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樹《中論》的最佳解讀本,吳汝鈞教授代表作 繼印順法師《中觀論頌講記》之後, 漢語世界唯一全面地疏釋龍樹《中論》二十七品頌文 龍樹菩薩的《中論》是大乘佛學的重要經典,以明快和清晰的思考,多方面闡述「空」的義理,將大乘哲學推向高峰,對佛學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從佛學的研究來說,若能夠掌握《中論》的基本思想,就奠定了理解大乘佛學的良好基礎。就哲學與邏輯的訓練來說,《中論》更是一部內容豐富、思想深刻的哲學著作,對哲學與邏輯思考的訓練助益甚大,因此,無論是佛學研究或哲學訓練,《中論》都是一部極其重要的文獻。 《中論》的梵本是用偈頌體寫成,在鳩摩羅什譯成漢語時,為使譯文精簡及方便背誦,也保留偈頌的形式。但多數偈頌所蘊涵的義理很深奧,精簡的文字對於我們理解《中論》,甚至龍樹的
《釋禪波羅蜜》,全名為《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是天台宗開宗祖師智者大師講述禪定修行的重要著作。有別於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禪」,智者大師強調的乃是「次第漸修,循序漸進」的「漸修禪」。《釋禪波羅蜜》一書即在「解釋禪修的具體方法,以達覺悟彼岸」。書中透過各種禪相的說解,以及可具體實踐的修禪方法,讓修習佛法的人能夠循序漸進,深刻體會佛法的精髓,堪稱是一部「禪修百科全書」。由於其法門龐雜和法相細密的特點,在研讀上有一定的難度。本書注譯者基於多年的禪修經驗與佛學見解,透過章旨、注釋、語譯及說明四部分,深入淺出地說解,不僅能幫助讀者全面了解《釋禪波羅蜜》,對於系統地了解和研究天台宗,也有一定的助益。
內容簡介 ★華文世界第一本原典故事解析 ★認識猶太哲人奇思妙想的奧秘世界 一個竊賊變成聖人,最後因一次羞辱而死亡; 一個智者燒毀自己的世界,卻是為了拯救它; 一個男人為了探索宇宙的起源,迷失自己的心智; 一個美麗女子對抗弟弟與丈夫的自尊,卻是為了保護他們的家人 這些故事裡的聖賢、哲人,就算德性甚高,依舊會像常人般犯錯。 然而,一個人的缺點可能和其成就一樣有價值,甚至更有價值。 各界頂尖人士如愛因斯坦、巴菲特、洛克菲勒 等人齊聲推崇的《塔木德》,是無數人想一窺堂奧的猶太聖典。然而,《塔木德》厚達五千多頁,卷帙浩繁、內容複雜,若想逐字閱讀,對沒有受過學術訓練的讀者來說,無疑是個艱鉅的挑戰。 在本書中,作者另闢新徑,以敘事者的深刻洞察力爬梳了幾則耐人尋味的《塔木德》
甫出版就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世界知名物理學家暨暢銷書《優雅的宇宙》作者 再次推出扣人心弦著述,探索悠遠的時光以及人類對目的的追尋。 很少有人能像葛林這樣同時精擅宇宙科學及散文書寫。 《紐約時報》(2020年度精選好書) 《眺望時間的盡頭》是布萊恩?葛林新推出的宇宙壯麗探索紀實,論述我們面對這片無垠浩瀚如何投身追尋意義。 葛林按照宇宙生成的時間軸,探索是什麼樣的自然原理,在這處注定衰敗的宇宙中,催生出了從恆星和星系,再到生命和意識等種種有序結構:從大霹靂起到物質生成,從物質生成到生命出現,從生命到意識萌現,直到宗教、科學、藝術、創造力、想像力的湧現,到最終包括意識在內一切歸於無有,終至消逝,宇宙回歸寂靜冷清的原子游離狀態 葛林以高度清晰的文字,溫柔熨貼地梳理古往今來哲
《景德傳燈錄》30卷,北宋僧人道原所撰。取《六祖壇經》之「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慧能滅萬年愚」意,故禪家以燈喻禪法,並認為禪法傳承如同燈燈相續而無終絕,因而記載禪法傳承歷史之著作,稱為「傳燈錄」。共收1701人,多賴本書記載,禪宗史上許多師承得以流傳。
關鍵特色 杜保瑞教授繼《北宋儒學》、《南宋儒學》、《中國哲學方法論》後,學術生涯成熟期的著作。 重新評斷「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哲學主張,創建新批判與反思。 牟宗三先生作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在過去五十年間,他的哲學與思想, 幾可說是所有中國哲學研究者, 皆不斷嘗試攻堅的一座大山。 牟宗三對當代中國哲學的貢獻,在於創造出一套二十世紀 zui 龐大並抽象細密的中國哲學理論體系,並以其思辨力道之深邃奇詭而令人注目;他提出了分辨中西哲學特質的觀點,也提出了詮釋儒釋道三教異同的哲學觀點,在他的努力創造下,儒家哲學成為古今中外 zui 圓滿 wan 美的哲學體系。 本書是作者過去三十年來學術工作的重要研究成果,也是不斷與牟宗三先生對話的過程。不僅止於弘揚
尸子,是商鞅變法的得力顧問。商鞅作法自斃,促使尸子對法家思想進行反思,進而發現了其中的不足與弊害,遂起而破除學派壁壘,摒棄一家一派之偏見,以更高一層次的立場,宏觀而客觀公正地看待各家各派的長短曲直,以各家之長,融為一體,著成《尸子》一書。今本《尸子》殘缺,全貌已不可復睹,然所剩殘篇已足窺見其綜合各家所長之特色。本書考訂以得原文之真者為準,而不拘於一家,並力求注釋與語譯淺白易懂,以供讀者大眾參考研究之用。
~佛與佛教的世界,完全解析~ 認識佛像的辨別方法與佛祖們的根源 習得正確參拜法,令功德更圓滿! 日本的佛教信仰,宗派各異,遵循的經典也不同,但大體可視為大乘佛教的一支。 佛教*初起源自古印度,經歷多次內部分離後,約於西元一世紀的貴霜帝國時期,大乘佛教誕生了。「發願帶領眾生一同開悟」的大乘佛教,經由中亞、中國與朝鮮,傳入日本。 可以說,認識日本佛教,同時也能拓展我們對於佛教世界的認知邊界。 本書根據佛教位階,將眾佛分為四大類,依序為*高位的【如來】,佛的見習生【菩薩】,以忿怒相渡世的【明王】,以及擔當佛的保全的【天部】,*後納入同樣廣為信眾崇拜的開悟**者【羅漢與高僧】。分門別類,總計介紹超過70尊的佛祖,講述眾佛成為佛的緣起故事。 書中更搭配精美插圖,生動刻劃出更具人性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