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牛顿(Newton,1642 1727)用拉丁语写成,于1687年、1718年、1726年出版了三个版本。莫特(Andrew Motte,1696 1734)于1729年翻译出版了本书的英文版,卡加里(Florian Cajori,1859 1930)对莫特的英译本进行了修订,1934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次影印的是1946年的第2印次本。
这部《美国科学史》讲述了美国科学从世界边缘到中心的历程。《美国科学史》中文版根据原著内容,划分为综合卷和学科卷。综合卷包括美国科学概况、美国政府的科研与管理机构、综合性科学组织与期刊、大学与科学教育、科学与工业等,从历史、体制、组织和机构等角度描绘出美国科学的框架和全景;学科卷分别从数学与天文学、物理学、核能与航空航天、化学与化工、生物学、地理学与地质学、医学/生理学与心理学、农业/气象与环境保护等从不同的领域反应美国科学的不同侧面。这样两卷册的划分也方便读者梳理和理解美国科学史的脉络和全貌。
克莱因(Felix Klein,1849 1925)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数学中心 德国哥廷根学派的领袖,并且热衷于数学教育的改革。本书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数学教育经典,全书共分3册:册,算术、代数、分析;第二册,几何;第三册,精确数学与近似数学。本次影印前两册的英译本,译者为赫德里克(Earle Raymond Hedrick,1876 1943)和诺布尔(Charles Albert Noble,1867 1962),册用美国Dover图书公司的1945年版,第二册用Dover的1939年版,并将两册合刊。
2021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发布了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以下简称为《名录》),455种和40类野生植物被列入其中。《名录》的出台,为依法强化保护野生植物、提高公众保护意识、保护生物学研究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通过协调,由全国各个类群的专家约30位,在开展广泛的野外工作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联合编写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三卷)。本书涵盖了《名录》所列物种、亚种和变种,共计1069种,并标注了各物种的国家保护级别、CITES附录和IUCN红色名录等级。内容涉及每个物种(或变种)的形态鉴别特征、地理分布信息、花果期、生境、濒危状况及其受危原因。为了确保其科学性、准确性和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functionaltheory,DFT)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使用DFT方法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建模模拟和计算。内容包括:何谓密度泛函理论(DFT)、对于简单固体的DFT计算、DFT计算中的基本要素、固体表面的DFT计算、DFT计算振动频率、使用过渡态理论计算化学过程的速率、基于从头算动力学的平衡相图、电子结构和磁性、从头算分子动力学、在"标准"计算之外的精度和方法。
本书作为第四版,在第三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由新技术产生的新的分析计算方法,并加入了矩阵、线性代数等一些基础计算方法。内容上系统阐述了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工程应用,包括杆系结构,弹性力学平面问题,单元分析,整体分析,平面问题高次元,弹性力学轴对称问题,弹性力学空间问题,形函数、坐标变换、等参数单元与无线单元,各种平面与空间单元的比较、应用实例,弹性薄板,弹性薄壳,轴对称壳,弹性厚板和厚壳,流体力学问题,热传导问题,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塑性力学问题,混凝土徐变、一般黏弹性及黏塑性问题,弹性稳定问题,大位移问题,断裂力学问题,结构动力学问题,岩石力学问题,土力学问题,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反分析与数值监控,网络自动生成、误差估计与自适应技术,矩阵,线性代数方程组,变分
所有细胞中的DNA都是一样的,但基因调控保证了每种细胞的特异性蛋白质会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控制这个过程的蛋白质就是转录因子。转录因子的作用机制对于临床和基础科学领域的工作者来讲,早已耳熟能详。但是,不管对于学生还是研究人员,要详细了解转录因子庞大的队伍以及它们丰富的作用机制,可能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本书版出版于1991年,此后每3~6年再版一次,不断补充科研进展,达到基础知识讲解和前沿发现介绍的融合。第五版新增的内容有:抑制性小RNA及其调控转录的作用;转录因子的治疗性应用;转录因子在调节染色质结构及转录延伸方面的作用。
本书是 部《 》象数学通史,分三卷(先秦汉唐卷、宋元卷、明清卷),以时间为线索,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先秦至明清的象数易学的发展历程。
《研究生力丛书:减振理论(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工程中常见的各类减振技术。从建立减振系统的力学模型开始,建立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研究其运动规律,阐明各类减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给出计算结构的参数方法。涉及的内容包括自由隔振体的运动方程、单级无源隔振、简谐振动隔离、振动隔离、冲击隔离、阻尼消振、动力调谐消振、冲击消振和主动控制减振等。 《研究生力丛书:减振理论(第2版)》可作为机械、动力、交通、土木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主要介绍内蒙古地区雀鸟种类
《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是《中国海洋地质丛书》中的第九册,也是这套丛书的收官之作。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海洋地质丛书》涉及的工作区域也已经覆盖了我国管辖海域、靠前海底区域和大洋极地;《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是以介绍海洋地质采样技术方法,地球物理调查技术方法,地球化学调查技术方法和脱离母船或平台的钻井技术方法的专业著作。编著者试图以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将人类在对海洋进行地质调查的历史进程中的不懈奋斗和文明成果展示出来,阐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中国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研究》由陶奎元主编,本文集收录了近五年在各刊物发表的论文,主要刊物有:《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资源调查与环境》、《动物学杂志论》、《地质通报》、《华南地震》、《地质论评》、《今日海南》、《资源与产业》。文集还收录了会议上发表的文章,包括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可持续发展论坛上的文章以及首次发表的有关文章。文集的出版是表明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海口火山群地质遗迹具有杰出而重要的科学价值,已成为科学研究的一片热土。它吸引了专业科技人员自带课题到公园开展研究,同时作为世界地质公园主动邀请专家来公园做专项研究,通过研究不断挖掘其价值。
郝兆宽等著的《集合论(对无穷概念的探索)/逻 辑与形而上学教科书系列》是“逻辑与形而上学教科 书系列”中的一本。书中介绍了集合论的基础知识, 共有集合与公理,关系与函数,实数的构造,基数, 滤、理想与无界闭集,集合的宇宙,可构成集,力追 等g章内容;除了讨论集合论的基本概念,还讨论了可 构成集、力迫法等现代内容,同时还讨论了与连续统 假设相关的一些哲学问题。 编写本书的目的是让读者在初等集合论领域有一 个坚实的基础。本书可以作为数学专业、计算机专业 和哲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教材。同时,对于那些关心 数学哲学以及当代数学基础问题的人来说,书中的知 识也是必要的准备 本书还含有大量的习题和思考题,有助于读者深 入理解所介绍的内容。
辽宁省境内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尤以辽西热河生物群化石,其门类的齐全性、标本的珍奇性、保存的完好程度令很多外学者叹为观止,称辽宁为世界古生物化石的宝库。《辽宁化石珍品》从这个化石宝库中精心选录了208种化石,其中古动物化石174种,古植物化石34种。书中刊有化石图片,并附以中英文简要说明。图片多为古生物学家研究与鉴定过的正型标本照片,比较逼真地反映了化石标本的原貌,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文字说明中介绍了化石的学名、产地、产出地层及时代,并从化石外形特征、鉴定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描述。《辽宁化石珍品》可供地史、古生物、地质等专业人员、大中专院校师生,以及化石爱好者研究参考与收藏。让很多的人了解辽宁地质历史,让很多的人认识辽宁地层的研究价值,共同揭示地球生命演化之谜。
九龙山位于北京市,海拔100~990米,刺玫花坨为主峰,植被茂盛,物种丰富,环境宜人。《北京九龙山常见昆虫图谱》编著历时5年,参考了外同类著作的编写特点,以昆虫成虫生态图谱为主,以昆虫形态特征为主要分类依据,记录了九龙山从低山到高山的各种昆虫共计14目800多种(根据习惯把蜘蛛目、盲足目、等足目和带马陆目也收入书中)。每种昆虫配有数张原色彩色照片,除了绿尾大蚕蛾、葡萄天蛾等8种是灯诱昆虫外,其他均是白天拍摄的昆虫生态照片,文字介绍了昆虫形态特征、习性和寄主等。本书的 出版,必将对九龙山乃至北京地区的昆虫区系研究、教学、生产和资源保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试卷中的重要学科,这门课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向我们介绍了概率统计的观点、方法、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但本课程的应用性非常突出,即紧密的围绕着独立性与不相关性的判别方法,以及基于此条件推广出的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点估计、假设检验等重要而实用的话题。因此围绕深入浅出的主题,特编写此书以帮助同学们快速、高效、精准的复习这门课程.此门课程是研究生入学考试三门数学课中相对较简单的一门,不需要耗费过多的精力。只要读者们按照理解应用、剖析真题、归纳总结、灵活变通四个要求来进行复习,我相信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此门课程,并且获取高分甚至满分。希望读者朋友们举重若轻、坚定信念,通读这必修的8课,概率统计的满分指日可待。
中国西南地区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可食用的和有毒的容易混淆,正确鉴别至关重要。《中国西南地区常见食用菌和毒菌》简要介绍了该区地理环境与真菌资源、毒菌中毒预防与治疗方法和蘑菇基本术语,记载了该区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共计312种,每种提供个体彩图、重要特征描述、生态分布及可食或有毒信息。
根系分泌物输入特征及其介导的生态学效应与调控机制已成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下森林根系-土壤互作过程研究的热点和学科交叉前沿。《西南亚高山森林根系分泌物生态学研究》为近5年研究团队有关西南亚高山森林根系分泌物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西南亚高山森林根系分泌物生态学研究》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①根系分泌物研究概论;②根系分泌物收集技术与分析方法;③环境变化下根系分泌物化学组分与含量特征;④根系分泌物生态学效应与作用机理(包括C输入、C/N化学计量特征、特定根系分泌物组分);⑤未来研究展望。同时,在撰写过程中各章节也尽可能地整合了国际上根系分泌物研究新前沿进展。《西南亚高山森林根系分泌物生态学研究》丰富和推进了典型森林根际生态过程与理论体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