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勘探实践看地质家的责任》由赵政璋、杜金虎编著,《从勘探实践看地质家的责任》为中国石油在面对日益复杂和困难的勘探条件下,近八年来随着油气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的实施,在勘探实践中解放思想、不懈探索获得重大发现和突破的典型勘探战例,是近年来对“从勘探实践看找油哲学”主题内容的成功实践,也是对找油哲学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总结,更是勘探家找油责任的充分体现。
《普通地质学(第3版)(彩色版)》在夏邦栋主编的《普通地质学》(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基本框架仍保留原教材的体系;同时,将近年来地球科学各领域所取得的新理论、新进展与新发现增补到相关章节中。教材由20章组成,从地质学研究的微观对象元素到显观对象矿物和类岩石再到行星地质,从内动力学到外动力学再到全球构造,从若干重要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到环境地质学等,彼此既各具特色,又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 《普通地质学(第3版)(彩色版)》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地学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亦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地球科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是对近几年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质和工程技术攻关成果的系统总结,创新地提出了岩性大气区的地质理论认识、“三个整体”的勘探思路、“五个步骤”的勘探程序以及“一体化”的勘探方法,并且配套形成了岩性大气区勘探的四项关键技术。《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岩性大气区勘探》可供石油地质勘探和天然气地质综合研究的专业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该书系统论述了油藏开发地质学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技术,在构造方面阐明了低级序断层及储层微构造的表征及其对剩余油形成分布的作用;在储层研究方面论述了隔夹层识别描述、流动单元、油藏流场、非均质分割作用研究方法技术;在油藏建模方面发展了油藏四维动态模型及仿真模型建模方法和技术;在剩余油研究方面提出了分割控油机制和定量描述技术。 本书可供油田开发工作者及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预测预报模型与判据研究》是在对三峡库区典型堆积层滑坡实例分析与外预测预报模型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堆积层滑坡的变形时空演化规律以及滑带土强度衰减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堆积层滑坡中长期预报模型和警戒速度预报模型,最后提出了基于滑坡变形速度比、裂缝贯通比和宏观迹象的三维综合判据。 《三峡库区堆积层滑坡预测预报模型与判据研究》分为七章,章阐述了三峡库区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预测研究的研究意义。第二章对三峡库区具有台阶状位移特征的白水河滑坡、八字门滑坡、卧沙溪滑坡、新滩滑坡和卡子湾滑坡等滑坡实例进行了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滑坡简介、变形曲线、影响因素和变形破坏模式等。第三章全面分析了三峡库区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变形时空演化特征,包括滑坡的渐进式破坏、变形速度
本书为“八五”以来有关变质岩储层研究的重要科研成果,对辽河坳陷太古宇岩体演化及变质岩油藏形成机理进行了讨论,汇集了区域变质岩、超变质岩、侵入岩脉等岩石学、地球化学方面特征,探讨了区域变质岩原岩恢复和混合岩化期次,介绍了录井现场太古宇岩性识别方法,研究了太古宇各种岩性的3700、斯伦贝谢及国产测井系列曲线特征,利用微量元素对变质岩地层进行了对比,叙述了太古宇变质岩储集特征并对太古宇岩性、电性及产层性质三者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同时应用数学地质方法进行了产层性质的判别尝试。本书内容新颖,可供石油地质勘探、开发及储层研究科技人员参考。
本书是对国家科学技术部973项目“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详细介绍了项目获得的库车盆地一天山中一新生代盆山耦合与油气成藏、叠合盆地碳酸盐岩烃源岩分级评价及优质烃源岩分布预测模式、典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研究、塔里木盆地多期混源油气判识与分布预测、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与隐蔽油气藏分布预测等5项重大研究成果,并阐述了项目所建立的碳酸盐岩有效烃源岩分析评价技术、多期成藏流体历史分析技术、叠合盆地混合油气源油源对比技术、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年代学分析方法、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散定量评价技术、地震资料叠前高精度成像技术、碳酸盐岩储层地震波场正演模拟技术和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等一系列方法技术。 本书可供从事石油地质学院系教师和研究生,石油天然气勘探
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涵盖了我国各地质钻孔资料保管单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2011年完成的各类地质勘查工作形成的地质钻孔(不含油气、海洋、放射性矿产地质勘查钻孔)资料,是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迄今完成的内容齐全、数据准确、时间跨度大、资料丰富的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完成摸清了我国地质钻孔家底,编制了全国地质钻孔分布图集、全国整装勘查区地质钻孔分布图与钻孔目录等服务产品,为社会公众和政府宏观规划提供了信息服务,为进一步做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基础数据,对实现地质钻孔资料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流域降雨径流理论与方法》系统地介绍了水电能源系统辨识理论、方法和作者新近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7章,第l章、第2章包括确定调度函数的回归分析方法、径流的Marko、描述、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在水电能源系统中的应用;第3章、第4章为辨识型水库优化调度方法介绍,包括总体框架、单库和梯级水库的非线性实时调度函数建立;第5章是洪水的分类预测和院化调度;第6章为神经网络模型;第7辛为混沌理论及应用。 《流域降雨径流理论与方法》适用于水电能源规划调受与管理的科技工作者、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相关教师、研究生。
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环节,通过野外实践教 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巩固在课堂教学 中获得的知识,丰富和 拓展地质与地貌学的相关知识,熟悉、掌握地理观察 与调查的基本技能。 作者系统地收集了近十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多 次赴地质公园实地考 察,获得了大量的手资料,为教材的编写奠定了 基础。吕惠进、叶玮、赵虎编著的《雁荡山水探秘-- 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地理野外实习教材》从地质遗迹 入手,首先介绍了地质遗迹的概念与类型,地质遗迹 的保护内容,地质公 园、矿山公园的建设历程及其现状;然后深入浅出地 阐述了雁荡山世界地质 公园的自然地理特征、地质特征、主要地质遗迹及其 成因演化和其他旅游资 源;并根据相关的规划,结合地理专业特点与学生的 实际,设置了合理的考 察路线与考察内容。 《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也是我国最早发现油气的沉积盆地之一。几十年来,无数地质调查工作者和石油地质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加深了对准噶尔盆地的认识,并推动了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有新的发现。 本次研究重点是准噶尔盆地中新生界地层、沉积、短源岩,以及盆地区域地质背景、构造演化、超压和油气成藏。在构造研究方面,从静态原型、动态演化等侧面进行了较深入研究,提出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时期盆地成因类型新的划分方案$在成藏研究方面,通过地质观测、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相互印证和紧密结合,按照短源灶、输导格架和能量场三因素的联合控藏的思路,重点对准噶尔盆地已发现的重要含油气区带进行了典型解剖,并将准噶尔盆地油气富集机理划分为5种类型$在短源岩研究方面,对短源层、生短演化和盆地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成岩及其深部过程》是在地质矿产部“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中、新生代火成岩组合、时空分布和岩浆作用的动力学过程”重点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编写而成。全书共五章,一章介绍中国东部滨太平洋地区中、新生代岩浆作用的地质背景;第二章介绍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火成岩和岩浆作用等。
本书是由 2005年8月在乌鲁木齐市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沉积学组等发起的“全国第四届油气层序地层学大会”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48篇论文汇集而成。论文集内容涉及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反映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中沉积储层和层序地层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手段,对中国重要盆地类型的层序地层学和沉积体系的研究作了许多实例介绍。论文资料丰富,内容广泛深入,具有许多新认识和独到之处,对认识油气藏特别是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有指导意义。 本书有理论有方法有实例,可作为层序地层学和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开发研究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师生的参考教材。
岩石的局部化变形是岩土材料失稳的一个重要特征,研究局部化变形带的起动、演化发展及剪切带形成规律对于研究岩石材料失稳破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介绍了软岩的局部化失稳破坏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成果。全书共9章,章介绍了外变形局部化的研究现状;第2章研究了三向压缩应力状态下软岩失稳破坏规律;第3章介绍了岩石变形局部化的自组织临界性;第4章利用光测方法研究了软岩的变形局部化现象;第5章介绍了平面应变条件下泥砂岩的单轴压缩特征;第6章介绍了岩石弹塑性本构模型及变形局部化的力学模型;第7章介绍了岩石变形局部化的分叉现象;第8章介绍了梯度塑性理论,并依据该理论研究了软岩的变形局部化现象;第9章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分析了岩石变形局部化及剪切带的形成过程。 本书适用于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岩土工程等相关领域的
本文集收集了徐克勤院士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大部分论著,它们代表了徐克勤院士在钨矿地质、花岗岩成因及其成矿作用、沉积一后期叠加成矿作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些论著中记我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是作者勤奋踏实工作态度的写照;这些论著更反映出作者丰富的学识、敏捷的思路、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探究,因此是我国地质学、矿床学、花岗岩岩石学等领域的宝贵学术财富,值得后人学习、借鉴和参考。 本文集可供从事地质学、岩石学、矿床学等的研究人员和有关大专院校的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系统介绍了世界含盐盆地分布、中亚含盐盆地基本特征、膏盐层成因及控藏机制等石油地质勘探理论研究进展;论述了盐下构造识别、盐下储层预测等含盐盆地勘探技术;中亚含盐盆地勘探策略与勘探实践等,可供油气勘探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和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本书是国家科技部基础司社会公益性专项“中国土壤生物演化及安全预 警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的一本专著。本书系统地测定和总结了我国农田、 森林和草原土壤微生物资源;研究了吉林黑土、江西红壤、新疆灰漠土耕作 100年、50年、10年、5年后微生物种群和主要酶活性的演变;分别在5个类 型土壤的14个农业和森林长期定位试验上,研究不同种植制度和施肥措施条 件下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种群的演替;研究了4种农药和5种重金属对土壤 微生物和蔬菜生长的影响及农药污染的降解和修复;采用微生物、蚯蚓、蔬 菜和土壤残留量综合指标制定了农药和重金属的临界预警值。本书不仅是我 国土壤生物学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生态环境和生 物学研究的参考资料。 本书可供农、林、生态环境、生物学等有关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及高等 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