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世界奇遇记: 《物理世界奇遇记》集趣味性和权威于一体,以故事的形式为读者展现了神奇的物理世界。尽管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站在理论物理前沿的依然是爱因斯坦、玻尔、薛定谔等如雷贯耳的前辈,相对论、弯曲空间、量子力学、宇宙学、粒子物理 感谢乔治 伽莫夫,用Z朴素的梦去掉了 可能看不懂 ,让现代物理 飞入寻常百姓家 ,飞入汤普金斯先生和莫德的梦里:在梦里飞看相对论,在梦量子游猎,在梦里量造两个自己喜欢的原子甚至是原子核。 从一到无穷大: 譬如原子、恒星、星云、熵和基因;譬如人能不能弯曲空间, 火箭为什么会缩短。是的,在这本书里将讨论以上所有问题,以及其他很多同样有趣的东西。本书只是大体描述了关于行星、恒星和星云的物理学常识以及主宰它们的规律,只有在介绍近年来科学进展带来的最新发现时,才会多花
本书是爱因斯坦(Einstein,1879 1955)为其相对论所写的普及本,写于1916年,德文版1917年出版;英译版,1920年由罗森(Robert Lawson,1890 1960)翻译出版。本次影印,德文版据Vieweg Sohn出版公司1969年第21版;英文版据Crown出版公司1952年第15版,该版是爱因斯坦生前后的英文版,书前有其对第15版的 说明 。
阿基米德的著作,迄今发现的共有以下十一种:《论球和圆柱》《圆的度量》《论拟圆锥与旋转椭体》《论螺线》《论平面图形的平衡》《数沙者》《抛物线弓形求积》《论浮体》《引理汇编》《牛群问题》《方法》。 英国数学史家希思(Thomas Heath,1861 1940)在1897年翻译出版了前10种,1912年翻译出版了第11种,都是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今即将此二书合刊影印,而1897年版的书前有希思撰写的长篇 导读 ,影印时不收。
本书围绕仿生机器鱼的高机动运动,结合仿生技术和智能控制方法,对仿生机器鱼的研制过程和机动控制进行了系统阐述,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仿生鱼体波及鱼体形态学设计、机器鱼二维高机动精准控制、基于仿生CPG的机器鱼运动控制、机器鱼的三维机动转向控制、机器海豚俯仰及滚翻控制、机器海豚跃水运动控制。本书的每一章对所用机器鱼及机器海豚的平台研制、算法实现及实验验证均进行了详细介绍。各部分的内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
本书是根据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文蔚主编的《物理学教程》的内容和系统编写的,对该书中的习题逐一进行了解答。全书共十七章,每章分为“内容提要”和“习题解答”两部分。对于比较复杂的习题,解答前有必要的分析,解答后有简要的讨论。 本书可作为工科院校、电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物理课程的教学参考书。
This volume describes the advances in the quantum theory of fields that have led to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lectroweak and strong interactions of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 These interactions have all turned out to be governed by principles of gauge invariance, so we start here in Chapters 1'5-17 with gauge theories, generalizing the familiar gauge invariance of electrodynamics to non-Abelian Lie groups.
Thisisatextbookonthecollectionofideascategorizedunderthenameof"stringtheory."Thisisalargedomainthathasasitscentralgoaltheunificationofallinteractionsincludinggravity.Therehavebeenseveralsurgesofprogressindifferentdirectionsinthepasttwentyyears,andthiooktriestogivethestudentofthefieldsomeofthesalientideas.
科学教育要反映科学的本质,物理学是基础科学,物理教育也要反映科学的本质, 在物理课程中进行科学本质教育似乎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但什么是科学本质?为什么要 进行科学本质教育?如何在物理课程中进行科学本质教育?这些问题似乎又很难回答, 因此成为科学教育和物理教育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如果从1968年鲁滨逊《科学的本 质与科学教学》(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Science Teaching)一书出版算起,国际科学 教育领域对科学本质教育的关注已有5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科学本 质教育的研究得到普遍重视,已经成为当代热点之一,科学本质进入了多个国家的科学 课程(包括物理课程)标准,成为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部分。但在我国的物理教育领 域中,科学本质教育尚未得到普遍关注和认同,直到《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 版)》的颁布
《当代中国物理学家学术谱系:以几个分支学科为例》系《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丛书》之一,在简略考察物理学在中国建立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应用光学、激光物理、非线性光学、半导体物理、高能实验物理及理论粒子物理等分支学科为案例,考察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历史,梳理了其中一些领军物理学家的学术谱系结构及其演变过程,探讨了一些谱系形成的学术传统,并从整体上总结了当代中国物理学家学术谱系的特点,分析了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书由10个专题组成,从多个角度对量子力学近年来的发展进行了评述,内容涉及量子纠缠、量子纠错、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光信息存储以及量子力学转动对称性和强关联电子模型等方面。作者是活跃于量子力学各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 对于从事量子力学和量子信息学研究的科技人中、大学物理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本书是一本有益的参考读物。
核色动力学论述构成强作用物质的基本粒子——夸克和胶子的相互作用理论量子色动力学(QCD)如何驾驭夸克、胶子禁闭成核子(强子)、核子束缚在一起组成原子核及核物质演化成强作用物质新形态的动力学,是粒子和核物理研究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书以量子色动力学为基础,阐述核子的夸克、胶子结构及其随能量标度的演化;阐明核子自旋、质量和张量荷的起源;探究夸克、胶子色禁闭及其形成核子(强子)的动力学机制;探索QCD非常规强子态;论述重子一重子相互作用和核多体系统的动力学及核介质中的夸克效应。 章介绍量子色动力学基础。第2章讨论规范理论(QED,QCD)中的连续对称性变换。除了通常的纵向变换外,提出了横向对称性变换;论述这些变换导致的纵向和横向Ward-Takahashi恒等式和Slavnoy-Taylor恒等式,及由此得到的QED和QCD中的完全
有效控制原子从一个量子态到另一个量子态的布居数跃迁和相干态囚禁,不仅对设计和控制化学反应过程及产物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原子光学和量子光学中特定量子态的制备、相干操控等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着重介绍了应用B-样条函数和单电子原子模型势,求解碱金属原子的定态薛定谔方程,计算出自由碱金属原子的能级结构及波函数,并以零场波函数作为基矢,采用含时多态展开方法研究碱金属原子处于微波场下的激发跃迁,得到高激发态的布居数迁移,分析了振幅等参数对里德堡碱金属原子布居跃迁的影响。
本书介绍爱因斯坦和他的追随者通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所构造的近代物理学基础理 论的框架。他们将对称性作为指导原则,并深信这是揭示自然基础设计秘密的钥匙。本书部分从艺术、建筑、科学到物理学的弱作用宇称不守恒等方探讨对称性与建筑 设计到自然界基础规律的设计的关系;第二部分介绍爱冈斯坦在创立 相对论的过程中所得出的“对称性指挥设计”的观点;第三部分介绍对称性在认识和诠释量子世界中所取得 的成果;第四部分介绍杨米尔斯规范理论并将对称性思想再次引入物理学基础的舞台,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最终设计”及遇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