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现代数学工具如Dini导数、K类函数、M矩阵、线性矩阵不等式介绍了经典的Lyapunov稳定性理论、方法及一些近代的应用。 全书分为六章,章为预备知识和近代数学工具的介绍。第二章叙述了定常线性系统稳定性的代数方法、几何方法及Lyapunov函数法。同时,以Cauchy矩阵(和截断Cauchy矩阵)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时变线性系统全体变元稳定性、有界性等多种等价关系及部分变元稳定性和有界性的基本理论。第三章介绍了Lyapunov直接法的基本定理及改进的几个定理。第四章讨论了Lyapunov直接法的各种拓广,第五章是新增加的一章,较全面介绍了时滞线性和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值法,Lyapunov泛函法,Lyapunov函数加Razumikhin技巧。第六章则是花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介绍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方法在多个科学前沿阵地上的应用。绝大部分是介绍作者与合作者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
大科学工程是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杜澄、尚智丛等编著的本书在分析国际大科学工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大科学工程历史成就与未来发展战略。以五个大科学工程为对象,本书首次对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发现缺陷不足,探究问题原因,并尝试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本书是科学技术管理的研究著作,有助于提升全社会对大科学工程的认识,也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大科学工程管理。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从史前时期的数学、天文学以及其他科学的 早证据入手,描述了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成就、希腊文化的黎明以及公元前6世纪爱奥尼亚科学的繁荣;介绍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色诺芬尼以及其他 思想家的理论,并用一整章的篇幅介绍了颇有影响的毕达哥拉斯的学说。第二部分从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辉煌开始,展现了希腊人在诗歌、艺术、哲学和科学方面的显著成就。作者清晰地描述了赫拉克利特、阿那克萨戈拉、普罗泰戈拉、芝诺、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以及其他许多人 的贡献。同时,作者还以敏锐的眼光讨论了公元前5世纪的地理学家和史学家(如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以及其他人),以及公元前5世纪(以希波克拉底医学为主)的希腊医学。第三部分集中讨论了公元前4世纪那些非凡的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学园、亚里士多德、色诺芬
史秉能、袁有雄、卢胜军编的这本《钱学森科技情报工作及相关学术文选》收录了钱学森有关科技情报工作及相关学术问题的文章、报告、讲话、谈话、书信、批示等各种文稿,是比较全面体现钱学森科技情报学术思想脉络和内容的专业性著作集。 钱学森从思维科学、系统科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等角度探索情报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定位,并把情报资料工作融入到综合集成方法和大成智慧思想中,为情报科学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被誉为“我国国防科技情报事业的导师”。
本书立足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探索了科学家得出实验结论的内在机制。首先,基于对怀疑主义和归纳问题的考察,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着手,分析了规则的社会基础,论证了规则是社会群体的特性,是随着群体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私人规则一样,在科学中也没有私人发现;其次,借助于隐喻方法对复制的经验模型进行了阐述,揭示了理性主义的科学哲学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把可复制性作为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基础的不可能性;然后,通过对复制TEA激光器、探测引力波辐射和灵学实验三个具体案例的跟踪考察,剖析了科学家在重复科学实验时潜存的实验者回归现象和相对主义经验纲领的三个阶段,并在科学文化与社会网络的大背景下,论证了科学家结束科学争论的社会机制和科学政治学的思想。本书是系统地阐述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巴斯学
系统哲学与科学历经近百年,正发展成为一种科学新范式。系统科学的思想正在广泛运用于管理、医学和教育实践。20世纪80年代初,拉兹洛尝试创建系统哲学。钱学森晚年致力于创建复杂系统学。《复杂系统学新框架:融合量子与道的知识体系》旨在尝试实现钱学森先生的遗愿,即创建一个能够处理当代科学和社会问题的完整学术框架。
本书是一部以宽广的人文视角审视科学发展历程史佳作。它通过对科学家生平及科学发现过程生动而激情的叙述,对人类每一次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在人类文明发展链条上的意义和价值的精当评述以及对人类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自身宇宙观、世界观的不断深化的阐扬,同时,借助大量精美、精彩的图片,气势恢宏又通俗生动地描画出五千年人类文明史科学发展的历程。第二版与版相比,文字增加了10万字,图片增加到800幅,补充了参考文献、人名索引,内容更加丰富、查检更加方便、装帧更加精美。
《科技专家与科技决策:“863”计划决策中的科技专家影响力》系统阐述了我国科技决策中科技专家影响力的决定因素和机制。结合政策科学、科技与社会、知识运用等学科,构建解释科技决策主体影响力的理论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案例检验。全书以“863”计划为例,借助大量高端访谈和文献调研,生动再现了计划决策机制和决策主体互动模式的历史演进,从中精选出14个决策子案例,借助“相符性程序”案例研究法,检验了若干理论假设,解释了“863”计划决策中科技专家影响力水平发生变迁过程和原因。 本书适合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和软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阅读,对科技工作者、科技管理人员和旨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生化的政府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具有参考价值。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深度解读》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当代代表人物,芬伯格在法兰克福学派技术思想与建构论技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具化理论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思想,创建了新技术批判理论。在技术批判理论视域中进行了现代性批判与重构,以期在技术变革基础上实现新的现代性——社会主义文明。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具有范式转换与视域开启的意义,不仅是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典型代表,更开启了一种新实践技术哲学路径,为实现技术的民主改革和科学合理地技术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持,对自主技术创新及中国特色现代性建构具有指导作用。 《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的深度解读》是一本批判理论书籍。
《应用线性回归模型(第4版影印版)》从McGrawHill出版公司引进,共分三部分,内容包括:第一部分:简单线性回归:一元预测函数的线性回归,回归影响和相关分析,诊断及补救措施,即时推断和回归分析的其它几个专题,简单线性回归分析中的矩阵方法;第二部分:多元线性回归:多元回归Ⅰ,多元回归2,定性回归模型和定量预测,建立线性回归模型Ⅰ:模型选择及有效性,建立线性回归模型Ⅱ:诊断,建立线性回归模型Ⅲ:补救措施,时间序列数据中的自相关;第三部分:非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方法。《应用线性回归模型(第4版影印版)》篇幅适中,例子多涉及各个应用领域,在介绍统计思想方面比较突出,光盘数据丰富。《应用线性回归模型(第4版影印版)》适用于高等院校统计学专业和理工科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
正是通过在实践中的行动与相互作用,心灵、理性和知识得以构成,社会生活得以组织、再现和变迁。在过去的二十年多中,实践理论的出现对有关人类生命和社会性流行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种流行的思维方式至今仍侧重于个体心灵和行动,或社会结构、系统和话语。《当代理论的实践转向》是本把科学哲学家、科学社会学家和科学论学者聚集起来,让他们去探索实践在人类生活中重大意义的论文集。 论文集中的论文主要关注主题:即社会秩序的特征及其建立、人类活动的心理基础和当代后人类主义者的挑战。文集也探讨了诸如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等在实践理论形成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在审视这些主题和思想家时,本书用证据表明了实践理论为何会反对许多的思维模式,这些模式包括诸如个人主义、理智主义、结构主义、系统论以及许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研究或复杂性科学,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之一。尽管目前它仍处于萌芽和发展形成阶段,但已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重视,已被有些科学家誉为“21世纪的科学”。本书主要介绍了复杂性概念的科学刻画、复杂性科学的基本特征、思想谱系、基本理论、方法体系、从复杂性的观点看等内容。 复杂性科学或复杂性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研究的热门课题,被称为 ”21世纪的科学”。按照传统的理解,复杂与简单是相对的,一个事物在未被认识之前是复杂的,一旦被认识就变得简单。从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看,这种情形是常见的。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明,不能把复杂性归结为认识过程的不充分性,必须承认存在客观的复杂性,真正的复杂性应当具备自身特有的规定性,即使已被人们认识,即使找到解决
本书部分总结了科学社会学的全面内容,详细阐述了科学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学术渊源和规范方法的形成,说明科学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是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科学的学科。科学社会学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来研究,并不注重科学作为知识形态的研究;它是研究科学家和科学家共同体的学科,即研究科学家共同体活动的社会形式和行为规范、科学奖励制度、科学家共同体内部的分层和权威结构等经典的、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的内容。本书还介绍了20世纪晚期出现的、以批判默顿学派为己任、标榜研究科学知识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和代表性著作,说明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微观发生学派引出的用人类学方法研究科学的问题。 第二部分是科学技术人类学部分。内容有
潘恩荣编写的《工程设计哲学(技术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中国技术哲学与STS论丛”系列之一,全书分为问题之难与研究进路;结构与功能的分离;案例与模型;技术功能类函数;样品模具的结构类函数;电子表的设计和使用等内容。
The present book strives for clarity and transparency. Rightfrom the begin-ning, it requires from the reader a willingness todeal with abstract concepts, as well as a considerable measure ofself-initiative. For these e&,rts, the reader will be richlyrewarded in his or her mathema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and willpossess the foundation needed for a deeper peration into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Thiook is the first volume of a three volume introduction toanalysis. It de- veloped from. courses that the authors have taughtover the last twenty six years at the Universities of Bochum, Kiel,Zurich, Basel and Kassel. Since we hope that thiook will be usedalso for self-study and supplementary reading, we have included farmore material than can be covered in a three semester sequence.This allows us to provide a wide overview of the subject and topresent the many beautiful and important applications of thetheory. We also demonstrate that mathematics possesses, not onlyelegance and inner beaut
本书以照片及简练的文字对部分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成果进行了介绍,包括数学物理科学部、化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地球科学部、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信息科学部、管理科学部、医学科学部及国家合作局的项目共计21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