼現在又為世人所關注﹖究其原因是中國建立君主專制後,當政者為了便於管控,不希望人們讀他的書,當然更不會去提倡。但自從鴉片戰爭之後,門戶開放且須面對列強開展外交,折衝談判,先秦諸子的學問才逐漸受到重視。如今身處
本書共有四章。分別介紹柏拉圖身世及其著作、柏拉圖理型論、柏拉圖靈魂論及柏拉圖愛取論。每章自成一單元,但「理型」「靈魂」及「愛取」間之關係則隨各章作詳盡之說明。作者認為蘇格拉底時代希臘哲學思想可能蒙受印度 奧義書時代及先期佛教之影響,故曾加以比較。間亦援引中國儒家及道家哲學以觀其異同,發其底蘊。本書旨在提供有志研究柏拉圖哲學者以一扼要之綱領,俾循序以窺測柏拉圖之宇宙論、價值論等等。至於有關柏拉圖之個人品德 論及社會正義論,他日當另作專書詳論之。
古人是怎麼發現針灸經脈及建立理論? 針灸在面對強勢西方醫學的挑戰下,有什麼重大變革? 本書展現了近年來流行的跨領域合作研究方式,以醫學理論搭配歷史學研究方法,激盪出醫療史的新視角。作者透過中國古代醫學文獻典籍,重新闡釋傳統針灸的概念理論,以理解不同時代的學術環境如何影響針灸理論的發展,並進一步以重要人物為主軸,審視針灸及中醫將如何突破傳統並融入西方醫學觀念。
泰戈爾是印度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讀他的詩使人倍感新穎,沉浸在和諧與寧靜的氣氛中。詩歌文學和藝術只不過是泰戈爾內心世界的外在表現,要想領悟出他所創作的詩、畫和音樂的意境,必須 透過外在表現形式去窺視詩人的內在靈魂。本書通過對泰戈爾生活時代、主要作品、思想淵源和人生歷程的多方面研究,力求探索詩人的內心世界,並以泰戈爾的「梵我如一」世界觀與「和諧統一」方法論為核心,剖析了他的人生 觀、真理觀、宗教觀、教育觀和美學觀,對他的社會倫理思想也作了較系統的闡述。本書為泰戈爾素描出一幅新的形象,他不僅是世界聞名的詩人藝術家,而且是對生活,對人類,對大自然充滿了摯愛情懷的哲學家。希望讀者能通 過本書進入泰戈爾的「真、善、美」的內心世界中。
中國傳統科學是近年來頗受注意但最多輕忽誤解的一門,本書旨在從通俗思想層面談判到中國傳統科學與工藝結合、與人文結合的特色,並說及傳統科學的過去、現在、未來,以及中國科技史的研究該如何從事。
一般基本邏輯教本﹐由於篇幅限制或者作者未能察覺﹐對所論列的一些觀念和問題﹐時常未能深入分析和討論。本書作者準備從研究和教學所得﹐把這類觀念和問題﹐做一系列深入的探討。尤其是《自然語言的邏輯符號化》和 《設基法要義》兩篇﹐更之補充一教本之不足。本書作者劉福增﹐現任臺大哲學系教授。曾在世界邏輯重鎮洛杉磯加州大學﹐從多位邏輯名家研究多年。
貝原益軒在博學洽聞上是江戶時代首屈一指的大儒,他以朱子全體大用的思想為根本研究實學,留下了劃時代的業蹟。他又繼承了宋儒的萬物一體論,強調以仁孝為本的萬物一體論,基於這種精神著述了許多實學書和啟蒙書, 益軒可以說是將繼承自中國的實學及倫理思想加以日本化並推廣發展。他以切至的倫理思想為基盤的實學研究必然能促成只知追求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於不覺中忽視了人性的現代學者的反省。本書二十三章中,一章到十一章寫的 是益軒的經歷,十二章到十五章是益軒的儒學思想,十六章到二十一章是益軒的實學及其背後的倫理思想,二十二章是在日本膾炙人口的養生訓,二十三章說明了益軒的學問所具有的現代意義。附錄中收有益軒全集未收的資料, 是研究益軒的學術思想所不可缺少的東西。
日常生活裡,我們經常面對林林總總的煩惱,佛法中有「苦、集、滅、道」四諦之說-「苦」就是問題出現了,為我們帶來了苦惱;「集」就是冷靜地找出問題的根源;「滅」就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道」則是落實這些方法,好解決問題。人生路上碰到的種種問題,其實都可以用這個「四部曲」的方法來面對和解決。 每一個問題的出現,其實背後都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緣。下雨是因為天上的水蒸氣遇冷而凝結成水點;人病了,是因為免疫能力的下降,令病毒或細菌入侵,又或是人體器官因老化而出了毛病。找出問題背後的因由,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去解決問題,消除煩惱。因此說:有佛法就有辦法。
「修多羅」即梵語中的 sutra,意思為「契合真理的經卷」,同時也是後世對佛經音譯的泛稱。「頌歌」即梵語中的 gatha,音譯作「伽陀」,意思是「偈和頌」。說佛經組成體裁而言,可分兩大類,一是「長行」,它是以散文寫 成的長篇敘述體:透過夾敘夾議,來完成高深的思想之表達。二是「偈頌」,它有如中國上古的詩歌,是韻文形式,可以唱頌。這類文字,有的附著於經文中間或某一章節卷尾;有的獨立成卷。它的功能,在使經文美化與詩化,尤 易於背誦。「修多羅頌歌」,就是佛的歌讚,它代表著佛陀的心聲,這裡也附錄中國先賢對生命的觀照與嗟歎。本書並以最淺白的語言,來釋出佛家高深的哲理;希望它能為你的生命帶來深刻的省思與高度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