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军成编著的《海洋资料浮标原理与工程(精)》以复杂论、信息论、力学、海洋学为理论基础,结合海洋资料浮标详细阐述了海洋动力环境浮标监测技术理论及其相关的观测、通信等技术体系。之后,详细介绍了浮标总体设计及其各子(浮标体、锚系、数据采集与控制、通信、供电、传感器等)的原理及设计,并配合详实的示例。《海洋资料浮标原理与工程(精)》涉及海洋资料浮标及海洋观测技术方面的众多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不仅可供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观测技术探索、海洋资料浮标研发的学者、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我国海洋、气象业务管理部门参考。
本书是在江苏908专项所取得的基本数据与资料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工作撰写而成的。旨在结合908调查和评估项目的数据和成果,突出江苏省海涂大省的特点,系统地阐述江苏省海岸滩涂的形成原因与机制、演化过程和趋势、利用现状和问题、利用潜力和可持续利用策略,为江苏省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江苏省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专著分3篇共计18章。
《中国区域海洋学》是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成果,并以海洋基本自然环境要素描述为主的科学巨著。内容包括海洋地貌、海洋地质、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渔业海洋、海洋环境生态和海洋经济等。《中国区域海洋学》按专业分八个分册。孙松主编的《中国区域海洋学——生物海洋学》为“生物海洋学”分册,系统叙述了我国近海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以及底栖生物等方面的生物海洋学特点,并对一些特定生境的生物海洋学特征进行了概述。《中国区域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可供从事海洋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参考,也可供海洋管理、海洋开发、海洋交通运输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参阅。
《海洋保护区:概念与应用》是关于介绍目前海洋自然保护问题的专著,书中具体围绕以下方面展开: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环境管理、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比较、海洋环境危机、海洋生境丧失、海洋保护区理论与发展、海洋保护区理论模型发展等。
由李四海、邢喆、樊妙、李艳雯编著的《海底地名命名理论与技术方法》在深入分析外海底地名命名工作进展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通名分类、通名界定规则等基础理论研究工作;针对向国际海底地名分委会(SCUFN)提交地名提案的实际需要,开展了专名命名规则、提案流程、提案及图件制作等技术研究,以及提案背景数据库和支撑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为提案的制作和提交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我国制定海底地名命名策略和发展规划提供了信息支撑。
海岸及近海工程是一新学科与专业论著。全书分11章。内容包括浅海的环境、资源与开发及其动力学问题;海岸防护、围海、海港、河口治理、海洋能、人工岛和海上平台等工程,以及工程波浪作用、研究方法等专题。本书作为《中国现代科学全书》一卷为读者提供新学科发展信息,也为学习与研究此专业提供重要参考。
《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模拟与调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以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为研究对象,从系统的演变动力和调控技术出发,以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及调控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为基础,对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健康、环境承载力、脆弱性等评估技术,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划等区划规划技术,海湾生态动力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统计动力学反演模型等模拟预测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阐述,并提出了有关海岸带复合生态系统演变的模拟、预测、评估和管理的若干关键技术。
《潮汐表(2019第3册):海峡至北部湾》包括三个部分,除了能让用户了解港口的潮汐状况,还间接列出了每个港口的潮汐特征数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潮汐表结合使用的专用图表。
《海洋能资源分析方法及储量评估》利用笔者30年从事海洋能资源储量及开发利用环境条件调查研究与评价工作的积累和收集到的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和中国的各类海洋能资源储量及计算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分析和评价。并指出了尚存在的、有待研究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今后我国开展海洋能资源储量调查计算和资源研究的建议。书中还引用了各类海洋能资源储量调查计算的大量成果图表资料,以便读者查阅。为便于非物理海洋专业的读者阅读,书中对一些物理海洋的专业名词、术语做了较详细的解释。《海洋能资源分析方法及储量评估》的读者对象为海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各级相关管理部门的官员,各相关大专院校的教师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