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大兴和夏汉宁主编的《文学地理学》这本书,除“学术档案”这一部分之外,均为“中国首届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所收到的论文。本书根据这些论文所研究的问题,将其分为“文学地理学科学建设”、“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文学与地理环境之关系”与“作家作品的文学地理学研究”等四个部分。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对自然系统影响的程度和节奏的加大,地球表层处于持续的快速变化之中,这为地理科学战略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 ????????本书从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空间重组及社会和技术的变革四个主题,确定了11个高度并与社会密切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深入探讨地理科学在应对科学及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中的贡献与机遇,以及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上述重大科学问题,在地理学科领域的研究机构建设、人员培训及学科推广等方面的需求。 ????????本书适合从事地理科学研究、教学的人员阅读,也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和公众读者通过地理科学独特的视角认识人类社会的现状和未来。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重点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与碳循环观测及过程研究中的定量遥感监测和信息提取方法,涵盖了遥感数据处理、地表参数定量遥感反演、土地覆盖遥感分类、陆地净初级生产力定量遥感、海洋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等与碳循环遥感监测技术相关的多方面内容。 本书可供遥感、生态、环境、全球变化等领域的研究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增汇技术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和进展。全书共分三篇:上篇(至六章)主要介绍了自主发展的碳收支模型集成系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数据信息库、碳模式计算中的误差分析,以及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现实格局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中篇(第七至十三章)详细介绍了我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与技术;下篇(第十四至十八章)探讨了后京都时代可能的碳减排方案和思路。 本书可供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和全球变化等专业的科研、教学人员及大学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本书是作者1987年出版的《风沙地貌学》一书的修订本。全书共分四篇:篇,风沙运动物理,从微观和宏观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风沙流中单个颗粒的运动状态,研究颗粒起跳的机理及其在空中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颗粒浓度和输沙通量等物理量的分布,单宽输沙率的大小及动力学过程等。第二篇,风成地貌,阐述了风成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演变过程及其分布规律;风成沙的结构与构造特征;沙漠的成因、发育模式与年龄;世界主要沙漠的变动历史和中国沙漠的演变模式;沙漠化的成因及其态势等。第三篇,风(治)沙工程,全面介绍了风(治)沙工程的分类、作用原理与设计原则,各类风(治)沙工程的防护效益及应用条件。第四篇,风沙地貌研究方法,详细地介绍了风沙地貌研究的主要方法,特别是对风沙运动和风(治)沙工程的研究,以及风洞模拟实验和数学模拟方法。
刘宝银和杨晓梅编著的《中国海洋战略边疆——航天遥感 多国岛礁军事区位》着眼于“信息边疆”的新理念,以新的海洋防卫观、国家海洋安全战略与空间信息技术的视角,就环中国多方位岛群,并涉及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韩国与朝鲜等多国,即南海周边、东海东部、黄海东侧等,数以万计的大、小岛屿、岛间海峡与水道,以七个区段由北向南,抑或由西向东,进行了目标的空间信息融合与量化,并对其地理价值图文并茂地逐一进行了阐述。并就岛礁信息,表述了基于GIS海岛警示系统的设计要点。 ???? 《中国海洋战略边疆——航天遥感 多国岛礁军事区位》可供国家策略、外交、军事、国土、海洋、遥感、地质、地理、测绘、航海、水产与军事院校等各专业和部门的相关人员使用。 ????