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獨特性是來自先天基因還是後天教養? 愛的本質是什麼?男女差異從何而來? 精神分裂症和同性戀的真正原因為何? 學習與記憶有何關鍵?文化和語言是如何發展出來的? 二○○一年二月,科學家宣布人類基因體中只含有三萬個基因,而不是原先預期的十萬個。這個驚人的衝擊讓某些科學家開始相信,光是基因不足以讓人類成為萬物之靈,我們的獨特性是經由後天教養而來的。於是,生物學界又陷入削足適履的先天與後天爭論中。 廣受好評的科普作家馬特.瑞德利認為,不斷出現的新證據遠比這個迷思有趣多了。後天教養必須依賴先天的基因,而基因仍需要後天的教養才能發揮作用。基因不只是建造大腦構造的工程師,它也會吸收發展中的經驗,對社會線索做反應,甚至參與記憶的過程。基因對人類心智而言,是原因也是結果。 《天性與教養》一
國際甲骨文權威學者、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專聘學者 許進雄教授 以其 bi生之研究 傾囊相授 國內 跨文字學 *人類學*社會學 有系統且分門別類介紹甲骨文的叢書 古代人想盡辦法透過圖象表達抽象的概念,若能了解一個字的創意,就能了解造字的社會背景,與當時的生活經驗。 對於古人來說,白天四處尋找食物,晚上有一個安全的地方睡覺,是生活中的最重要的兩件事。為了避免雨季水漲的災難,古人選擇比較高亢而可避免水災,又接近水的地點生活。人口增多之後,農業逐漸發展,需要擴充耕地時,就得遷移到河流兩岸的高地,這些地點沒有自然的洞穴可以藏身,便漸漸構築起自己的房子了。 當人們尋找食物的範圍不斷擴大,活動的距離較遠,與他人的接觸機會增多,更可以促進經驗的交流,使得文明發展加快
來自異世界的殘酷與悲傷,卻是現代人心靈的恩寵 為什麼不論東西方的民間故事,總有這麼多殘忍暴力的情節?這些恐怖、殘酷有什麼作用?適合給孩子讀嗎?需要改編嗎? 河合隼雄在出版《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後,將未竟的議題整理為本書,探討日本民間故事常見的凶殺、人鬼混血、異類通婚、夢、變身、死而重生、訪龍宮等主題。他試圖在民間故事與格林童話的對照間,找出日本人心理的深層面貌。 他相信,唯有了解自己民族的深度心理,才能解開在現代化中適應不良的心理問題。 若將民間故事視為人們內心深處的真實,便能明白故事中為何充斥殘忍,因為人心中的殘忍就是家常便飯。當孩子聽到殘忍的情節,他們會明白這是發生在內心世界的事,並將其內化,於是孩子就不需要在現實中做出殘忍的舉動。 書末
本書的主旨是討論文言文文法。中國人向來為文不言法。文法是西來之物,是由西文俗成約定的規矩中歸納出來的。歐西語文屬印歐語系是一種折音的語文(inflected),中國語文是屬漢藏語系是不折音的。不但如此,中國是創造文字的民族,所以自古有言又有文,西歐自古全是有言無文的民族,到了中世紀才借用別族的拼音字母記言而成文,自然全是白話文。 中國自古言文分裂,言是言,文是文。木朝以來也有時記言成文,因此言文分裂化為兩體文字,即白話與文言。這去以西法治中文往往文言白話混為一談。一半是把折音的語言的語法加於不折音的白話之上,一半是把西洋記言成文中的文法加於西洋從來不曾有的、與語言獨立的傳訊系統(即文言文)之上。本書由這一種觀點來討論文言文文法,所以才由方塊字的原始說起。
與新渡戶稻造《武士道》、岡倉天心《茶之書》並列 日本人以英文向歐美介紹日本文化與思想的代表著作 西鄉隆盛、上杉鷹山、二宮尊德、中江藤樹、日蓮上人 從五位代表性日本人認識大和精神 《代表的日本人》一書列舉出西鄉隆盛、上杉鷹山、二宮尊德、中江藤樹、日蓮上人五人為日本人典型的代表,透過這五位歷史人物的處世之道,闡述日本人的核心精神。與《武士道》、《茶之書》並稱為三大日本人論。 ●向西洋傳達日本人的精神 本書的寫作背景正值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強盛的時代,日清戰爭與日俄戰爭的戰果讓全世界注意到日本這個國家。然而外國對日本的認識尚淺,只有片面的刻板印象,如:異常忠誠的武士道精神、切腹等等,但真正讓日本強大的並不只有這些,因此作者內村鑑三選擇用英文撰寫此書,希望透過敘述這五位人物
問世超過七十年的日本研究經典 二戰後美日國際關係史中的關鍵文獻 以西方視角解構日本多元而矛盾、自抑卻狂放的人文特質 日本是個極其矛盾的民族,柔美的花與剛烈的刀可以同時被人尊為至美而剛柔相濟。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潘乃德所著的《菊與刀》,在對日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響力zui為深厚。她著力闡述日本傳統文化之二元性,也領悟到了這種矛盾。 三島由紀夫 本書乃美國學者露絲.潘乃德於二戰末期接受美國政府委託,研究在當時 zui令西方感到陌生而難解的敵國日本。作者利用當時日本發佈的宣傳電影、集中營中的日裔美國人、戰俘的訪談紀錄以及日本人的文學作品蒐 料,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針對日本這個國家及其民族性與社會進行了系統性分析,試圖跳脫西方的刻板框架來重新勾勒日本文化的客觀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