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努力认知和掌控世界的进程中,似乎总是执着地追寻着确定性的答案。比如,面对“今年冬天会下雪吗”“时下的热门专业在未来依然热门吗”“金融危机会再次发生吗”“未雨绸缪是必要的吗”“海啸、森林大火等灾难可以避免吗”“流行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吗”这类问题时,我们本能地期望能得到一个简单明确的“是”或“否”的回答。 然而,牛津大学物理学教授、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蒂姆·帕尔默在《怀疑的首要性》一书中,提出了一个 颠覆性的观点。他通过对量子物理的随机性、气候变化的不可预测性等现象的深入研究,指出世界的本质充满了不确定性,它是非周期性且不可预测的。这种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不仅体现在自然科学范畴,如量子物理中粒子行为的随机性、气候变化难以精准预测,还延伸至社会决策、经济投资等复杂系统内。
不死的水母、动物的皮肤、陨石的诞生、天然毒物、空间关系学、共情的神经回路、口哨语、气味地图、海洋迁徙、不可能的图形、黏菌的智商、沙丘之歌、人类极限…… 本书是一本科学的、 的、现代的现象集,它利用计算机图形将视觉效果与诗意表达连结在一起,呈现了124场壮丽的视觉对话。内容涵盖人类学、天文学、植物学、气候学、地质学、物理学、动物学等多门学科,汇聚形形色色的现象与原理,帮我们打开了一个少为人知的秘密世界,以便我们去理解那些似乎遥不可及的物体、现象、概念或思想。
工程师是帝国的建设者,即政治和经济帝国的活跃代理人。他们致力于建立和扩大工程技术的个人和商业帝国,这些帝国建立在持久的信任和专业知识网络的基础上,并由其维持。本书旨在从内部重新审视帝国大规模技术的文化建设路径。从勘探、测绘和测量维度,分析集体冒险精神;从蒸汽技术维度,彰显煤与火在蒸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从蒸汽船技术维度,拨开蒸汽笼罩的迷雾;从铁路建设维度,书写了大英帝国铁路文化发展的篇章;从电报维度,揭示了电力及其应用进行调查和控制的通信机制。本书内容新颖,深入挖掘了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技术及其文化相互作用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意蕴。该书不仅适合科技史研究者和学生参考,而且是对科学史感兴趣的大众读者相关知识的补充。
本书是从萨顿的著作和论文中精选出来的专题选集,大致有两方面的内容:一,萨顿有关科学史基础理论性问题的论文,涉及科学史研究的原则、科学史教学、科学史研究方法以及科学史学史等方面的内容。二,萨顿所写的几篇独具风格的科学家传记。萨顿本人对科学史研究的看法,以及他在科学史方面的治学风格,在本书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体现。 本书选取了一些能代表萨顿主要观点的文章,例如他以科学史研究的原则、对科学和传统的关系、对科学史教学的有关问题,以及对于科学史研究的基础与方法等方面的论述等,并选取了萨顿所写的4篇不同时期的人物传记,以便更全面地反映萨顿的研究风格。
本书主要讨论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划界和归纳问题。作者论证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科学的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检验法。书中提出的有关科学的性质和方法以及科学知识增长的独创性论点,对科学哲学、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史、自然科学、医学、设计理论、社会科学均有影响。一些著名科学家都认为他的方法符合科学研究的实际。 《科学发现的逻辑》集中地显现出,波珀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分界问题的主张受到了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影响。波珀认为可证伪性是科学不可缺少的特征,凡是不可能被经验证伪的问题,如本体论问题、形而上学问题、数学和逻辑上的重言式命题、宗教、神学和占星术都属于非科学。
史秉能、袁有雄、卢胜军编的这本《钱学森科技情报工作及相关学术文选》收录了钱学森有关科技情报工作及相关学术问题的文章、报告、讲话、谈话、书信、批示等各种文稿,是比较全面体现钱学森科技情报学术思想脉络和内容的专业性著作集。钱学森从思维科学、系统科学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等角度探索情报科学技术的本质和定位,并把情报资料工作融入到综合集成方法和大成智慧思想中,为情报科学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被誉为“我国国防科技情报事业的导师”。
本书从1976年出版以来,全面改写两次共出三版,先后被译成德文、荷兰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中文、法文、日文、印度尼西亚文、葡萄牙文、丹麦文、希腊文、瑞典文、韩文、爱沙尼亚文等14种外文出版。1997年,英国文化委员会等机构专门为此书出版20周年召开了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工程哲学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的工程实践中,工程方法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可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工程方法论的研究一直都是一个薄弱环节,整体而言,还没有提出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工程方法论理论框架。针对国内外工程方法论研究薄弱的状况,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自2014年起立项研究工程方法论问题,《工程方法论》即为该项目的结项成果。 《工程方法论》在系统梳理、概括和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大力开拓,提出了关于工程方法论研究的总体性认识,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内容比较丰富、现实感强烈、工程特色鲜明的工程方法论理论框架。 《工程方法论》主要作者包括殷瑞钰、傅志寰、栾恩杰、汪应洛、王礼恒、孙永福、何继善、陆佑楣、何镜堂、王基铭、张寿荣、柴洪峰等著名院士,凤
无
本书是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 杰出的工程师们和他们解决的工程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有趣的审视。全书以对达芬奇的全部重要发现和发明的赞歌为开篇,之后就是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机器发明和采矿技术的深入讨论。研究文艺复兴时期城市日常生活的人可在书的中段找到关于街道清洁和城市供水的有趣记录。在书的后半部分,文艺复兴时期的洪水治理技术和水上交通设施的发明被长篇幅地讨论。 本书介绍了意大利和法国的杰出的桥梁工程和享誉古今的穹顶建筑。文中详细地阐述了达芬奇、布鲁内莱斯基、丰塔纳、巴蒂斯塔、梅达、达庞特等人在工程领域的非凡成就并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工程师们的生平、个性和精神遗产。这本书内容庞大且极其详细。它 像是一本百科全书,一本可以反复阅读的参考书,而不是一部简单的技术史。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文艺复兴精神、
本书展示了苏联自成立至解体的典型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作者的视角宏大,有独到见解。作者认为苏联虽然没有美洲狮,但是有西伯利亚虎,对苏联的诸多发明和发明家充分肯定。同时,又与西方的发明环境做对比,反思苏联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足。本书不是发明通史,而是专题案例的形式,可读性 强。另外,本书的序言充满了理性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基本观点。本书对领导干部、科学史专业内人士,以及广大青年学生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