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金伯利进程框架下的钻石原产地研究》创新性地将宝石学和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在全面总结近50年来我国金刚石/钻石的研究成果,以及世界重要克拉通不同产地钻石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辽宁、山东、湖南三个主要产地钻石的颜色、晶体形态、表面微形貌及内部生长特征、光谱学特征、包裹体、碳同位素等要素的对比研究,分析探索了我国不同产地钻石具有的“指纹”特征;并首次系统地将国外25个国家的金刚石/钻石与我国主要产地金刚石/钻石的特征进行了综合比较,初步建立了确定钻石产地来源的要素组合判别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不仅对支撑我国参与联合国金伯利进程的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为今后我国在扬子地台等区域的钻石找矿提供了新的技术依据,并为认识华北克拉通和华南陆块的形成和演化等重大地质问题提供新的深
本书系统总结了我国自“七五一九五”以来有关我国东部拉张型盆地和挤压型盆地油气储集层研究成果,特别是成岩作用研究成果。书中提出了新的成岩阶段划分方案及其依据和标志,它是在1992年颁布的“碎屑成岩阶段划分规范”基础上重新制定补充的,增加了盐湖盆地和含煤盆地储集层的成岩特征及划分标志,还总结了2类成岩系列和6种成岩模式以及5个成岩相序列和16个成岩亚相,对油气储集层评价有重要意义。书中对我国含油气盆地次生孔隙发育带的颁布和成因,归纳出次生孔隙的6种形成机制和成岩流体的几种类型和流动方式,这些在理论和实际上有重大指导意义,尤其是成岩数值模拟软件在盆地或油田范围内的应用,为油气储层的区域性评价和预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使成岩作用研究由局部扩展到盆地范围,由定性向定量以及由一维向二维甚至三维方向发
全书以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为主体,参考了水利部、交通部等有关土工试验的行业标准以及诸多教材和手册中的相关内容,结合编者多年的教学心得和科研、生产中积累的经验编写而成。全书共20章,前4章分别论述了土质试验的目的和基本内容,汇编了国家和有关行业土的工程分类标准,提出了对土样的要求与管理,介绍了土样和试样制备程序。土质试验部分选择了土的含水率、密度、比重、颗粒分析、界限含水率、相对密度、击实、承载比、渗透、固结、三轴压缩、无侧限抗压强度、直接剪切和静止侧压力系数等14项试验,详细地分析介绍了每项试验的目的、原理、方法、仪器设备、结果整理、试验的影响因素、试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及有关仪器的校验问题。书中附有大量图表、术语、符号和国际单位制的构成及应用。 本书
《中国南海地震沉积学研究及其在岩性预测中的应用(精)》由谢玉洪、刘力辉、陈志宏编著,系统阐述了地震沉积学学科概念和研究内容,并侧重于理论探讨与生产实践结合。全书内容包括地震沉积学的学科定位、学科基础、技术系列,并结合实例论述了地震沉积学在油气勘探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应用,最后阐述了地震沉积学面l临的挑战和愿景。 《中国南海地震沉积学研究及其在岩性预测中的应用(精)》既适用于石油院校油气勘探、开发等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也适合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科研人员和生产人员参考。
《联合国金伯利进程框架下的钻石原产地研究》创新性地将宝石学和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在全面总结近50年来我国金刚石/钻石的研究成果,以及世界重要克拉通不同产地钻石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辽宁、山东、湖南三个主要产地钻石的颜色、晶体形态、表面微形貌及内部生长特征、光谱学特征、包裹体、碳同位素等要素的对比研究,分析探索了我国不同产地钻石具有的“指纹”特征;并首次系统地将国外25个国家的金刚石/钻石与我国主要产地金刚石/钻石的特征进行了综合比较,初步建立了确定钻石产地来源的要素组合判别指标体系。研究成果不仅对支撑我国参与联合国金伯利进程的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为今后我国在扬子地台等区域的钻石找矿提供了新的技术依据,并为认识华北克拉通和华南陆块的形成和演化等重大地质问题提供新的深
《岩石物理学进展与评述》围绕岩石 的力学、弹性、波传播与衰减、孔隙结构、流体分布等特征,阐述了等效介质理论、波传播理论、岩石物 理实验中的各方面内容,包括: 方法起源与发展、数值分析与模拟、实验装置与原理、测量结果与经验关 系、技术与工业应用等,对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 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 《岩石物理学进展与评述》可供固体地球物理学、勘探地球物理学、声学、力学、应用数学等领域的 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资源勘探、测井、岩土工程工作的工程师参考,还可作为大学高年级学 生和研究生相关专业的辅助教材。
《中国和东南亚红土型镍矿地质与勘查》主要根据云南省有色地质局近年来在印度尼西亚、缅甸和菲律宾开展红土型镍矿找矿勘查工作中取得的大量一手地质资料,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云南和东南亚地区的10个典型红土型镍矿床的地质特征,并用较大篇幅系统地总结了云南省有色地质局近年来在境外找矿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经济有效的红土型镍矿快速找矿勘查评价方法。《中国和东南亚红土型镍矿地质与勘查》在较系统地收集世界红土型镍矿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区域空间分布特征、成矿母岩年龄和成矿时代、成矿气候、成矿母岩、风化壳特征、矿床类型及品位、镍的赋存状态、伴生矿产及有益有害元素含量共9个方面,对中国、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地区红土型镍矿进行了较系统的对比研究,把世界红土型镍矿床细分为6种类型,并简要
本书是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以李惠教授为首的化探专家在1994~2005年间完成国家、冶金部、国家黄金管理局及矿山项目中研究原生叠加晕—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新方法、新技术成果及其在典型金矿区预测盲矿效果的全面系统总结。 根据金矿成矿严格受构造控制,金矿成矿晕具有多期多阶段的脉动叠加特点,研究了20多个金矿床的原生晕轴(垂)向分带及不同成矿阶段形成矿体(晕)在空间上叠加结构,在建立典型金矿床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金矿盲矿预测的四种叠加结构理想模型。 根据叠加成矿成晕的观点,不仅解释了用一次主成矿论的原生晕分带理论不能解释的原生晕轴(垂)向出现的“反分带或反常现象”,而且将“前、尾晕共存”、“反分带”和“地球化学参数轴(垂)向转折”等无规律的反常现象变成了
本书以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采用本书首次尝试性提出的层厚分布分析法和计算地层剖面的完整度等方法,通过近四年的对长江口区现代、近代、亚近代及晚第四纪松散沉积地层以及江桐庐志留系文昌组地层不连续性的定量、半定量研究,得出了一个与前人颇有不同之处的结论,即就本质而言,任何时空尺度的地层或沉积层堆积都是不连续的,正常的连续沉积只相对于的时空尺度而言,事件之间相互联系,高一级事件的地层层次一级事件的沉积基础或背景,次一级事件地层包含在高一级事件地层之中并使高一级事件的地层中断。本书可供教学和科研单位的地质人员参考阅读。
本专著以南京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复杂环境(复合地层、软弱地层、浅埋、建筑构筑物密集)下盾构隧道施工对周围土体、邻近地下结构以及上部建筑构筑物的影响等实际工程问题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研究、实测数据分析、室内试验、有限元建模、材料参数确定与验证和多种方法综合对比分析的手段,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对周围复杂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手段及参数选取与验证的方法,阐述了地下工程环境灾变基础理论,分别研究了盾构隧道施工对周围土体变形的影响、对浅基础的影响、对桩基础的影响、对地下管线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对盾构隧道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进行规律总结并提出了灾变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