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预测与评价是滑坡灾害防治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峡库区滑坡预测理论与方法》针对三峡库区滑坡预测与评价问题,采用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和岩土力学等多学科理论,通过现场监测、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等方法,从三峡库区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入手,系统地研究了三峡库区滑坡地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库水作用下滑坡稳定性的动态响应机制,滑坡预测预报模型、方法和滑坡前兆信息的监测,以及滑坡控制原理及防治等内容。剖析了库区典型滑坡与库水位变化之间相关关系和地质特征,建立了库水位变化下滑坡稳定性动态响应模式,揭示了库水作用下滑坡变形破坏规律;总结了三峡库区滑坡预测预报模型与方法,提出了水库水位作用下滑坡稳定性计算工况和计算公式,对三峡库区典型滑坡进行了评价与预测。同时,《峡库区滑坡预测理论与
本书以黄土的水敏性和水致滑坡机理为主线,介绍了中国黄土高原甘肃省黑方台地区,由于长期大量引水灌溉而引起的地下水流系统演化过程和黄土工程地质性质变化,论述了灌溉诱发滑坡发生的机理。通过野外监测数据,刻画了季节性冻结滞水效应,揭示了冻融作用引起斜坡失稳的机理。采用多期地形图、深基础构筑物、遥感及定量计算的方法,揭示灌溉引起的黄土湿陷灾害空间分布及非饱和黄土湿陷机理。介绍了基于水的滑坡风险控制技术。
本专著主要反映断裂力学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进展,它涉及震源物理、工程与滑坡,断层与地震等跨尺度的岩石、岩体破裂问题。在基础部分介绍了线弹性断裂力学的基本知识,在专业部分主要阐述了作者在有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压力之下岩石内部的裂纹剪切破裂,过程区微裂纹的萌生、演化、集结(成核),破裂周围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裂纹扩展途径,三维破裂问题等。本书也简要介绍了有关领域的前沿进展,包括岩石断裂的物理效应(如声发射),如何用地面物理测度来评估断层的活动性,预测失稳破裂的危险性,流体在岩石断裂中的作用,地球深部存在的超临界流体在地震成因方面的作用和地震破裂动力学等。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参考和有关研究人员的参考。
本书集中体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南岩溶地区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以来,在查明中国西南岩溶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示范方面的主要成果。结合众多的示范工程实例,系统总结了中国西南地区不同类型的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方式或模式,对解决西南岩溶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可供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水利水电工程等方面工作的相关人员参考。
《湖北地质博物馆》精选湖北全省范围内各地质博物馆的精华部分,将地学知识与各处地质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相结合,通过通俗而又饶有趣味的叙述形式,充分反映湖北各地质博物馆的科学内涵和科普价值,引导广大公众走进地球科学。 全书正文内容共分为部分:部分“宇宙与星空”,内容包括宇宙起源、星系天体知识,从银河系、太阳系、月球等,由远及近、由大到小地向读者介绍我们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地球编年史”,从我们所生存的这颗星球——地球诞生开始,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历程,以及地球上生物的进化过程,仿佛领广大读者去阅读漫长而精彩的历史画卷;第三部分主题是“物华天宝”,介绍的是各地质博物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光十色的矿物和岩石标本,并在其中穿插了矿物小常识和地质作用等地学科普内容
《火山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研究》一书是近年来关于中国火山地质遗迹研究与评价、地质公园研究与规划方面的重要成果,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火山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研究》涵盖了不同时代、不同岩石类型,拥有丰富、典型的火山(火山岩)构成的景观,是一部中国火山的天然百科全书,弥足珍贵。
《辽宁省重要地质遗迹/中国重要地质遗迹系列丛书》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东北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辽宁)项目成果的总结,《辽宁省重要地质遗迹/中国重要地质遗迹系列丛书》共有6章。对辽宁省的重要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与研究,详细阐明了各类地质遗迹资源的类型、特征及分布规律,论述了各类地质遗迹的成因和演化过程,客观地评价了各类地质遗迹资源的价值及其级别,进行了全省地质遗迹区划,提出了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建议。为后续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开发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辽宁省重要地质遗迹/中国重要地质遗迹系列丛书》内容丰富,资料真实可靠,可供从事地质遗迹调查与保护、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地质旅游开发等工作人员和科研人员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