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100种海洋生物》以最奇妙的100种海洋生物为主题,通过真实的图片,带领大家了解这些海洋生物的知识。《神奇的100种海洋生物》充分利用海洋知识所具有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多学科性,通过“图说”这一新颖的形式,将社会大众比较陌生的海洋知识,生动活泼的展现出来,满足社会大众对海洋的向往和对海洋知识的渴求,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海洋图书品牌,提高社会大众对海洋的兴趣和关注度,从而最终达到普遍增强全体国民海洋意识的目的。
本书在陆-海相互作用的框架范围之下,分析陆地上积水盆地中的风化作用特点以及与之相伴的重要化学反应类型对元素迁移的不同贡献;近海生态系统中生源要素、痕量元素、稳定和放射性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过程与影响因素的甄别。考虑到学生的复杂专业背景,在书中将与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相关的一些重要基础知识与技术进行了回顾,目的在于学生可利用书中介绍的比较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工作。本书在海洋学这一广阔的学科领域中着重介绍在近海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的基本科学问题与近期的发展,强调进行过程研究和将研究成果的定量化。另外,在每一章的后面都提供研究成果作为实例,便于学生理解。本书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专业人员参考。
《海洋战略研究》围绕海洋权益、海洋开发、海洋战略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科学兴海、加快“蓝色国土”开发、培养海洋人才、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观点;就加快发展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等方面进行探讨;在完善我国海洋事业管理体制、整合海洋执法队伍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海洋战略研究》部分汇集了作者陈明义近几年在报刊上发表的二十多篇文章。第二部分是作者在政协会议上提出的大会发言和提案十多篇。第三部分是作者接受报刊采访的相关报道。
全书共分为七章:章阐述了海洋公园建设背景,包括现实背景、理论基础与政策管理背景;第二章介绍了我国海洋公园概况;第三章介绍了海洋公园建设关键技术与方法,包括选划论证的关键技术与方法、功能分区的关键技术与方法以及规划编制的关键技术与方法;第四章从组织体系、法规体系以及保障体系等角度介绍了海洋公园的管理体系;第五章以厦门海洋公园和涠洲岛海洋公园为例,阐述了海洋公园管理实践与探索;第六章详细介绍了国外海洋公园管理经验借鉴;第七章介绍了中国海洋公园发展与展望。
本书在回顾大尺度海陆差异和青藏高原的动力和热力强迫对亚洲季风系统影响基础上,利用资料,通过理论究,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对东亚季风区海—陆热力差异的特征及其对季风环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阐述了东西方向欧亚大陆、北美大陆、大西洋和太平洋大陆尺度的加热特征对夏季环流和气候的影响,南北方向亚洲大陆和北印度洋的热力对比对季风爆发的作用,并重点研究了青藏高原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共同作用影响东亚季风气候和年际变化的规律及相关的物理机制,还借用数值试验揭示了不同的海—陆分布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本书可供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及气象业务工作者参考。
《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明清卷)》是以中国海洋文化史为体例框架,广泛搜集汇总、梳理辑纳学术界有关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成果,编纂集成的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全书分“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近代卷”凡5卷,系统钩稽阐述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及其海外影响与中外文化海路传播等内容,既展示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极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展示了我国学界不同学科、视角的已有相关研究积累,是学界和社会各界了解和进——步深化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的工具书性质的参考文献。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全球环境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海洋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物质基础,海洋文明和文化又为人类相互交流、理解、合作,创造了永续的精神财富。海洋调查是人类认识海洋的一步。《海洋调查方法/高等学校海洋科学类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规划教材》在介绍海洋仪器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海洋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在介绍各种海洋调查方法的同时,又重点介绍正确的站位设置和有效的协调和组织;既介绍常规的资料处理方法,又对一些计算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做出谆谆善诱的解释。为了提高海洋调查首席科学家决策的科学性,在书又专门增加一章有关调查范例和有效规避风险的内容,讲述保证安全的种种措施。
人类生活在2/3以上都覆盖着海洋的星球上。海洋是产品、信仰和思想从一个大陆传播到另一个大陆的媒介。欧洲文化启蒙后海洋学迅速发展,但在此以前很久,海洋的环境和资源就已唤起生活在海边的人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在沿岸航行和捕鱼。海域的特性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对大海的科学兴趣可以追溯到希腊罗马时代,特别是潮汐现象非常显见,成为人们感兴趣和观测的最早的课题。历史记载了这个海洋要素对亚历山大大帝和朱利乌斯·恺撒的军事行动的影响。为获得知识,观测和实验更加重要,对“自然历史”的研究进步了,并分成几门科学,而对海洋的研究也随着这些科学在进步。欧洲人派出的帆船走得越远,就越需要发展观测,才可能到更广、更远的海洋去。改进航海和减少沉船风险的实际目标支持观测,获得的知识能够对海洋作出更多的描述。有了
《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宋元卷)》是以中国海洋文化史为体例框架,广泛搜集汇总、梳理辑纳学术界有关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成果,编纂集成的一部较为完整系统的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全书分“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近代卷”凡5卷,系统钩稽阐述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经济文化、社会文化及其海外影响与中外文化海路传播等内容,既展示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极其丰富多彩的面貌,又展示了我国学界不同学科、视角的已有相关研究积累,是学界和社会各界了解和进――步深化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的工具书性质的参考文献。
本书把握了很新海洋科学的现状,从宏观角度考察并探讨了海洋科技的未来、海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海洋探测技术等相关内容,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海洋科技这一大科学。
《中国海域资源资产经营研究:理论·方法·应用》意在对海域资源资产经营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并探讨我国海域资源资产经营的制度环境、目的原则、模式运行、配置方式、成效核算等内容。主要内容如下:1.我国海域资源资产经营的理论研究;2.我国海域资源资产经营的方法研究;3.我国海域资源资产经营的应用研究。
中国海洋实力的上升正在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可能最终重建21世纪进程的全球力量平衡。许多书籍已经述及中国海洋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但是,日益强大的中国如何融入全球海上伙伴关系的论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研究。《海洋战略与海洋强国论丛:中国、美国与21世纪海权》深入研究有关当代海上安全的各个重大领域。作者认为,尽管最近中美军事关系动荡,但中美之间巨大的共同利益应当能够使两国进行广泛的海上安全合作。为了使专业人员有效地构建合作关系,中美之间必须创造充足的政治空间和制度空间。
本书图文并茂,解读了海洋诸多热点问题,涉及到海洋国土、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文化、海洋军事各个领域。而《图集》的主线贯穿着热爱蓝色国土,维护海洋权益,开发海洋资源,最终把我国建成海洋强国,给国人深深的启示。
《潮汐表(2020册鸭绿江口至长江口)》包括三个部分,除了能让用户了解港口的潮汐状况,还间接列出了每个港口的潮汐特征数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潮汐表结合使用的专用图表。《潮汐表(2020册鸭绿江口至长江口)》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编制、海洋出版社出版,共6册,分为中国沿岸3册和世界大洋区域3册。
《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套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自然环境基本要素捕述为主的系列专著。按专业分为海洋地貌学、海洋地质学、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渔业海洋学、海洋环境生态学和海洋经济学八个分册。洪华生主编的《中国区域海洋学——化学海洋学》为“化学海洋学”分册,全书共分4篇24章,系统描述了中国海基本化学要素、主要生源要素和污染物的基本特征、分布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中国区域海洋学——化学海洋学》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海岸带空间规划与综合管理:面向潜在问题的创新方法》在分析海岸带水陆衔接、生态系统多样、使用功能复杂等突出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气候变化增加海岸带的灾害风险和脆弱性等潜在问题,介绍了国际上新兴的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创新理念和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较系统地阐述了的海岸带空间规划和综合管理理论、流程与技术方法。《海岸带空间规划与综合管理:面向潜在问题的创新方法》读者对象为负责海岸带利用与管理的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参与海岸带规划与管理的规划人员、科研人员和监测人员,所有使用海岸带资源的行业和企业有关管理人员以及利益相关的公众。鼓励上述利益相关群体共同参与,保证海岸带空间规划得以成功制定和实施,从而实现海岸带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