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伴侶隨時會離去? 為什麼我們恐懼更深的親密關係? 為什麼在失去所愛之後,哀傷似乎永遠沒有辦法停止? △而這些問題,都可以從童年的依附關係找到解答。△ 人際關係心理學經典鉅著──依戀理論創始 影響整個世代親子關係、兩性關係的革命性研究 從童年依附關係,看見成年焦慮與哀傷原型 依戀理論創始者──約翰?鮑比的革命性經典著作《依戀理論三部曲》,探索幼兒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以及失去主要依附角色的嚴重性。 從「依附」、「分離焦慮」到「失落」,人生中的每一段人際關係都在這三個狀態間輪迴,而「父母」就是我們所認識的*一個人際關係。 然而,當我們沒有與父母建立健康的連結,我們將在往後的人際關係、兩性關係上跌跌撞撞──焦慮與憂慮伴隨著我們,阻擋在親密關係之
漢斯是一名開朗活潑的小男孩,自幼備受父母寵愛。三歲的他開始對「小雞雞」產生強烈興趣,並出現把玩*莖的行為;到了四歲,克服對新生妹妹妒意的他,和身邊的男女玩伴發展出各式「愛戀關係」 漢斯快滿五歲了,有天他突然產生對馬的強烈畏懼,他不敢出門、害怕街上的馬兒會咬他,並一路延伸至害怕載滿重物的馬車 在這距今近百年的經典案例中,佛洛伊德再次闡明閹割威脅、伊底帕斯情結和潛抑作用在孩童早期性發展過程中如何衍生及運作。藉由漢斯父親的第一手紀錄,佛氏徹底顛覆了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對所謂「純真無邪」兒童的刻板印象,並經由案例分析,向世人揭露幼兒令人驚異的複雜思緒與機敏的洞察力。他企圖證明精神官能症的動力源頭來自於嬰兒期的情結,而精神官能症患者,不論年紀大小,所呈現潛抑現象的多重性及病理素材的豐富
當罹患癌症,只剩一年可活的心理治療師朱利斯,見到多年沒聯絡的老病人菲利普時,心裡大吃一驚。二十三年前,菲利普有嚴重的性上癮症,每天沉溺於獵豔行動,直到嘔吐為止。而今,菲利普依然傲慢冷酷、目中無人,卻取得「哲學諮商師」執照,全心推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認為它可以解答一切困惑。 朱利斯不喜歡菲利普,卻答應要督導他,條件是他必須先參與團體治療。這個團體裡,有遇見婚姻難題的小兒科醫師、哀嘆年華老去的美麗女律師、成天跟人打架的水電工、對前夫和情人滿懷憤恨的文學教授、無法表達情緒的經理人、缺乏自信的圖書館員 。當疏離冷漠的菲利普走進團體治療室,兩眼瞪著天花板,不與人目光接觸,口中卻不斷冒出犀利而絕望的哲學經典,他的加入,宛若一顆特殊的石子,在團體裡激盪出一陣陣不斷擴大的漣漪,伴隨著朱利
讓你心累的不是你的個性,更不是因為你不夠好 有不順心的事,代表你心中還抱持著希望 只要改變自己沒有發現的「思考?行動模式」,煩惱便會輕鬆消除! 隨書附贈[自我諮商實踐筆記書](共35種練習筆記) 無法控制自己情緒 / 無法忘卻創傷後腦中陰影 無法請人幫忙、撒嬌 / 無法跳脫負面思考 ▎那些你總是會遇到的情緒困擾 「脫離不了家庭的桎梏,明明長大了卻無法獨立 」 「面對長輩或上司難道就必須無條件忍讓?」 「如果一直不離職,未來會變成一片黑白!」 「3C成癮,每天除了滑手機,還是滑手機,一事無成 」 「為什麼今天和她對到眼,卻不和我打招呼?我做錯了什麼嗎?」 ▎想起以前的經歷就好痛苦,是不是永遠都會這樣? 拿起這本書的你,一定曾經沒來由地覺得「活著好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