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空气动力学并行编程基础》从基本假设出发,较为详细地推导出计算空气动力学在曲线坐标系下适用于编程的方程形式与求解过程。分别讨论了对流项与粘性项的离散求解方法、二阶与高精度格式计算模板、有限体积与有限差分多重网格方法以及采用无矩阵技术的Krylov子空间方法。对比分析了有限体积与有限差分方法的异同,归纳了湍流模型与高温气体模型方程,讲解了计算空气动力学常用的数据文件格式、气动特性计算方法以及并行编程框架等相关内容。
本书系统叙述一般力学的分支学科——陀螺力学,以具有高速旋转特性即陀螺特性物体的动力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书中对万向支架支承陀螺仪的进动理论和章动理论作简要的总结,对静电支承的转子陀螺和挠性支承的动力调谐陀螺建立较系统的动力学理论。并叙述包括自旋卫星、充液陀螺、滚动陀螺等更广义陀螺运动的动力学原理。全书共分13章。阅读对象为工程力学、导航系统、精密机械、航空航天、船舶海洋等工程专业的研究设计人员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
《研究生力丛书:减振理论(第2版)》系统地介绍了工程中常见的各类减振技术。从建立减振系统的力学模型开始,建立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研究其运动规律,阐明各类减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并给出计算结构的参数方法。涉及的内容包括自由隔振体的运动方程、单级无源隔振、简谐振动隔离、振动隔离、冲击隔离、阻尼消振、动力调谐消振、冲击消振和主动控制减振等。 《研究生力丛书:减振理论(第2版)》可作为机械、动力、交通、土木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对于学生时代的必修课目物理力学,你是否还抱着“难、不能理解”的老观念?现在这本书会把你的种种疑虑全部打消,从加速运动、动量定理、能量守恒定理到压力与浮力、向心力……等你一步一步读完这本有趣的书,就会发现原来云山雾罩的物理学已经尽在掌握之中了
《现代量子力学》的英文版本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作为量子力学教材以其简介、独特的写作风格很快闻名于世,而且成为经典。1994年修订出版,2010再次修订出版形成了目前的第2版。 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抓住了量子力学的灵魂”,欧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高量课程教师中,推荐使用该书的比例超过80%。由于它的内容选取、教授深度、设定的读者对象与我们理工科研究生基础理论课《高等量子力学》相吻合,靠前高校的老师和同学强烈推荐将其翻译为中文版,已满足更多层次读者的需求。世图历时三年将其翻译为中文版,现在我们很好高兴地向读者推介《现代量子力学》第2版中文版,这部现代量子力学教材的,不仅保持了原书的简洁风格,而且内容更加丰富,材料更加新颖,更能满足不断提高的对于高等量子力学教材的要求。
本书从基本假设(或从基本原理)出发,应用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的有关知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弹性流变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本书属于原理型著作,是高层次的、更符合实际的弹性理论体系。 本书建立了弹性流变基本议程,证明了弹性流变基本定理,介绍了弹性流变问题各种解法,讨论了静力学弹性流变的平面问题和空间问题,以及动力学弹性流变的弹性波问题。 本书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有关材料科学、地球物理科学、工程设计和工程建筑、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等专业的专业课教材,亦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和科技工作者参考。
本书基本上按徐芝纶先生的《弹性力学简明教程》的内容范围编写,全书分绪论、平面问题的基本理论、平面问题的直角坐标解答、平面问题的极坐标解法、平面问题的差分法、平面问题的变分法、用有限元法解平面问题、空间问题的基本理论、空间问题的解答、薄板弯曲问题10章,每章均包括知识要点、例题解析和练习题三个部分;1章为综合测试题,书后附有部分练系题和综合测试题的答案。在编写第6章“平面问题的变分法”的内容时,考虑到变分法的完整性,在《弹性学简明教程》的基础上简略地补充了应力变分法的知识要点和练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校工科类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the book includes the full papers selected from the fif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fracture mechanices,held at the wu hua hotel in changsha,hunan province,china,october 31 to november 5,2007.the fracture mechanics symposium series was initiated in 2003.the first annual meeting fm2003 was held in shanghai,china,2003.fm2004 was held in huangshan,anhui province,china,2004,fm2005 in zhengzhou,henan province,china,2005,and fm2006 in nanjing,jiangsu province,china,2006.the symposium series provided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professors,researchers engineers and other experts to interchange their research results and ideas in the field of fracture and structural integrity in general.the joint effort among the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institutions assured the continuing success of the symposium s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