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地层多重划分概念和原则,对福建省各类地层单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清理研究,划分出前泥盆纪、泥盆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晚第三纪3个断代,建立各地层小区岩石地层单位名称及序列.提出本省采用的岩石地层单位78个,其中群级8个,组级67个,段级3个;建议不采用的地层名称86个。同时建立了福建省地层数据库,录入省内较完整的地层剖面489条以及岩石地层单位的原始定义、现在定义、沿革及参考文献,可随时提供地层数据的输出打印、地层信息的查询检索和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监控等,是省内重要基础地质研究成果和进行1:5万等大比例尺地质填图的必需工具书之一,亦可供广大地质工作者和科研、教学等有关人员参考。
《水岩相互作用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研究:以相山矿田为例》以中国目前、最富的火山岩型铀矿田 相山矿田为例开展立典性研究。较系统地对成矿系统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关键要素 源、运、聚的演化和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的概念,认为相山矿田铀成矿作用是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演化的产物,铀成矿作用过程与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系统活动相伴随。论述了区域地质背景及矿田地质特征;探讨了成矿物质及成矿溶液来源;讨论了成矿期相山火山盆地地下水流动系统及流动形式;在对火山岩浆期后热液系统成矿物质富集、成矿流体运移、成矿物质聚集系统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就成矿流体系统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最后,建立了相山矿田铀成矿模式,并对矿田深入找矿方向进行了评述。 《水岩相互作用及
《地质学原理》:卷论述地质学发展史和地质现象古今变化的原理;第二卷论述无机界现时正在进行的各种地质变化;第三卷论述有机界在自然选择、地理分布和移徙 ,以及在人工驯养 、培植等条件下所引起的变化;第四卷为地质学的基本内容。
《世界找矿模型与矿产勘查》包括找矿模型总论和找矿模型各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系统总结了矿床模型的概念及研究历史,探讨了找矿模型的定位和功能,提出了建立不同级次找矿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并以大量实例说明了找矿模型的应用及其效果,指出了找矿模型应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找矿模型各论系统总结了全球50个找矿模型,涉及的矿种有铁、铭、镰、铜、铅、铸、鸽、锡、铝、金、铀族金属、铀、稀土等。每个找矿模型包括概述、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找矿标志三个部分内容。 《世界找矿模型与矿产勘查》可供从事矿产勘查、成矿理论研究人员及地质矿产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教师参考。 封面为哈萨克斯坦科翁腊德(Kounrad)斑岩型铜矿床。
《钻石之路》作为我国一个金刚是原生矿发现50周年的献礼,收录了山东省金刚石勘查史、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勘查成果及金刚石找矿路在何方三部分;详细介绍了金刚石矿的成矿及分布,找矿过程及成果等内容,记录了山东省第七地质矿产勘查院的金刚石找矿成果及重要贡献。
《南岭地区目标斑图式区域成矿分带:南岭花岗岩带与南岭成矿带-华南中地壳原地重熔巨型自孤子》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应用复杂性科学研究南岭地区深部岩浆活动与大规模成矿的规律,在南岭地体的动力学属性、南岭花岗岩的成因、南岭成矿带的成矿规律与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认识。《南岭地区目标斑图式区域成矿分带:南岭花岗岩带与南岭成矿带-华南中地壳原地重熔巨型自孤子》可供从事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花岗岩研究的科研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本书系统总结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业务基础及汇交监管业务体系建设的有关内容,阐述了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的结构、组成、数据规范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介绍了汇交监管平台的基本功能及其在相关单位的应用实践。本书是地质资料汇交监管业务及应用方面的系统研究成果,可供从事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矿政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地质勘探工作者及其他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人员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