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普统计(2014年版)》是根据《科技部关于开展201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调查工作的通知》(国科发政[2014]83号)精神,对北京地区科普统计数据的全面解析。全书共分6个部分:综述、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传媒和科普活动。《北京科普统计(2014年版)》的部分收录了“2013年度北京地区全国科普统计工作方案”“201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调查方案”及2008—2013年的分类统计数据。
作者在多年的教学试点和文科类教学的实践基础上编写了本教材。作者认为,不论授课对象是何专业的学生,教材都必须展示物理学的体系和内容,即物理学揭示的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必须使学生体会物理学的全貌和体系。物理课必须诠释物理,只不过授课对象不同,教学要求不同而已。《物理学概论》按运动形式分类安排内容,包括概述篇、力学篇、波动篇、电磁篇和统计量子篇5篇共10章。 由于本教材包括了大学物理中的基本内容,故也可作为非物理类的其他学科的物理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教师参考。
《的对称:富勒烯的意外发现》讲述了:1966年,它是一个有趣的念头。1985年9月,它是一个用黏胶带粘起来的纸球,是6天激烈的科学讨论和一个灵感的结果。5年后,它终于成为现实:一个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对称的足球状分子,名叫巴克明斯特富勒烯。这个新的分子是碳“家族”除金刚石和石墨外的新成员,它的发现刷新了我们对这一最为熟悉元素的认识。它宣告诞生一种新的化学,一系列新的高温超导体,和一些全新的“大碳结构”建筑设计概念。1996年,《的对称:富勒烯的意外发现(世纪人文)》主人公克罗托、斯莫利和柯尔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人类为何至今才发现碳的这种新形态?太空中有富勒烯吗?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在超导、纳米领域的性能是否会引发一场产业革命?这一连串耐人寻味的问题,尽在这本颇有戏剧性的富勒烯的意外发现“史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